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雷达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雷达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现代雷达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陈玲

月刊

1004-7859

modernradar@263.net

025-51821080 51821085

210039

南京3918信箱110分箱

现代雷达/Journal Modern Radar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大型专业性学术刊物,内容丰富,学术性强,有较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也是国防科工委下属我国十大国际交流重点国防科技刊物之一。以刊登国内我先进雷达技术为主,兼载通信、微波、ECM和ECCM技术。欢迎赐稿,欢迎订阅,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半波相消的旋转叶片微动回波时频分析

    张炜易建新万显荣李佳...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雷达探测场景中常见旋转引起的微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微动特征与目标的几何和运动参数相关.文中从微动回波的线积分模型出发,基于半波相消的角度对旋转叶片微动回波时频特征形成机理进行了全面分析.首先在远场条件下,基于半波相消分析了旋转微动瞬时频率的形成机理,解释了其旋转微动时频特征的双端效应.进一步地,将半波相消分析扩展至近场条件,解释了近场条件下时频图双端区和镜面散射区凸显的效应.对于远场和近场条件,该文均给出了时频结果的定量解析计算方法.从图像形状和能量变化的角度对近、远场的时频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不同条件和参数对时频特征形状和细节的影响,基于半波相消分析将近场和远场分析统一起来,同时将线积分模型和局部散射模型联系起来.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雷达微动微多普勒效应时频分析半波相消远场和近场

    基于快速时频图的海面无人机目标多特征检测

    张甜许述文白晓惠水鹏朗...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面无人机(UAV)的检测属于海杂波背景下的小目标检测问题,多特征联合检测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已有的时频三特征检测方法在特征提取阶段计算复杂度过大、难以实现实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时频图的海面无人机多特征检测方法.首先,对雷达复回波数据进行分段快速傅里叶变换,将计算得到的多普勒幅度谱沿多普勒维对齐拼接从而构建快速时频图;其次,对快速时频图进行归一化,达到杂波抑制和增强目标回波的目的,并基于归一化的快速时频图提取三种时频特征;然后,利用快速凸包学习算法训练给定虚警概率下的检测判决区域;最后,通过实测UAV数据验证并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海杂波无人机检测快速时频图特征检测

    旋翼无人机与直升机二次曲面散射中心提取与重建方法

    郭增鸿陈小龙吴语茂关键...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快速物理光学(FPO)方法模拟二次曲面片剖分后的旋翼无人机目标散射场,该方法考虑了目标的物理机理,可采用大尺寸比例细分和属性散射中心(ASC)模型提取目标的散射中心.为解决ASC参数估计中的不适定问题,减少计算时间和精度误差,提出一种正交匹配追踪(OMP)与基于成功历史记录的自适应参数差分进化(SHADE)相结合的稀疏方法.数值算例表明,文中方法能够有效准确地提取复杂目标的散射中心,同时在10 GHz频段时,面片数目减少了两到三个数量级.根据散射中心提取结果,得到了旋翼无人机的多个小散射中心围绕中央散射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而直升机的多个散射中心呈近似平行分布的结论,为利用雷达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差异进行低慢小目标精准识别提供可靠仿真依据与理论基础.

    旋翼无人机快速物理光学法散射中心雷达散射截面特征提取

    基于残差网络高分辨距离像的无人机识别

    李佳霖李卫东王廉钧王锐...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微波暗室测量的无人机宽带雷达回波数据,开展基于高分辨一维距离像的微小无人机型号识别方法探索研究,提出残差注意力金字塔池化网络(RAPPNet)模型,验证了利用高分辨一维距离像进行无人机识别的可行性.针对不同带宽的回波数据对比实验表明:更大的带宽可有效提高基于一维距离像的无人机识别正确率;在6 GHz带宽下,所提方法对无人机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0.63%.

    无人机识别一维距离像卷积神经网络宽带雷达

    基于两阶段注意力层Transformer的弹道目标多站融合识别

    翟相龙王旋王雁冰王峰...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站弹道目标融合识别旨在利用多个雷达站点信息的互补性提升弹道目标识别性能,而传统多站下弹道目标识别方法未直接考虑多站数据间的关联特性,难以取得准确、稳健的识别性能.针对多站下基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高速飞行目标的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阶段注意力的弹道目标多站融合识别方法.首先,在现有的Transformer模型上添加维度分段模块将多站雷达数据嵌入于二维向量中,保留站内数据时序及站间关联信息;然后,添加了两阶段注意力层,有效地捕获站内时序信息及跨站维度的依赖关系;最后,基于仿真动态RCS数据模拟多站场景开展了融合识别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多站条件下的弹道目标识别性能.

    雷达散射截面多站融合弹道目标识别Transformer模型两阶段注意力

    基于快时间keystone变换和FrFT的无人机检测算法

    王春蕾周传睿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续波雷达通常采用长时间相参累积技术来增强对无人机的探测能力.然而,无人机具有高机动性,在做长时间相参积累时易发生距离徙动和多普勒频率徙动,导致雷达检测性能衰退.针对此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快时间keystone变换和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的连续波雷达无人机检测算法,通过快时间keystone变换校正距离徙动,采用FrFT补偿多普勒频率徙动,进而完成相参积累和检测.不同于传统keystone变换作用于快时间域,快时间keystone变换作用于距离频率域,这是连续波雷达信号模型的特性导致的.仿真分析显示,文中算法可良好地平衡检测性能和计算量之间的矛盾;并采用雷达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连续波雷达无人机探测距离徙动多普勒频率徙动快时间keystone变换分数阶傅里叶变换

    基于PSO联合运动补偿的ISAR成像算法

    莫俊贤张月陈锦帆谢瀚锋...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的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中,目标的运动补偿通常需要先进行包络对齐实现一维距离像对准,再进行相位校正,这种补偿方法称为级联运动补偿.低信噪比下的级联运动补偿容易增加误差积累,最终导致图像模糊散焦,严重影响成像质量,针对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联合运动补偿的ISAR成像算法,该算法分解目标的运动模型,通过高阶次展开,设置参数向量,通过图像的锐化度作为代价函数,寻找向量参数的最优值进行目标的联合运动补偿,使得ISAR成像得到最佳效果.在最优参数求解过程中,本文采用PSO算法,运算时实现更快收敛,该算法提高了模型的求解速度,得到聚焦效果更好的ISAR成像.通过仿真数据和外场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ISAR成像联合运动补偿PSO算法

    基于改进TDOA与卡尔曼预测模型的目标定位跟踪算法研究

    李茂幸小又钟志文刘司洋...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无人机集群无源定位领域的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到达时间差(TDOA)算法与卡尔曼预测模型的目标定位跟踪算法.首先,针对现有基于Chan的TDOA算法在时差值精度不够时定位精度差,以及现有基于Taylor的TDOA算法受迭代初始值影响大导致算法稳健性不足的问题,提出基于Chan-Taylor的改进TDOA算法,该算法通过Chan算法快速求解出目标位置初始估计值,然后使用Taylor算法迭代求解出目标位置,在提高定位效率、缩短定位时间的基础上,提高了定位精度.其次,利用卡尔曼预测模型,将目标运动模型产生的目标位置预测值作为先验信息带入目标定位算法,通过将预测信息与定位信息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目标定位精度.最后,通过实验仿真,从累积分布函数(CDF)、定位精度几何因子(GDOP),以及定位跟踪RMSE多个方面验证文中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无人机集群目标定位跟踪到达时间差Chan-Taylor改进算法卡尔曼预测模型

    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的建筑变化立体检测

    刘洪飞张烁李宏超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建筑物变化立体检测时,考虑建筑物外形复杂、点云数据量大且分布不均,导致获取的建筑点云图存在较大噪声的问题,应用无人机激光雷达,设计一种新的建筑物变化立体检测方法.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采集建筑物的点云数据,引入多尺度概念,建立多级虚拟网格,确定网格间距与网格规格,通过双向滤波算法,按照网格尺度大小逐层展开滤波处理,实现数据预处理.通过配准处理,获取重建数据中的匹配点对,计算对应点的三维空间距离,通过距离阈值和判定准则判断点云数据是否发生变化,实现建筑物变化立体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精准、全面地检测建筑物变化,准确率高达90%,且检测耗时少.

    无人机激光雷达建筑物变化立体检测滤波处理

    大型轮轨天线座滚轮与轨道接触分析与试验研究

    张轶群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大型重载高精度轮轨天线座轨道在重载下的接触应力计算及轨道不同淬硬深度下的承载差异问题,分别采用经典Hertz理论和有限元法对冠型轮与平轨道的接触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为验证计算结果的有效性,搭建了试验测试平台,在不同加载载荷下对轨道不同表面淬硬深度下轮轨接触斑大小和接触面变形进行了测量,并对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静载下轮轨的承载能力、损坏形式及不同淬硬深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评估及分析,探讨了弹性接触理论与与实际加载测试结果的差异问题.相关仿真和试验方法为产品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轮轨天线座冠型轮接触分析Hertz接触理论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