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张万岱

双月刊

1672-2159

jmdi@vip.163.com

020-61641547

510515

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Journal Modern Digestion & Interven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学术上遵循“三主三结合”:①以临床应用为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②以普及新技术新业务为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③以现代医学为主,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专业上以胃肠病学为主,兼顾肝胆胰疾病。介入诊疗主要反应消化内镜、超声、放射介入的进展,特别注重介入治疗、专家读片、疑难病例讨论、专题笔谈为其特色。主要栏目有:论著、短篇论著、专家读片、临床经验、实验研究、综述与译文、专家述评、病例报告、医药信息、讲痤、人物介绍等。把杂志办成一个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消化病及介入诊疗的现代综合性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肠道菌群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认知功能

    孙珂阳凌继祖李宇宁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失衡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如何调节肠道微生物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揭示了神经传递、免疫调节和内分泌影响等关键机制.研究表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如使用益生元和益生菌,可能对改善OSA及其引发的认知障碍有益.未来研究需进一步阐明这些机制,为OSA相关认知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肠道菌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微生物-肠-脑轴认知功能障碍儿童

    结直肠腺瘤与血脂水平相关性分析: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梁群刘苏东翁锐强古晓东...
    122-125,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发展与血脂及脂蛋白水平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2 96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同期3 156名非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血脂水平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显著升高,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上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TC和TG水平与结直肠腺瘤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TG和TC水平升高是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腺瘤患者血清TG和TC水平升高时,可能更容易发展成高危腺瘤.

    结直肠癌腺瘤血脂危险因素

    大肠黑变病患者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预测模型构建

    张雪唐祚叶欣文黎明...
    126-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大肠黑变病(MC)发生腺瘤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构建大肠黑变病发生腺瘤性息肉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结肠镜检查诊断为大肠黑变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其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黑变程度等资料,应用R语言建立预测腺瘤性息肉组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通过C指数、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模型的评价,用Bootstrap法进行模型内部验证.结果 性别、黑变程度、同型半胱氨酸、HbA1c、TSH、大便隐血、胆囊结石或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大肠黑变病患者发生腺瘤性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值分别为0.157和0.179,提示模型拟合良好.训练集和验证级的阈值概率均为0%~100%时,可能对大肠黑变病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后受益.结论 由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模型区分度良好、模型拟合良好,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大肠黑变病腺瘤性息肉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在蒙古族与汉族食管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研究——蒙古族与汉族细胞学检查结果危险因素分析

    阿拉旦乌拉常志恒党彤王颖莉...
    135-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验证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对食管癌的筛查效能,调查分析蒙古族与汉族细胞学检查结果及高危因素.方法 (1)选取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1196例食管癌高危人群,采集食管细胞,完善内镜检查及食管的黏膜活检,以上消化道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验证细胞学检查的诊断效能;(2)选取包头地区参与食管癌筛查的9256例汉族人群及572例蒙古族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受试者一般资料,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信息,通过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采集食管细胞,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汉族与蒙古族细胞学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 (1)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具有较好的食管癌筛查能力,灵敏度(92.86%)、特异度(99.58%)、PPV(72.22)、NPV(99.92%)、PLR(221.10)、NLR(0.07)、约登指数(0.92)、ROC 曲线下面积为 0.961(0.923~1.0),截断值取 2.50 时,灵敏度为92.90%,特异度为88.20%;(2)蒙古族人群细胞学阳性率2.27%高于汉族人群的1.12%(P<0.05);饮酒者占比、热烫饮食习惯人群占比、食用腌制食品人群占比均高于汉族人群(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汉族人群的危险因素为,性别(OR=0.381,95%CI:0.256~0.568)、年龄(OR=1.091,95%CI:1.067~1.116)、饮酒(OR=1.693,95%CI:1.150~2.492)、吸烟(OR=2.127,95%CI:1.439~3.143);蒙古族人群的危险因素为性别(OR=0.174,95%CI:0.047~0.638)、年龄(OR=1.124,95%CI:1.052~1.200)、饮酒(OR=3.945,95%CI:1.074~14.489).结论 ①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对食管癌有较好的筛查效能;②蒙古族人群中性别、年龄、饮酒、热烫饮食习惯是导致细胞学诊断阳性的主要风险因素,汉族人群中性别、年龄、饮酒、吸烟是导致细胞学诊断阳性的主要风险因素.

    食管癌筛查新型食管细胞采集器-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蒙古族汉族危险因素

    三亚市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黄士美兰连果张大涯陈润祥...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亚市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防控H.pylori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三亚市四个区共677名居民,进行尿素14C呼气试验和问卷调查,计算自然人群H.pylori阳性率,并分析H.pylori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606名居民,H.pylori阳性检出者为261例,阳性检出率为38.5%.其中不同民族、婚姻状况、吸烟、进食蔬菜瓜果和文化程度与H.pylori感染相关(P<0.05);性别、年龄、BMI、饮酒、饮用水来源、咀嚼槟榔及同住人口数量与H.pylori感染无明显相关(P>0.05).家人感染是三亚市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黎族、经常食用瓜果蔬菜、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是三亚市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三亚市自然人群H.pylori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食用瓜果蔬菜、提高卫生防护意识有利于预防H.pylori感染;推广家庭和相关成员同检同治,避免家庭内部聚集性感染.

    幽门螺杆菌14C尿素呼气试验感染率影响因素三亚市

    BISAP评分、MLR、NAR在急性胰腺炎病情评估与预后中的价值

    舒玉林王逸美陈小红李昌平...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ISAP)评分、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08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MAP,n=131例)、和重症组(SAP,n=77例);Spearman相关分析BISAP评分、MLR、NAR与病情严重程度及住院天数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在AP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SAP组患者住院天数、BISAP评分、MLR、NAR、WBC、PCT、FPG、TC、Ca+等指标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合并症、病因、吸烟史、饮酒史、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BISAP评分、MLR、NAR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r=0.474、0.542、0.519)及住院天数(r=0.401、0.370、0.396)均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nstic回归示BISAP评分、MLR、NAR、FPG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BISAP评分、MLR、NAR对AP患者预后不良均有较好的预测性(AUC=0.766、0.825、0.808),三者联合预测效应(AUC=0.863)大于单一指标.结论 BISAP评分、MLR、NAR均能较好评估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三者联合运用具有更强大的预测效应及更好得评估意义.

    BISAP评分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急性胰腺炎病情评估与预后

    可切除胃癌伴脉管癌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杨泽凤成翔宇余红梅王育生...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可切除胃腺癌伴脉管癌栓(RGAVC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30例胃腺癌合并脉管癌栓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7:3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训练队列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构建RGAVCT患者1年、2年、4年生存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利用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患者中的应用效能.结果 训练队列患者年龄、术后化疗、肿瘤大小、Ki67表达情况、T分期、N分期以及临床分期是RGAVCT患者生存期(OS)的影响因素(P<0.05);术后化疗(P<0.001,HR=0.302,95%CI:0.219-0.418),T分期[T3(P=0.015,HR=11.782,95%CI:1.628-85.283)、T4a+4b(P=0.005,HR=17.219,95%CI:2.343-126.559)]、N 分期[N2(P=0.309,HR=1.310,95%CI:0.779-2.201)N3a(P=0.001,HR=2.268,95%CI:1.407-3.657)、N3b(P<0.001,HR=2.836,95%CI:1.708-4.709)]是RGAVCT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Cox回归结果建立预测患者术后1年、2年、4年生存概率的列线图模型.训练队列AUROC面积和C指数均>0.7,验证队列的AUROC面积和C指数均>0.67.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 RGAVCT患者的术后1年、2年、4年生存概率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RGAVCT患者的术后生存状况.

    胃癌脉管癌栓临床病理特征列线图预后模型

    miR-934和miR-1307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刘卓赵峥张亮亮靳兆...
    158-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miR-934和miR-1307在食管鳞癌(ESC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ESCC患者125例(ESCC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清中miR-934和miR-1307的表达.随访3年,以二者均值将患者分为miR-934低表达组(<2.53)和miR-934高表达组(≥2.53),miR-1307低表达组(<2.10)和miR-1307高表达组(≥2.10),比较血清中miR-934和miR-1307不同表达患者的预后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ESCC组患者血清miR-934和miR-1307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3±0.72和2.10±0.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2±0.39和1.12±0.33(均P<0.05).血清miR-934和miR-1307与ESCC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血清miR-934和miR-1307高表达组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低于miR-934和miR-1307 低表达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Ⅲ~Ⅳ期、miR-934高表达和miR-1307高表达、肿瘤中低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是影响ESCC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血清miR-934和miR-1307在ESCC患者中呈异常高表达,且其高表达是ES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望成为ESCC的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食管鳞癌微小核糖核酸-934微小核糖核酸-1307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胃癌中端粒相关基因亚型鉴定、预后模型构建以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田文集张德奎
    163-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基于对端粒相关基因(Telomere related genes,TRG)表达数据的综合分析,探讨预后分子特征以预测胃癌(GC)的预后及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联合TCGA与GEO数据库对胃癌端粒相关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分析.通过无监督聚类确定两个端粒相关基因簇,依据Lasso回归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结合临床性状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生存期,同时进行风险差异分析,运用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对样本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 构建了包含 HEYL、SPC25、SRPX2、PDK4、LOXL4、SOX15、SLC39A4、MAGEA3、SHISA2、DEFB1、SLC27A2 和 C1QTNF5 等12个基因的预后模型来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构建了整合风险特征的列线图来预测胃癌患者的1年、3年和5年总生存期(OS),高风险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5),不同风险组的免疫细胞亚型比例不同.结论 这项研究鉴定了胃癌中TRG衍生的分子亚型,并开发了一种新的预后评分模型,突出了 TRG在胃癌预后和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端粒相关基因胃癌免疫浸润预后模型

    沉默IGFBP7的表达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延华张丹聂建李敏...
    17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7在非酒精性病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喂食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建立NAFLD小鼠模型,并通过向肝脏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短发夹(sh)-IGFBP7敲除IGFBP7.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6):正常饮食组(ND)、高脂饮食组(HFD)、HFD空载体注射液组(HFD/AAV-null)、HFD AAV-sh-IGFBP7注射液组(HFD/AAV-sh-IGFBP7).ND组给与正常饲料12周,HFD组、HFD/AAV-null组、HFD/AAV-sh-IGFBP7组给与高脂饲料4周,之后HFD/AAV-sh-IGFBP7组、HFD/AAV-null组小鼠分别注射2 × 1011 AAV-sh-IGFBP7或AAV-null的基因组拷贝,继续喂食8周.测定各组小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游离脂肪酸(FFA)、甘油及肝脏TG.采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IGFBP7在各组中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脂肪生成相关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1c、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乙醜辅酶 a 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1 和硬脂醜辅酶 a 去饱和酶(stearoyl coA desaturase,SCD)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ND组相比,HFD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及血清中ALT,AST,FFA,TG,TC,甘油、肝TG水平水平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FD/AAV-sh-IGFBP7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及血清中ALT,AST,FFA,TG,TC,甘油、肝TG水平增加均少于HFD/AAV-null组的小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D组对比,HFD组小鼠肝脏中IGFBP7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HFD/AAV-null组相比,HFD/AAV-sh-IGFBP7组小鼠肝脏中IGFBP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ND组相比,HFD组小鼠肝脏组织中SREBP-1c,FASN,ACC1和SCD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HFD/AAV-null组相比,HFD/AAV-sh-IGFBP7组SREBP-1c,FASN,ACC1和SCD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FBP7在NAFLD的发展过程中参与了肝脏脂肪变性,下调IGFBP7可减轻肝脏脂质积累,对NAFLD的发病机制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NAFLD的药物.

    NAFLD高脂饮食IGFBP7脂肪变性脂质代谢短发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