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纺织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陈建勇

双月刊

1009-265X

att@zstu.edu.cn

0571-86843150/3151/3152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现代纺织技术/Journal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理工大学主管,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以现代纺织科技为重点,报道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过硫酸铵浓度对PAN/PANI纳米纤维膜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苏祺高燕高晓平杨博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过硫酸铵(APS)浓度对聚丙烯腈(PAN)/聚苯胺(PANI)纳米纤维膜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得到电磁屏蔽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基于静电纺丝技术,选用PAN纳米纤维膜为原料并浸入苯胺(An)酸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氧化剂APS,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出PAN/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对PAN/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微观结构、增重率、电阻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进行测试,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最佳的APS浓度。结果表明:氧化剂浓度为0。3 mol/L时,PAN纤维表面聚合的PANI紧密均匀,形成了良好的导电网络结构,屏蔽效能最佳。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防电磁辐射性能的PAN/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为进一步开发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功能性纳米纤维纺织品奠定基础。

    防电磁辐射性能导电性能聚丙烯腈聚苯胺纳米纤维

    丝素-聚苯胺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周家宝刘涛仇巧华朱灵奇...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再生丝素蛋白(SF)为原料,以聚苯胺(PANI)为功能添加剂,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丝素-聚苯胺(SF-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通过SEM、XRD和FTIR等对其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F-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孔隙率在70%以上;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其溶胀度可达158%;最大拉伸应力可达2。5 MPa。当SF-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中PANI质量分数为5%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80。0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75。20%;对PANI质量分数为5%的SF-PANI复合纤维膜进行卤化处理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能达到100%。该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抗菌性能,在抗菌型生物材料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聚苯胺丝素蛋白静电纺丝卤化处理抗菌性能

    空气过滤用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金超梅硕杜雨佳马骉...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静电纺纳米纤维在空气过滤领域中的应用,以聚氨酯(PU)为原料,加入不同种类的盐,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树枝状PU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SEM)、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自动滤料测试仪测试纳米纤维膜的微观结构、亲疏水性、化学结构和过滤性能。结果表明:在PU质量分数14%条件下,添加有机盐TBAC,纺丝电压35 kV时,制备的纳米纤维膜的树枝状分叉结构明显;TBAC的加入使纤维膜的接触角由99。1°减小到82。8°;分叉结构使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显著提高,与纯PU纳米纤维膜相比,过滤效率从50。8%提高到93。6%,品质因子从0。009提高到0。073,可满足高效低阻空气过滤材料的需求。

    聚氨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空气过滤过滤性能

    高导热PVDF/Ag纤维膜的构建及其导热性能

    齐庆欢师晓含张庆苑保奎...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纤维材料的导热性能,选择不同尺寸的Ag片作为导热填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一步构建了具有三维互通导热网络的PVDF/Ag纤维膜,对其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研究Ag片尺寸、Ag片含量、压缩程度对其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实际应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加入混合尺寸Ag片,能够形成单根纤维内部连通和纤维之间外部连通的三维互通网络结构。具有该结构的PVDF/Ag纤维膜表现出优异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达0。1038 W/(m·K),比纯PVDF纤维膜提高了 61%;将其压缩处理后,导热系数进一步提升至8。693 W/(m·K),是压缩前的83。6倍。此外,三维互通网络的PVDF/Ag纤维膜还展示出优异的力学应用能力和疏水性能。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发多功能集合的纺织品及柔性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静电纺丝PVDFAg片混合尺度三维互通网络结构纤维膜导热性能

    氨纶预牵伸倍数对棉/氨纶/不锈钢丝包覆纱性能的影响

    王勇乔启凡王宗乾李长龙...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面向个体防护装备的涂层类电磁屏蔽材料存在无弹性、保形性差、不耐洗涤、舒适性差等不足,基于空心锭包缠纺纱机,以氨纶为纱芯、不锈钢丝和棉股线为第一和第二外包覆层,纺制兼具优良弹性和电磁屏蔽功效的棉/氨纶/不锈钢丝包覆纱。探究氨纶预牵伸倍数对包覆纱强伸性能、回弹性能的影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化工艺参数,实现纬向弹性电磁屏蔽机织物的设计构筑。结果表明:氨纶预牵伸倍数对包覆纱性能影响显著。在设定范围内,氨纶预牵伸倍数为2。5时,包覆纱综合质量较优,且在拉伸应变下具有稳健的导电特征。此外,基于包覆纱制备的纬向弹性机织物具有优良的可拉伸性,电磁屏蔽效能与织物放置方向、拉伸应变程度等密切相关。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电磁屏蔽耐久性好、高度可拉伸且服用性能优良的电磁屏蔽织物提供新思路。

    含不锈钢丝弹力包覆纱氨纶预牵伸倍数模糊综合评判可拉伸电磁屏蔽织物屏蔽效能

    捻系数比对股线及其织物性能的影响

    陈兴栋刘新金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反映捻系数比对股线及其织物性能的影响,选取涤纶粗纱和纯棉粗纱为原料,采用环锭赛络纺分别纺制18。5 tex涤纶单纱和29。5 tex纯棉单纱,然后对纺制的单纱进行反向加捻,分别纺制涤纶双股线和三股线以及纯棉双股线和三股线,优选纱线进行织造。通过改变捻系数比,在两个最优捻系数比的两边以及中间取值,探究捻系数比对相应的双股线和三股线强伸性、条干及其织物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捻系数比的增加,两种原料的双股线和三股线都有两个设计捻系数比。双股线第一第二设计捻系数比分别为√2/2、√2,H股线第一第二设计捻系数比分别为3/(2+√3)、√3。两种双股线在捻系数比为√2时、两种三股线在捻系数比为√3时,股线的强伸性,条干不匀率,毛羽H值综合性能都很不错。无论是双股线或者三股线,第二设计捻系数比的织物的撕裂性能和强伸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第一设计捻系数比的织物。文章解决了三股线与捻度设计的关系,为后面纺纱的过程提供了最佳配置,有利于纺纱效率的提升。

    捻系数比双股线三股线强伸性毛羽H值

    异色夹纬真丝交织装饰织物的光透射特性

    李欣邵灵达明琳贺荣...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真丝交织装饰织物夹纬颜色对装饰织物透射光的影响,采用多层组织结构试织9种异色夹纬真丝交织织物;借助Digieye数码测色系统和分光光度计,分析在可见光波段内夹纬颜色与织物透射光的关系;通过色温和显色性能研究多层织物中夹纬颜色对光透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真丝交织织物遮光率的范围在75。98%-97。72%,织物遮光率会随着夹纬明度的降低而增大;改变夹纬颜色可以有效控制透射光色温的高低,提供不同的冷暖色调;当夹纬的颜色为白色、黑色时,织物透射光的色饱和度与参照照明体相似且显色性能最好,而其他夹纬颜色织物的透射光能够呈现不同的色饱和度与显色性能。研究结果能够为开发具有不同透光率和营造不同居家氛围的装饰织物提供理论参考。

    装饰织物透射光遮光率色温显色性能

    可溶性染液浓度在线检测装置设计

    张航瑞张建新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纺织印染的染色成功率和自动化水平,设计了一种可溶性染液浓度在线检测装置,选用C12666MA微型光谱仪为检测器模块,STM32F407ZGT6芯片为处理器模块,对酸性大红B,酸性深蓝5R,酸性嫩黄G 3种染液分别进行实验,获取单色光透过染液的光强数据,通过光强数据建立浓度PLS(Partial Least Squares)模型,得到染液的浓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3种染液测得光强数据绘制成的光谱曲线,与海洋光学USB2000+光谱仪测得光谱曲线基本相同;染液浓度检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在5%之内,满足印染工厂实际生产的精度需求。该装置相比传统人工检测手段提高了纺织印染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保证了印染质量,可实现染液浓度的在线检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型光谱仪可溶性染液浓度在线检测PLS模型

    浆纱车速与压浆力对上浆率的影响关系

    黄明王矿王静安高卫东...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浆纱机配备了浆纱车速-压浆力匹配调控技术,以稳定控制上浆率;目前普遍采用车速-压浆力线性调节方案,但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往往会造成上浆率稳定性控制的效果不理想。为提高上浆率控制稳定性,对车速与压浆力对上浆率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浆纱过程中浆液的浸透与压出进行合理化假设,构建了车速、压浆力和上浆率的关系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不同车速下压浆力的求解方法,用于实现上浆率的稳定控制。该模型在浆纱实验数据中的拟合优度R2达0。8754,较线性模型高0。1388,验证了模型构建的合理性。依据该模型构建上浆率稳定控制方法,在不同车速下对压浆力进行调控实验,实测上浆率与设定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9%,有效实现了不同车速下的上浆率稳定控制。构建的车速、压浆力、上浆率关系模型,对解释车速与压浆力影响上浆率的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基于该模型构建的上浆率稳定控制方法,为提高浆纱上浆率稳定控制水平提供了新的途径。

    浆纱车速压浆力上浆率模型构建浆纱工艺

    全球丝绸贸易网络特征分析

    周子傲高士雅张永礼李媛...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贸易是丝绸之路沿线商业的缩影,对全球丝绸贸易的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系统地了解丝织业贸易的发展趋势。选取2014-2022年国际丝绸贸易数据,通过统计对比和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丝绸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人均贸易额、贸易伙伴数量进行分析,构建了全球丝绸贸易网络,并对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4-2022年间,全球丝绸贸易额呈现波动态势,2020年出现明显下滑;意大利、中国、印度等国家(地区)拥有较多的贸易额和贸易伙伴,是丝绸贸易大国;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丝绸贸易存在一定影响,发达国家在全球丝绸贸易中存在较大影响力;全球丝绸贸易网络呈现复杂性和地域性特征,贸易往来集中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邻国之间活动密切;丝绸贸易大国在进口网络中具有较大吸引力,在出口网络中具有较大辐射力。文章直观地展示了全球丝绸贸易格局的结构特征,对全球丝绸贸易现状进行总结,从贸易格局、经济体系、产业链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丝绸贸易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丝绸贸易格局复杂网络分析贸易额网络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