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纺织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现代纺织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陈建勇

双月刊

1009-265X

att@zstu.edu.cn

0571-86843150/3151/3152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西区)浙江理工大学

现代纺织技术/Journal Advanced Textile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浙江理工大学主管,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全国性科技期刊。以现代纺织科技为重点,报道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生产技术及管理的成果和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清洁型F-SiO2/BaTiO3降温涂层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徐帅王菲袁浩张佳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制备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降温织物,选用锦纶牛津布为基材,使用氟硅烷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含氟烷基改性二氧化硅(F-SiO2)、钛酸钡(BaTiO3)通过刮涂的方式整理到锦纶织物上,获得复合降温涂层织物;对所得织物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进行测试,探究不同涂覆量对复合涂层织物太阳光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的影响,评估涂层织物的降温性能、易去污性能、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的引入能显著提高织物的光谱性能,与原始锦纶相比,制备的复合涂层织物的太阳光反射率提高至 88%,大气窗口红外发射率可达 92%。在户外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制备的复合涂层织物最高可降温5。6℃,且具有很好的自清洁易去污效果和机械性能,在户外装备降温、电器设备降温、建筑路面降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辐射降温SiO2BaTiO3涂层锦纶自清洁

    ZnO-NPs/PP辐射降温长丝及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翁伟杰王枚邱夷平夏克尔·赛塔尔...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温环境中,能够降低个体体温的热管理纺织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纳米氧化锌颗粒(ZnO-NPs)和聚丙烯(PP)作为原材料,通过熔融纺丝制备了具有辐射降温功能的长丝(ZnO-NPs/PP 材料),并将其编织成织物。测试了原材料的基本性质、无机纳米颗粒的分散性、ZnO-NPs/PP长丝的性能以及织物的室内外降温效果。结果显示:ZnO-NPs/PP 材料在太阳光谱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在大气窗口波段则展现出良好的透过率;当ZnO-NPs/PP中的ZnO-NPs质量分数增加时,ZnO-NPs的团聚加剧,影响熔融纺丝的稳定性;与传统棉织物相比,该织物在室内可实现约 1。1℃的降温效果,在室外则可达到 4。5℃的降温效果。

    纳米氧化锌颗粒(ZnO-NPs)辐射降温熔融纺丝长丝光谱选择织物

    透气凉爽丝麻面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颜云梦王国夫刘夫畅鲁佳亮...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发出在炎热条件下穿着舒适、透气性能好、触感凉爽的高端服用面料,采用桑蚕丝作为经纱,大麻(汉麻)纱作为纬纱,在相同的经密下,通过改变织物组织、纬密及经纬组织点等方法,设计并试织了A、B、C三个系列共 24 种织物,利用织物透气量仪和Hot Disk热常数分析仪分别测试织物的透气和导热系数,并通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经密为 50 根/(10 cm)、纬密为 30 根/(10 cm)、组织为 8 枚纬缎时,丝麻面料的透气性、凉爽性能最好;在经密不变、纬密增加时,丝麻面料的透气性、凉爽性下降;随着缎纹经组织点的个数的增加,丝麻面料的透气性、凉爽性会下降;当纬密增加且组织为平纹和斜纹时,丝麻面料的透气性、凉爽性会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具有透气性、凉爽性高端功能服用面料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丝麻面料透气凉爽织物组织模糊综合评判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的研究进展

    陈雪于利静张昭华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个体冷热调节服装(PTRC)在热舒适性调节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发展,系统介绍了个体冷却服、加热服的分类特性及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PTRC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发现:个体冷却服存在笨重、便携性差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未来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从多方面(面料、结构、附加设备等)进行综合考虑,寻找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降低服装重量;对于个体加热服,多驱动能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充分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实现服装的智能化控制,满足不同场景中的加热需求;针对使用新型制造工艺与材料的动态调节技术,优化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生产工艺,建立全面的适用安全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其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人体热舒适个体冷热调节服装冷却系统新型纺织品智能调节电加热

    基于醇解-酯交换法再生PET的固相缩聚

    朱子旭陈斌杰官军吕维扬...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CRPET)固相缩聚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在真空条件下,对比分析原生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vPET)和CRPET的固相缩聚反应特征,探究不同端甲基含量和不同尺寸CRPET的固相缩聚反应规律;通过改变反应氛围,在真空和氮气两种反应氛围下分别考察了真空度、氮气流速以及预结晶温度对CRPET特性黏度的影响,对比分析了固相缩聚前后CRPET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vPET的固相缩聚反应速率大于CRPET;端甲基的存在会阻碍CRPET固相缩聚反应正向进行,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阻碍逐渐减弱;减小CRPET尺寸或升高反应温度均会提高特性黏度增长速率;CRPET特性黏度在真空条件下比氮气条件下的增量更大;固相缩聚反应在较高氮气流速和真空度下更容易进行;预结晶温度上升会促使固相缩聚反应正向进行,但过高结晶温度会阻碍CRPET内部小分子的扩散逸出,导致特性黏度增长减缓;固相缩聚反应能够提升CRPET的结晶性能,对其热性能影响微弱。

    再生PET化学法再生固相缩聚特性黏度反应条件端甲基

    三聚氰胺氰尿酸阻燃改性聚酰胺6的流变性能

    俞晓杨勉张顺花张须臻...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三聚氰胺氰尿酸(Melamine cyanurate,MCA)阻燃改性聚酰胺 6(PA6)的可纺性,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不同含量的MCA改性PA6,并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旋转流变仪对试样的熔融结晶性、热稳定性和流变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频率扫描和MCA添加比例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CA改性PA6 具有更高的结晶温度,低添加比例的MCA可以促进PA6 的结晶行为,高比例MCA的添加会阻碍PA6 的结晶;MCA降低了PA6 的热分解速率,并提高了它的热稳定性;MCA的加入和温度对材料的流变性能影响较大,MCA改性PA6 为假塑性流体,在低剪切速率区具有剪切变稀现象,MCA添加量越大,材料的黏度越大,流动性越差,刚性及强度越好;温度越高,材料的黏度越小,流动性越好,当温度达到 275℃时黏度过小不利于纺丝。研究结果对MCA阻燃改性PA6 纤维的实际生产具有理论参考意义。

    聚酰胺6三聚氰胺氰尿酸阻燃改性动态流变

    超薄透明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膜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李勇周伟涛韩璐李一鸣...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废弃芳纶高品质资源化利用,结合浸没沉淀相转化和冷冻干燥法,利用废弃芳纶成功制备了柔性、透明且隔热的芳纶纳米纤维(ANFs)超薄气凝胶膜。优化了 ANFs 气凝胶膜成型工艺,并借助FESEM、BET、FTIR、UV-Vis、TG及FLIR对所制ANFs薄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透光性及热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NFs被成功剥离,平均直径为 18。32 nm;所制ANFs气凝胶膜成型良好,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别达 52。73 m2/g和 92。43%;ANFs气凝胶膜具有超高的透明性和防紫外性(紫外透过率接近 0%),在 500~780 nm范围内透过率均大于 70%,最高达 90。70%;此外,所制ANFs气凝胶膜热稳定性良好,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和柔性,四层薄膜隔热温差达 28℃。该超薄透明ANFs气凝胶膜制备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具有透光、防紫外及隔热特性,在防护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废弃芳纶芳纶纳米纤维超薄气凝胶膜高透光性隔热性

    黄麻/粘胶/水性聚氨酯包装材料制备及优化

    武柳君陈蔚翔谢丽梅周迎春...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缓解塑料包装袋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黄麻落麻纤维与粘胶纤维混合并梳理成网,选用水性聚氨酯作为黏合剂将纤维网热压成型,制备了黄麻/粘胶/水性聚氨酯包装材料,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和工艺优化。探究原料质量混合比、克重、热压参数对包装材料拉伸强力的影响,并依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对热压工艺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热压温度为 160℃、热压时间为20 s、压强为5 MPa时,包装材料的纵、横向断裂强力分别为 126。0、82。6 N,满足购物袋的强力要求。制备可降解的麻纤维包装材料代替塑料包装袋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黄麻落麻粘胶水性聚氨酯非织造包装材料

    木棉/棉水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吸油性能评价

    贾雪如温润崔运花李娜...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木棉制品在面部油脂吸附中的应用,将木棉和棉纤维以 5 种不同的比例(0∶10、3∶7、5∶5、7∶3、10∶0)混合梳理成纤维网,通过三道水刺加固制成非织造布。测试并表征了这 5 种非织造布的表面形貌、孔径分布、表面润湿性、吸油性能和瞬间吸附性能,并与市面上现有的吸油面巾纸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刺不会破坏木棉的空腔结构,且 5 种样品均具有很好的疏水亲油性;当木棉/棉混合比为7/3 时,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31。28)和保油率(94。69%)最高,且油液主要会附着在纤维表面、纤维与纤维间隙及纤维空腔中;此外,当木棉与棉的混合比为 5/5 时,0。5 s内的平均吸附速率最大(1。569 g/s)。研究表明木棉/棉水刺非织造布具有很好的吸油保油性能,为后续开发绿色环保木棉基吸油面巾纸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木棉纤维棉纤维水刺非织造布油液吸附吸油纸

    冬季暖气房环境下被子睡眠舒适性能分析

    翟若彤石婷婷宋海波卢业虎...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种类的被子睡眠舒适性,提出了睡眠质量、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等评价被子睡眠舒适性的主客观数据指标,通过真人实验对比分析了被子睡眠舒适性能的差异。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冬季暖气房环境(温度 20℃,湿度 40%),选择纱布夹棉被、羽绒被、蚕丝被、化纤被、羊毛被 5 种被子作为实验样品,测试受试者在使用不同被子睡眠过程中睡眠质量、平均皮肤温、肩腰部湿度和心率,以及睡眠后的热湿舒适性和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客观数据结果表明:在冬季暖气房环境下,被子材料显著影响睡眠质量,对热湿舒适性影响较小;化纤被和纱布夹棉被睡眠效率较高,深睡眠时长较长,平均皮肤温和肩腰部湿度均处于舒适范围,在冬季暖气房下睡眠效果较好;蚕丝被睡眠效率和深睡眠占比均较低,睡眠舒适性最差。此外,主观评价结果显示,化纤被和纱布夹棉被的睡眠满意度更好,这与客观数据相一致,说明在冬季暖气房下可以优先覆盖化纤被或纱布夹棉被入睡。

    被子睡眠质量热湿舒适性冬季暖气房深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