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纺织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陈建勇

双月刊

1009-265X

att@zstu.edu.cn

0571-86843150/3151/3152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现代纺织技术/Journal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理工大学主管,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以现代纺织科技为重点,报道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中医脉诊信息采集手套的研制

    王葎菲朱伟刚罗坚义黄爱萍...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中医脉诊设备体积庞大、操作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灵敏度较低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开发了一款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脉诊信息采集手套。该手套的柔性传感器由十字交叉的碳纤维构成传感单元,分别分布在手套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位置;以铜线为传导线,通过手指设计的夹层通道与传感单元连接,将脉诊信息传输至手背的电路板模块;信息数据通过电路板处理后发送至手机、计算机终端,并上传至云数据库。测试结果表明:在 0~0。2 N脉压力范围内,传感器表现出超高的灵敏度(201。305 N-1),能有效识别微弱的脉冲信号;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均为 82 ms,能够实时监测压力信号的变化;在 2。0 N的外力作用下,经过 1000 次循环测试,该传感器前后电阻变化率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该传感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性。该装置可以将脉诊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可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更稳定、丰富的数据提示及参考,也为居家自助诊脉以及云端诊病提供更多可能性。

    柔性传感中医脉诊数字化手套信息采集

    层叠式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的构建及测试

    陈俊鹏王小东张积康吕鹏...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人体或物体的压力分布特征的监测,构建了一种层叠式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该系统由织物压力传感阵列、封装织物层以及数据采集模块组成,织物压力传感阵列由两层基底织物对向叠放构成,其中沿上层基底织物底面纬向和下层基底织物顶面经向分别等间隔缝纫有镀银导电纱线并印刷压敏材料,在经向和纬向导电纱线的交会处形成传感单元。对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的传感单元的电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构建的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单元电阻值的倒数与压强近似呈线性关系,展现出良好的压阻响应特性;经过 500 次循环压力测试,传感单元可对外界信号作出稳定的响应;采用双层叠合结构的压力传感阵列使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中各传感单元初始状态一致性较好,并有效减轻了传感单元之间因串并联通路而引入的噪声干扰,因此可较好地呈现被测物体所施加压力的分布特征。

    织物压力传感阵列叠合结构压力分布电力学性能压力云图

    提高动物福利的可穿戴产品研究进展

    沙莎刘梦婕迟诚刘雅婷...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动物福利水平,降低动物疫病风险,从动物情感需求、生理需求和智能化疾病诊断角度出发,对动物可穿戴产品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在消减动物心理问题、监测动物行为和生命体征等方面,综述了可穿戴产品在提升动物福利方面的方法原理。分析发现:目前的技术水平虽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提高动物福利,但实际环境干扰因素多、产品续航低、穿戴时容易引起动物应激反应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动物在特殊环境下的功能需求。最后指出动物可穿戴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动物福利水平改善提供一定的指导。

    动物福利心理需求诊断技术服装设计功能面料

    一维结构可穿戴柔性传感器研究进展

    岳欣琰洪剑寒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多功能、易携带的可穿戴设备需求日益增长,可穿戴柔性传感器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一维结构柔性传感器具备优异适形性、高集成度和性能稳定等优势,有助于开发高性能、可连续生产、多场景应用的可穿戴柔性电子产品。文章分析了用于一维结构穿戴柔性传感器的导电敏感材料和柔性基底材料,对一维结构穿戴柔性传感器的制备工艺进行划分,从表面涂层、纤维制备以及结构变化方面总结了各种一维结构穿戴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文章讨论了一维结构柔性传感器当前研究中需要突破的工作,对其在可穿戴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为相关可穿戴柔性器件的研究提供理论价值和工程参考意义。

    一维结构柔性传感器导电纤维智能可穿戴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研究进展

    龚向宇王群赵文潇王际平...
    4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研究现状,阐述了在织物表面构建金属有机框架结构,以赋予纺织品独特的功能特性;总结了现阶段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的主要制备方法,结合构建自粗糙结构和疏水剂整理,获得具有超疏水性能的功能纺织品,该类纺织品在自清洁、抗菌抗紫外、抗化学污染、油水分离和传感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最后分析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讨论了低成本制备稳定性良好的多功能纺织品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开发可持久的、高值化利用的多功能纺织品提供参考。

    金属有机框架功能纺织品制备方法超疏水自清洁油水分离

    绢丝/毛/棉色纺纱的组成调控与性能分析

    王邓峰骆晓蕾陈文浩刘琳...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绢丝质地柔软光滑、手感舒适,在服装与家居纺织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中国绢纺产业的重要产品之一;然而,目前绢丝织物生产仍存在高能耗、高排污问题,且产品竞争力不足。为此,采用低污染的色纺技术对绢丝进行精确配色,并引入羊绒、羊毛、棉等纤维组分,制备色泽独特且性能优异的色纺纱,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通过调控纱线中纤维组成与配比,探究其对混纺色纱条干、机械性能及色牢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引入不同颜色与配比的各类纤维后,纤维间的优势互补提升了绢丝系列产品的机械性能、色牢度,完善了绢丝产品性能的不足,实现了绢丝系列产品的多样化,减少了绢纺业的生产能耗与排污。

    绢丝色纺纱羊毛棉纤维机械性能色牢度

    玄武岩基复合纱线的制备及其阻燃织物性能

    骆春旭李辉吴敏勇熊小曼...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玄武岩纤维是一种高性能绿色材料。为探究玄武岩纤维成纱结构及其织物性能,开发多功能纺织产品,以玄武岩为基体材料,运用包覆纺纱技术和摩擦纺纱技术,将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阻燃粘胶作为外包覆材料制备复合纱线,所制备的纱线包括双芳粘胶及聚芳粘胶两种,分析纱线的微观形貌、拉伸断裂、弯曲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测试所制成织物的阻燃性能及防切割性能。结果表明:双芳粘胶纱线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能,聚芳粘胶纱线拥有更优异的柔软性能。在织物阻燃效果方面,双芳粘胶织物与聚芳粘胶混纺织物的极限氧指数都超过 27%,这两种织物切割性能均达到防护二级标准,混纺织物切割性能优于纯纺织物。

    玄武岩摩擦纺纱复合纱线断裂强力阻燃防割

    基于EM算法的高斯混合模型的织物组织点自动识别

    刘威于玲王畅巍邓文韬...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无监督学习识别机织物组织点的准确率相对较低和不稳定的问题,研究基于EM算法的高斯混合模型对机织物组织点的识别方法。首先对采集的不同织物图像进行预处理及图像矫正,以提高后续的组织点的分割效率;接着利用改进的灰度投影法进行织物组织点定位,并提取组织点的灰度共生矩作为纹理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纹理特征进行降维处理;最后采用 2 种常见无监督学习与文章所用的识别方法做实验比较,并采用 4 种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得到评估结果。通过计算 4 种评估指标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比较,文章所用识别方法的评估参数平均值都要比其余两种识别算法高。文章所用识别方法能对织物组织点进行自动识别,并且识别的准确率相比于其余两种识别算法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组织点分割自动识别K-mean聚类模糊C均值算法高斯混合模型

    中国纺织专利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

    王鹏飞程华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中国纺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以中国纺织专利技术转移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利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全面剖析国内纺织专利技术转移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在国家提倡科技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国内纺织领域技术转移活动呈逐年上升势态,成为助力科技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优势的重要环节。在整体转移网络结构特征上,该领域技术转移网络从初始的节点、边和网络连线比较松散,发展到网络图谱呈现节点和边密集辐射的网络状态,技术转移的机构数量和频次显著增长。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政策的影响下,不同领域的技术快速融合发展,A61 类医用纺织品和H01 类电子元器件等专利转让规模增速明显;尤其2019 年底出现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以医用纺织品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与转移,对满足社会抵抗疫情需求和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研究分析了中国纺织专利技术的转移趋势、网络结构和演化过程,从时间维度、网络规模和演化趋势 3 个层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为"十四五"时期纺织行业技术创新与转化提供参考。

    纺织专利计量技术转移网络结构演化过程

    基于细观结构的径向轴纱三维五向圆形编织复合材料的刚度预测

    陈波张昇雨杨兴林张俊苗...
    8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细观尺度下,根据 1 种径向轴纱的三维五向圆形编织纱线的空间结构,考虑纱线相互挤压后的截面形状,通过引入圆形单胞的周期性边界条件,建立了包含上、下表面子单胞以及内部单胞的三维五向圆形编织复合材料单胞模型。基于该单胞模型,采用刚度体积平均法,建立了三维五向圆形编织复合材料的刚度预测模型,对花节长度分别为 0。6、0。7、0。8 mm的三维五向圆形编织复合材料进行刚度预测,并与复合材料力学刚度理论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3 种花节的纤维体积分数分别为 24。94%、23。33%、22。04%,纤维体积分数、编织角与花节长度呈负相关;单胞模型的弹性模量预测结果分别为 16。42、15。63、14。83 GPa,理论计算结果分别为 16。96、16。25、15。34 GPa,纵向刚度与花节长度负相关;单胞几何模型考虑了复合材料成型后纱线的相互挤压,使得单胞模型中的纤维体积含量略小于理论计算方法,造成理论计算结果略大于单胞预测结果。研究结果能够有效提高三维五向圆形编织复合材料刚度预测精度,扩展了细观单胞法的应用领域,为今后三维五向圆形编织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三维五向编织圆形编织三单胞法刚度体积平均法复合材料刚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