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

王岩

周刊

2095-4344

bwb@crter.org

024-23384352,23380576

110004

沈阳1200邮政信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原《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系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经新出报刊[2006]288号批准,《中国临床康复》更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变更后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21-1539/R,ISSN 1673-8225,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行代号8-584,周刊,200页/期,A4开本。 更名后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推出2009年的全新策划,年出版53期,各周刊征稿重点邀您参与,请您评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羊胫骨慢性骨髓炎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田冬子沈伟伟李文帅石杰...
    2937-2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高原环境会影响骨髓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和代谢状态,导致疾病进程的加速或复杂化.构建有效稳定的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对于慢性骨髓炎的实验研究至关重要.目的:在高原地区建立一种基于羊的慢性骨髓炎模型,以供毒性评估和治疗性研究.方法:15只健康绵羊,将鱼肝油酸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注射至左侧胫骨中段髓腔内建立慢性骨髓炎模型,采用大体观察、体质量及体温监测、血液感染指标检测、影像学评分及微生物培养等方法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所有绵羊在早期均可观察到局部组织肿胀和病腿跛行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减退现象;造模1周后绵羊体质量出现轻微下降,体温未见明显变化.②造模4 d后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P<0.05),1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造模后4 d内白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升高的趋势,1周后恢复到正常状态;造模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至实验结束仍显著高于正常水平(P<0.05).③15只绵羊均有典型骨髓炎的放射学表现,溶骨性病灶的边界模糊不清且形态不规则,呈现出一种低密度透亮区域,其中夹杂着密度增高且分布不均的坏死骨块影像,病变区域皮质骨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现象.④13只绵羊培养出单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另2只绵羊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提示通过向绵羊胫骨骨髓腔内注入适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并结合局部植入异物棉线与鱼肝油酸钠,可在高原地区成功构建一种可靠的绵羊胫骨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

    慢性骨髓炎金黄色葡萄球菌高原动物模型

    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构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ENP1基因小鼠

    杨坤章容吴越雷小平...
    2943-2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前期在体外成功构建了SENP1基因沉默的人肺泡上皮细胞系,在细胞水平上研究了SENP1在高氧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目的:基于Cre-loxP重组酶系统构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ENP1基因小鼠模型.方法:将SENP1flox/-小鼠自交得到SENP1flox/flox和SENP1flox/-小鼠;将Sftpc-Cre+/+小鼠与野生型小鼠交配获得更多的Sftpc-Cre+/-小鼠.将Sftpc-Cre+/+或子代Sftpc-Cre+/-小鼠与SENP1flox/-或子代SENP1flox/flox小鼠进行杂交,获得SENP1flox/-Sftpc-Cre+/-双杂合小鼠.将SENP1flox/-Sftpc-Cre+/-小鼠与SENP1flox/flox小鼠杂交,获得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剪鼠尾提取基因组DNA,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确定小鼠基因型.取SENP1flox/flox和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肺组织行免疫荧光双标实验及Western blot以验证SENP1敲除效果;取SENP1flox/flox和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心、肝、肺、肾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观察两组小鼠各脏器的组织形态.结果与结论:琼脂糖凝胶电泳正确筛选出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免疫荧光双标实验显示,与SENP1flox/flox小鼠相比,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肺组织中SENP1的平均荧光强度降低(P<0.01),且SENP1和Sftpc未见明显共定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ENP1flox/flox小鼠相比,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肺组织中SENP1蛋白表达降低(P<0.001).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SENP1flox/flox和SENP1flox/floxSftpc-Cre+/-小鼠的心、肝、肺和肾脏组织形态无明显改变.该研究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成功构建了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特异性敲除SENP1基因小鼠,为后续研究SENP1基因在以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为主要损伤细胞的肺疾病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工具.

    SENP1Cre-loxP重组酶系统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

    有氧运动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Smad通路缓解db/db糖尿病小鼠的肝脏纤维化

    黄朝露黄毅吴昌燕李芳菲...
    2951-2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有氧运动可抑制糖尿病小鼠肝纤维化,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目的:基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探讨有氧运动改善db/db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db/db小鼠和年龄匹配的m/m小鼠随机分为m/m对照组、m/m+运动组、db/db对照组、db/db+运动组,每组10只,运动组小鼠接受12周有氧运动.运动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进行葡萄糖耐量测试和胰岛素耐量测试;摘取肝脏计算肝脏指数,摘眼球取血检测生化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3、p-Smad3、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与m/m组和m/m+运动组小鼠相比,db/db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肝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肌酶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葡萄糖、胰岛素耐量测试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增加(P<0.01);肝组织病理染色显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脂滴增多,明显纤维化;②与db/db组相比,db/db+运动组小鼠体质量、肝质量、肝脏指数、空腹血糖、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肌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p-Smad3、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此外,糖耐量、胰岛素耐量测试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减少(P<0.01,P<0.05),肝脏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③结果表明,有氧运动有效减轻了糖尿病小鼠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有氧运动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db/db肝纤维化

    班氏促卵助孕汤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卵母细胞的质量

    黎明星岳晓蕾陈秀榕李康梅...
    2958-2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班氏促卵助孕汤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母细胞质量的分子机制亟待完善补充.目的:探讨班氏促卵助孕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21 d龄雌性昆明小鼠颈部皮下注射硫酸脱氢表雄酮构建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连续给药21 d,记录动情周期及妊娠情况,ELISA检测血清性激素水平,Annexin V染色检测卵母细胞凋亡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卵母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卵母细胞纺锤体及染色体情况,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验证班氏促卵助孕汤核心有效成分与卵母细胞成熟相关因子(生长分化因子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结合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卵母细胞中生长分化因子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班氏促卵助孕汤中的成分(槲皮素、山奈酚、β-谷甾醇)与生长分化因子9、骨形态发生蛋白15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②班氏促卵助孕汤能恢复小鼠动情期,改善性激素紊乱和妊娠情况,降低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纺锤体组装异常率、染色体丢失率(P<0.01,P<0.05),促进生长分化因子9、骨形态发生蛋白15 mRNA和蛋白表达(P<0.01,P<0.05).结果表明,班氏促卵助孕汤可能通过调控生长分化因子9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的基因表达,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卵母细胞质量,提高生育力.

    班氏促卵助孕汤多囊卵巢综合征小鼠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生长分化因子9骨形态发生蛋白15妊娠不孕

    苦参总黄酮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及斑马鱼实验验证

    古玉凤邓丙英李倪仁曾译萱...
    2969-2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苦参总黄酮具有抗炎、调节免疫、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多种药理作用,其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方法及斑马鱼实验验证苦参总黄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模型,观察苦参总黄酮治疗后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情况、病理形态改变,以及脂质累积、炎症基因的表达变化.通过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Bat-man数据库获取苦参总黄酮活性成分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GSE33814数据集,筛选出"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交集靶点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R4.3.2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通过验证集GSE89632验证核心基因;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核心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苦参总黄酮能够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肝脏脂质累积,显著抑制斑马鱼脂质和转氨酶水平的升高(P<0.05);调节炎症和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②网络药理学中获得168个共同靶点,Cytoscape拓扑分析综合筛选出排名前10的核心基因分别为HSP90AA1、STAT3、PIK3R1、MAPK1、AKT1、RXRA、PIK3CA、EGFR、JAK2、ESR1;GO和KEGG分析通路主要集中在胰岛素抵抗、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生物信息分析共获得59个"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差异表达基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及验证集验证得到6个核心靶点在健康人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③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能够抑制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以上结果表明,苦参总黄酮通过调节JAK2/STAT3信号通路减轻炎性反应,抑制脂质累积从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

    苦参总黄酮非酒精性脂肪肝斑马鱼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JAK2STAT3

    高压氧可消除高强度间歇冲击微周期训练中的运动性疲劳

    裴云祥吴昊
    2979-2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高压氧作为新兴的疲劳消除手段之一,在体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高压氧干预对高强度间歇冲击微周期训练疲劳消除的研究较少.目的:探究高压氧干预对高强度间歇冲击微周期训练运动性疲劳消除效果的影响,并从血液生化指标和代谢组学方面进行相应机制研究.方法:在首都体育学院招募 20 名男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高压氧组(n=10),均进行高强度间歇冲击微周期训练,为期 2周,共 12 次,具体训练方案为先以 50%HRmax的强度热身 10 min,再以 90%-95%HRmax强度蹬车 4 min,重复 5 组,组间休息 2.5 min,最后再进行50%HRmax强度蹬车30 min.对照组受试者训练后自然恢复,高压氧组受试者训练后进行高压氧恢复,每次干预 60 min,压力为131.722 kPa.在试验前、试验中期、试验后1 d和试验后3 d采集血液分析生化指标及代谢组学指标,并进行主观感觉疲劳量表评分,其中氧化应激指标与疲劳监控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运动性疲劳指标变化:与训练前相比,对照组训练后血尿酸、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和主观感觉疲劳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而高压氧组在高压氧干预后血尿酸、肌酸激酶、白细胞介素6和主观感觉疲劳量表评分变化不大;组间相比,对照组试验后1 d血尿酸、肌酸激酶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高压氧组;②氧化应激指标变化:与训练前相比,对照组训练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升高,而高压氧组在高压氧干预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③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血尿酸、白细胞介素6和主观感觉疲劳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丙二醛与白细胞介素6和主观感觉疲劳量表评分呈正相关;④代谢组学指标变化:显著变化的代谢通路是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代谢,富集通路上差异代谢物质有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 D2、白三烯 D4等.结果表明,高强度间歇冲击微周期训练导致机体发生氧化应激,促进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高压氧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氧化应激水平,以及引起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代谢,从而减少氧化损伤,调节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运动性疲劳消除.

    高压氧高强度间歇冲击微周期运动性疲劳氧化应激代谢组学

    不同类型贴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行走时踝关节运动学的影响

    柳青马刚曹建玲张宇...
    2989-2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行走时倾向于过度足内翻,这将增加步行周期支撑相踝关节扭伤的风险.临床医生常使用肌内效贴布或运动贴布进行踝关节贴扎.由于肌内效贴布具有弹性,而运动贴布无法拉伸,因此两者技术应用和生理机制存在差异,进而可能产生不同的康复疗效.目的:对比肌内效贴布和运动贴布干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步行支撑相足额状面和胫骨水平面运动的影响.方法:40名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布组和运动贴布组,肌内效贴布组从后足内侧向外侧粘贴2条贴布,以产生外翻拉力;运动贴布组采用踝关节闭锁式编篮贴扎.分别于贴扎前后在电动跑台上进行行走测试,利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获取受试者足部和胫骨运动学参数.结果与结论:肌内效贴布组贴扎后于支撑相早期足外翻角度增加(P<0.05),但对支撑相晚期足的位置无影响(P>0.05);运动贴布组贴扎后于支撑相晚期胫骨内旋增加(P<0.05),而支撑相早期胫骨位置无明显改变(P>0.05).结果表明:与运动贴布相比,肌内效贴布能够提供灵活的拉力,有利于步态周期中支撑相早期足外翻,同时不限制支撑相晚期的正常足内翻.因此,肌内效贴布可能是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实用康复疗法,在纠正踝关节异常运动的同时不限制其自然运动.

    肌内效贴布运动贴布慢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运动学步态周期

    乒乓球运动者正手弧圈球不同触地模式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

    晋鹏飞任杰
    2995-3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探讨基于步法的足部触地模式对乒乓球运动中下肢关节运动特征的影响,可为指导下肢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目的:对比乒乓球运动中不同触地模式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差异.方法:使用动作捕捉和三维测力台同步采集17名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在正常触地和全脚掌触地模式下优势侧下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关节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关节反作用力和关节力矩等离散指标的统计学差异;统计参数映射用于分析足底压力中心移动轨迹和膝关节力矩等时间序列数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正常触地模式下的膝关节内翻、侧向地面反作用力、膝关节垂直反作用力和伸膝力矩峰值显著高于全脚掌触地模式;②在足底压力中心移动距离中的89%-91%运动阶段,正常触地模式压力中心显著远于全脚掌触地模式;③在X轴力矩曲线中的23%-38%运动阶段,正常触地模式的伸膝力矩显著大于全脚掌触地模式;④在Y轴力矩曲线的8%-18%运动阶段,全脚掌触地模式显著大于正常触地模式.通过对比不同触地模式的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值和统计参数映射分析结果,认为全脚掌触地模式可能是影响乒乓球运动表现的重要因素.乒乓球运动中需要针对性地对触地模式进行调整和练习,避免使用全脚掌触地模式,提升乒乓球运动者下肢运动能力.

    触地模式乒乓球运动学动力学运动表现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梁佳佳孙姣姣刘文洁邢政...
    3002-3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实时反馈、个性化治疗和促进神经可塑性等独特优势,加速了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目的:综述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脊髓损伤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现状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期间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Spinal cord injury,EMG biofeedback,physical therapy,robotic exoskeleton,VR,motor function,exercise",中文检索词为"脊髓损伤,肌电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虚拟现实,运动功能,运动",最终纳入7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机制包括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增强神经肌肉连接和改善运动模式.肌电生物反馈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通常与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以及虚拟现实联合用于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综合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缺乏机制的详细解析、缺少为结合疗效提供有力证据的大规模试验、技术适应性有限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这些方面:提高肌电生物反馈的个性化和精准性;可以探索将肌电生物反馈与更先进的技术或工学设备相结合开发新型康复设备,扩大应用领域;将肌电生物反馈应用到步态训练系统、呼吸训练系统以及四肢联动康复系统中,提高反馈的准确性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效果,同时提高设备的易用性和舒适性.

    脊髓损伤肌电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外骨骼机器人联合治疗运动康复

    椎间盘退变中胶原蛋白的代谢失衡

    董亦直宋鑫越姚鸣宇朱赫...
    3011-3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腰痛和下肢神经症状的常见疾病.胶原代谢的平衡在维持椎间盘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的:对椎间盘退变中胶原蛋白代谢失衡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在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24年5月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椎间盘退变疾病""胶原代谢""胶原酶家族""胶原合成相关因子""细胞因子",英文检索词为"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Collagen metabolism""Collagenase family""Collagen synthesis related factors""Collagen breakdown related factors".最终纳入76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胶原蛋白代谢的平衡在维持正常椎间盘的稳定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椎间盘发生退变时,椎间盘内分泌大量促炎因子、胶原酶,并发生氧化应激反应等,使椎间盘内胶原蛋白分解增加,同时抑制生长因子、胶原蛋白合成酶、胶原蛋合成相关因子的生成,使椎间盘内胶原蛋白合成减少.上述两种情况共同作用使椎间盘内胶原蛋白的代谢平衡被打破,进一步加剧了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胶原代谢胶原酶家族胶原合成相关因子胶原分解相关因子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