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经济探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经济探讨
现代经济探讨

吴群

月刊

1009-2382

mer660@gmail.com

025-83391040 66923911

210013

江苏省南京市虎踞北路12号

现代经济探讨/Journal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现代经济探讨》(原名《江苏经济探讨》)为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的办刊宗旨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经济领域重大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贴近经济实践,追综理论前沿;全方位探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深层研究;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交流各方观点,及时反映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动向。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高惺惟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金融强国本身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多维概念.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以上九个主要特征构成了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为此,从上述九个维度建立金融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结果显示,2013年至2022年,中国金融强国指数从22.45增长至75.52,年平均增速为14.43%.中国金融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趋势.中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现实问题.在建设金融强国过程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现金融大国到金融强国的必然路径.

    金融强国科学内涵指标体系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不确定性冲击、预期效应与中国经济波动

    刘子玉刘达禹
    1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金融不确定性和实体经济波动均有所增强,而预期转弱亦成为当下经济运行的新特征和新表象.为厘清金融不确定性冲击如何通过预期效应传导至实体经济,构建了包含金融不确定性要素的DSGE模型,并进一步将金融不确定性拆分为不可预期成分与可预期成分,深入分析金融不确定性的预期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金融不确定性的预期效应是驱动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并且预期效应在不同期限下的表现存有明显差异;金融不确定性冲击对金融市场的作用力度强但不具有持久效应,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力度弱但具有长期性,且传导路径与预期因素高度相关;短期视域下的不确定性冲击通常会主导经济下行,而随着预期不断修正和调整,长期预期将部分抵消消极情绪所带来的经济下行波动.这说明当预期渐趋理性后,公众普遍对中国经济的长期运行态势持稳中向好的基本预期.

    金融不确定性DSGE模型预期管理信息冲击结构

    以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

    胡博成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动力支撑和底座逻辑的新型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就认识逻辑来看,实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离不开有助于扩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社会空间和塑造新型社会关系的科技体制改革.就价值逻辑来看,实现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需要深刻把握科技体制改革之于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建构重大科技创新生产范式,而且有助于承载新型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就实践逻辑来看,科技体制改革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核心理路.为此要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治理能力和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方面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体制改革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徐龙建王浩源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以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迁升级为基本内涵,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生产力的高级形态,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层面与中国式现代化逻辑联接、相互啮合、共促共进,二者统一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当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遵循,以新发展格局为条件保障,加快培育和发展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使新质生产力在竞相迸发与充分涌流中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向前推进.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

    ESG赋能共同富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刘晨阳邢双美
    4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新发展阶段,贯彻ESG理念是推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ESG评级如何赋能于共同富裕值得深入研究.借助商道融绿2015年首次公布的ESG评级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ESG评级对企业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井深入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发现:ESG评级可以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对初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表现更加明显,此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旧成立;从影响机制来看,ESG评级通过市场关注效应、价值创造效应和融资约束效应提升共同富裕水平;ESG对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存在显著异质性特征,在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子样本中提升效果更明显.研究结论对ESG评级这一事前投资预期是否更好地服务于共同富裕这一核心问题给出合理有效的回答.同时为构建市场导向的共同富裕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有利于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步伐.

    ESG评级共同富裕企业价值三次分配双重差分模型

    基于供应链纵向位置的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行为研究

    张泽宇张文龙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供应链纵向位置视角,实证分析了供应链上游程度对企业商业信用、银行信用融资行为及二者间互补替代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越靠近供应链上游,提供的商业信用越多,获得的银行信用也越多,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之间呈现"互补性"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在越靠近供应链上游的国有企业中商业信用融资越少,银行信用融资越多;随着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高,越靠近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融资均越多.经济结果表明,企业越靠近供应链上游,企业经营绩效越差.这为理解企业供应链纵向建设行为、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进而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启示.

    供应链金融纵向位置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平台经济、产业共聚与文化产业韧性

    田晓仪顾江
    7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平台经济和文化产业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并使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平台经济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文化产业韧性.经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第一,平台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文化产业韧性,经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平台经济通过促进产业共聚推动文化产业韧性提升;第三,进一步分析表明平台经济对文化产业韧性存在"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基于研究发现,提出增强文化产业韧性的"新动能—新路径—新潜力"系列政策建议,发挥平台经济的技术基础设施作用与经济引导作用、引导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并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力.

    平台经济产业共聚文化产业韧性网络效应

    数据要素视角下地方政府公共数据开放与企业投资:一个准自然实验

    钟佳琴陈宇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地方政府构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为准自然实验,以2007-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共数据开放提升了企业投资水平,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增强管理能力、减少利益侵占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提升企业投资水平;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投资的激励效应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环境下更为显著,且数据要素对传统生产要素具有补充作用,公共数据质量、平台建设质量和政策保障强度越高,企业增加投资的可能性越大.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实践,重视公共数据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企业应借助公共数据开放这一良好环境积极寻找投资机会,充分学习和利用公共数据资源,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

    公共数据开放企业投资信息不对称数据要素

    要素视角下的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路径和市场逻辑——基于建设银行新金融实践的多案例分析

    刘方根孙夫振
    9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有责任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高效的市场要素服务.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对建设银行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山东、湖南、贵州等地的10项案例分析,探讨了要素视角下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路径,并结合理论分析,探寻影响其市场行为的关键逻辑.研究发现:资本要素普惠化、要素服务多元化、要素价格合理化是金融以市场化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服务的主要路径;普惠性的乡村金融发展机制、科技性的拓展工具、共享性的服务渠道则是促进路径实现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分析其路径机理,发现金融为乡村振兴提供要素服务的市场逻辑受四个逻辑协同促进影响:政府逻辑侧重框架、保障和引导,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逻辑保障长期利益,科技和战略联盟逻辑提供效率和创新,宗族和熟人社会逻辑加强金融与乡村生态融合.

    乡村振兴要素服务市场逻辑科技和战略联盟

    中国农村撂荒耕地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

    姚志贾景辉
    113-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度利用好撂荒耕地,盘活"沉睡资源",事关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根基稳定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借助IAD理论,提出了"情景—主体—策略—制度"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了撂荒耕地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并指出了行动路径.研究发现,推进中国农村撂荒地再利用是解决撂荒现实情景与政策内容偏离的重要路径;"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制度解禁,给予了撂荒地再利用主体更大的行动舞台、更多的经营选择与可能的增收空间.当前中国农村撂荒地再利用仍然面临着"经营行动主体选择难、集中连片整理行动难、利益保障与分配公平合理难"等现实困境.为此,提出了强化撂荒地再利用主体培育、打造现代农田新质人才,全面突破地块产权约束、推动撂荒耕地集中连片,创新再利用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多维产权主体权益等建议.

    耕地撂荒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再利用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