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隧道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隧道技术
现代隧道技术

梅志荣

双月刊

1009-6582

xdsdjs@yahoo.com.cn

028-87580049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古楠街97号

现代隧道技术/Journal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推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深受业界人士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抗"还是"屈让"?——围岩挤压性大变形处治的基本理念

    王建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对高地应力软弱围岩的挤压性机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处治挤压性大变形的"屈让"理念以及与此相关的"恒阻释放"技术;同时,对无张拉锚杆和预应力锚索两种不同岩体锚固措施控制围岩挤压性变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此外,文中还讨论了采用充填高变形材料的离壁式衬砌,缓解残余形变压力荷载,克服"等待"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的困难.

    软弱围岩挤压性大变形处治屈让恒阻释放离壁式衬砌

    基于滑移面夹角线性变化的盾构隧道松动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黄戡吴奇江邓喜李徽...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滑移面形态随相对位移的变化而变化,并考虑盾构隧道不同地层损失下土拱演化过程,提出滑移面夹角线性变化计算方法.分析极限平衡状态下受力微分方程以求解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考虑滑移面高度随相对位移的变化以分析地层拱对边界条件的影响.通过颗粒流数值分析模拟,研究不同工况下土拱比的变化规律以验证理论计算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平均竖向应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率逐渐变小;土拱演化过程以应力恢复为主,土拱比从0.326缓慢增大至0.495;埋深比和内摩擦角越大,土拱比越小.

    盾构隧道土拱效应滑移面倾角松动土压力

    湖南宜章莽山太空隧道提前5个月贯通

    中国中铁微信公众号
    17页

    考虑流变效应的软岩大变形隧道多层支护作用机理分析

    朱建林王立川刘志强马利遥...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描述软岩大变形隧道多层支护作用下围岩的流变特性,假定围岩本构模型为黏弹-塑性流变模型,塑性屈服准则选用Mohr-Coulomb屈服准则,将多层支护作用简化为分时分次施加不同大小的恒定支护力,推导多层支护作用下围岩位移的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差分数值解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种方法的围岩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结论,验证了解析解的合理性.通过具体算例,分析多层支护对围岩应力场、位移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隧道开挖同时施加的第一层支护力产生的围岩位移与围岩的黏弹-塑性效应有关,后续施加的支护力产生的位移增量仅与围岩的黏弹性效应有关;(2)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层支护作用下围岩洞壁支护反力的增加,围岩塑性区与黏弹性区交界面切向应力逐渐减小;(3)围岩径向位移从洞壁到围岩深处呈递减趋势分布,随着时间的增加,位移逐渐增大,直至变形稳定.

    软岩大变形隧道流变效应多层支护围岩位移围岩应力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快速施工围岩稳定性分析

    包烨明陈子全周子寒汪波...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长进尺快速施工下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对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效率意义重大.首先以掌子面滑移失稳模式讨论围岩失稳问题,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利用耗散功率与外力功率间的关系分析不同地质环境、开挖参数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而后,以软弱围岩松散破碎失稳模式讨论围岩失稳问题,采用围岩整体安全系数法揭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演变机理;最后总结提炼出复合两种失稳模式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基准.研究表明:极限分析上限法不仅可用于评价掌子面稳定性,还可用于求解推断掌子面的失稳形迹;岩体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对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二者的增大掌子面稳定系数并非线性增加,增长速率逐渐放缓;掌子面安全系数随开挖进尺、台阶高度增加呈非线性变化,可根据变化曲率确定最优开挖参数;提出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快速施工下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即逐次判定隧道是否发生静态滑移失稳和动态松散破碎失稳.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快速施工稳定性分析

    京唐城际铁路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国铁建微信公众号
    34页

    基于"接触摩擦-梁-接头"模型的矿山法隧道预制拼装二次衬砌分块方法研究

    张育锦周晓军喻炳鑫李旭...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矿山法隧道复合式衬砌中预制拼装二次衬砌的分块方式和承载特性,根据荷载与结构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考虑衬砌间相互作用的"接触摩擦-梁-接头"复合式衬砌的计算模型,并考虑围岩对初期支护的法向和切向约束作用,分析矿山法隧道复合式衬砌中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二次衬砌的内力,并讨论预制拼装二次衬砌的6种分块方案及预制块接头的位置和接头抗弯刚度对二次衬砌内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触刚度对层间接触压力影响较大,最大接触压力均位于隧道衬砌拱脚部位,建议接触刚度系数在接触压力稳定段取值;二次衬砌预制块接头位置对二次衬砌的弯矩影响较大,但对其轴力影响较小;当接头抗弯刚度介于0~100 MN·m·rad-1之间时对衬砌间的接触压力、内力和变形产生的影响最大,建议预制拼装二次衬砌的接头抗弯刚度的取值介于50~400 MN·m·rad-1之间.

    矿山法隧道复合式衬砌预制拼装二次衬砌抗弯刚度"接触摩擦-梁-接头"模型

    渤海海峡超长海底隧道运营通风设计讨论

    许鹏马振硕伍毅敏王资健...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海峡通道是我国即将建设的超级工程,该项目跨越老铁山水道且超长海底隧道无法设置中间风井,给项目的建设带来巨大问题与挑战.在对比分析超长海底隧道通风方案的经济性、难点攻克的基础上,推荐采用送排结合+纵向通风的方案,并对该通风方案进行计算.首先,比对中国与欧盟隧道通风设计规范,明确中国规范中的基准排放量与现阶段排放标准不匹配的现状,提出参考Euro6排放标准下的基准排放量计算海峡通道海底隧道需风量的方法,阐述通风计算时采用的污染物的设计浓度和取消换气次数的考虑;其次,采用中国规范和欧盟规范对隧道内风速进行计算,结果均表明,在正常交通工况下,送排结合+纵向通风方案具有可行性;最后,讨论分析洞内污染物CO和烟尘已不再是隧道通风方案设计的控制指标,建议将主洞内临界风速、锂电池火灾控制及救援通风指标作为隧道通风设计的控制指标;讨论新能源车占比提高对隧道运营通风与救援通风的影响,以期为渤海海峡通道通风设计提供参考,为我国通风规范及排放标准的改进提供参考.

    渤海海峡超长海底隧道通风设计需风量计算

    分叉隧道合流段流动特征及局部损失特性研究

    陈泽恩陈小峰孔祥苗张欣...
    53-6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口匝道的存在导致隧道内空气出现合流现象,掌握合流段空气的流动特征和损失特性是分叉隧道通风设计的基础.针对夹角为5°~15°的分叉隧道,采用CFD方法和比尺模型试验研究合流比q和夹角θ对合流段空气流动和局部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q增大,主线局部损失系数ξ21迅速减小,而匝道局部损失系数ξ31则先迅速增大后趋于稳定.当合流前主线与匝道风量比Q大于两者截面积比φ时,ξ21主要受流线弯曲的影响,ξ31主要受射流增压作用的影响;当Q<φ时,ξ21和ξ31的主控因素则互换.在q较小时,ξ21、ξ31基本不随合流夹角θ变化;在q较大时,随着θ增大ξ21基本保持不变,而ξ31减小.提出了可准确预测夹角为5°~15°分叉隧道合流段局部损失系数的半经验公式,弥补了分叉隧道合流通风设计理论的不足.

    分叉隧道合流段CFD比尺模型试验局部损失预测模型

    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隧道衬砌力学性能综述

    陈猛梁中龙于航孙浚淇...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外部荷载和环境等因素影响,服役过程中的隧道常出现结构变形、管片开裂等病害,容易引发隧道安全事故,需要对受损隧道进行加固处理.通过分析国内外关于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隧道衬砌的研究现状,对UHPC、ECC和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加固隧道衬砌的作用机理和力学性能进行系统分析.三种类型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隧道衬砌均可以通过界面黏结达到加固层与衬砌协同作用的效果,在结构内部产生应力重分布,提高衬砌的承载力、韧性和耐久性.UHPC加固后的管片承载力能够提高30.0%~103.0%;ECC加固隧道衬砌后断裂韧性提高可达181.0%;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加固管片比未加固的普通混凝土管片极限弯矩提升了284.0%~467.0%.此外,对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隧道衬砌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

    高性能混凝土隧道衬砌界面特性加固机理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