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只达石

月刊

1672-6731

xdsjjbzz@263.net.cn

022-60367623

300060

天津市河西区气象台路122号天津环湖医院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为广大神经内外科医师及相关科研人员服务。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报道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参考价值的临床诊疗经验。含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外科疾病、全身系统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相邻组织和器官疾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性疾病和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学及超声学等辅助检查的临床应用并综述介绍国内外最新成果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疗效分析

    韩凝赵岩马良王贺波...
    906-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河北省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14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行"时间窗"内机械取栓术(时间窗内取栓组,293例)、进展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进展取栓组,45例)和标准内科治疗(内科组,76例),以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作为主要结局、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作为次要结局,记录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和3个月全因死亡率.结果 3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572,P=0.000),其中进展取栓组(Z=-2.829,P=0.005)和时间窗内取栓组(Z=-4.422,P=0.000)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内科组,而时间窗内取栓组与进展取栓组神经功能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25,P=0.6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298,95%CI:1.216~1.385;P=0.000)和内科治疗(OR=7.572,95%CI:3.048~18.809;P=0.000)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机械取栓术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0.431,95%CI:0.212~0.879;P=0.021).进展取栓组与时间窗内取栓组术后即刻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8,P=0.640).3组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75,P=0.037),其中时间窗内取栓组高于内科组(Z=-2.376,P=0.018);3个月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178,P=0.075).结论 急性进展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缺血性卒中大脑动脉环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切除术预后危险因素Logistic模型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胡小雁罗煜岐苗妍高峰...
    913-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我国15所医疗中心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以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2b级]为主要有效性结局,治疗后24 h内血管完全再通率(mTICI分级3级)及治疗后3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为次要有效性结局;以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主要安全性结局,治疗后48 h内颅内出血、脑实质血肿、出血性梗死、远隔部位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及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为次要安全性结局.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后24 h内血管再通率和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86.27%(88/102)和68.63%(70/102),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4.90%(56/102);治疗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90%(5/102),颅内出血为19.61%(20/102)、脑实质血肿为11.76%(12/102)、出血性梗死为5.88%(6/102)、远隔部位出血为1.96%(2/102)、脑室内出血为3.92%(4/102),未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后3个月病死率为16.67%(17/1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5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0.118,95%CI:0.046~0.307;P=0.000),术前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 6分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5.871,95%CI:1.812~19.020;P=0.003).结论 血管内治疗联合依替巴肽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但尚待针对最佳给药方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缺血性卒中血栓切除术依替巴肽危险因素Logistic模型前瞻性研究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919页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蒿鹏陶春蓉荆孝忠李瑞...
    920-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查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ABAO-EVT)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收集2017年10月至2022年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和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共215例ABAO-EVT患者的基线、临床及随访资料:性别、年龄、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吸烟、饮酒、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静脉溶栓、首通效应、取栓次数、扩展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eTICI)、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0~3分,93例)和预后不良组(4~6分,12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ABAO-EVT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增加是ABAO-EVT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aOR=0.936,95%CI:0.907~0.965,P=0.000;aOR=0.940,95%CI:0.910~0.970,P=0.000),首通效应(aOR=5.752,95%CI:2.875~11.508;P=0.000)、eTICI分级 2c~3 级(aOR=7.113,95%CI:3.665~13.805;P=0.000)是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 较低的基线NIHSS评分、取得首通效应和达到eTICI分级2c~3级再灌注水平是ABAO-EVT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

    缺血性卒中基底动脉血栓切除术预后再灌注危险因素Logistic模型多中心研究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关于稿件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

    926页

    前循环与后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杨磊韩永丰张栋梁苏现辉...
    927-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2分)组(21例)和预后不良(>2分)组(21例),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Z=-2.916,P=0.004)、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Z=-2.048,P=0.041)、取栓次数≥3次比例(x2=4.725,P=0.030)和术后血肿型出血性转化比例(x2=8.400,P=0.004)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 NIHSS 评分高(OR=12.457,95%CI:2.066~75.120;P=0.006)、取栓次数 ≥ 3 次(OR=9.387,95%CI:1.222~72.140;P=0.031)和术后发生出血性转化(OR=7.237,95%CI:1.019~51.403;P=0.048)是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机械取栓次数<3次和术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易获得良好预后.

    缺血性卒中串联病变(非MeSH词)血管再通治疗(非MeSH词)预后危险因素Logistic模型

    急性大血管闭塞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长期预后研究

    刘淑玲徐永波李阳王思飞...
    93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EVT)联合最佳药物治疗(BMT)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的长期预后.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5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分别予以血管内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EVT组,70例)和单纯最佳药物治疗(BMT组,88例),发病后12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长期预后影响因素,倾向评分匹配和多重插补法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内治疗是超"时间窗"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神经功能长期预后良好(mRS 评分 ≤2 分)的保护因素(OR=3.110,95%CI:1.460~6.620;P=0.003),年龄增大(OR=0.955,95%CI:0.924~0.987;P=0.007)和高血压病史(OR=0.418,95%CI:0.187~0.936;P=0.034)是神经功能长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结局指标的敏感性分析,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数据集和多重插补后分析数据集均显示,EVT组患者发病后12个月预后良好率高于BMT组(倾向评分匹配后分析数据集:aOR=3.610,95%CI:1.370~9.550,P=0.010;多重插补后分析数据集:aOR=3.870,95%CI:1.780~8.440,P=0.000),与主分析结果趋势一致.结论 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相比,超"时间窗"血管内治疗联合最佳药物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发病后12个月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缺血性卒中动脉闭塞性疾病血栓切除术预后Logistic模型Kaplan-Meiers评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编辑部关于稿件作者署名、关键词选取、基金项目著录和摘要撰写的要求

    942页

    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与生物学标志物披露流程专家共识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烟台区域分中心巴茂文汪锡金...
    94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备受关注,具有向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转化的高风险.ATN诊断框架可以将临床诊断的主观认知下降精准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是阿尔茨海默病精准预防与治疗的重要窗口.基于目前主观认知下降的临床诊断与生物学标志物诊断两种诊断范式,疾病规范管理以及诊断后精准沟通与支持十分重要,包括诊断管理规范、生物学标志物结果解读及建议、患者健康管理及可能针对特定潜在病因的治疗等.既往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存在异质性,很多临床医师对"主观认知下降"的概念仍感陌生,缺乏系统认识;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可给患者提供一定的确定性,也可带来疾病预期风险的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对临床医师进行指导.迄今国内尚缺乏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生物学标志物披露与患者管理的指南或共识.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撰写《主观认知下降的诊断管理规范与生物学标志物披露流程专家共识》,以期提高我国医务人员对主观认知下降的认识及诊断与治疗水平,指导开展高质量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奠定基础.

    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诊疗指南

    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的耐药性癫痫致痫区脑网络特征分析

    师家伟赵学敏柴奇张凯...
    95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耐药性癫痫患者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数据,探讨致痫区与非受累区脑网络图论指标差异.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立体定向电极植入术的11例耐药性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SEEG和结构影像数据,计算致痫指数并绘制致痫图,以此划分致痫区和非受累区;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分别计算两区域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功能连接矩阵,结合全局效率(Eglob)、局部效率(Eloc)、特征路径长度(Lp)、聚类系数(Cp)、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标准化聚类系数(γ)和小世界标量(σ)图论指标,对比分析发作间期与发作期图论指标变化.结果 与发作间期相比,非受累区发作期γ(t=-3.730,P=0.005)和λ(t=-6.436,P=0.001)降低;而致痫区发作间期与发作期γ和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网络效率方面,与发作间期相比,致痫区和非受累区发作期 Eglob(t=5.360,P=0.002;t=5.577,P=0.001)和 Eloc(t=4.450,P=0.003;t=4.038,P=0.005)均增高,Lp均降低(t=-5.127,P=0.002;t=-3.912,P=0.005).结论 致痫区和非受累区在癫痫发作期存在全脑网络同步性增强,而图论指标的变化,特别是γ和λ可以作为区分癫痫患者致痫区与非受累区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耐药性癫痫立体定位技术脑电描记术图论(非MeSH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