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远距离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远距离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孙先民

双月刊

1001-8700

yuanbjb@163.com;lrk1954@163.com

0451-86301414

150080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现代远距离教育/Journal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反映远距离教育科研成果,总结推广远距离教育经验,报道远距离教育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慧课堂协作学习设计新范式:具身设计、群体感知与共享调节

    吴军其吴飞燕戴新菊张萌萌...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作学习是一个以学生群体为核心的相互沟通、共同探讨、协作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的过程,因此对协作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转为以"学"为核心的"学习设计".文章从具身设计、群体感知和共享调节三个方面提出智慧课堂协作学习设计的新范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效果.研究表明,基于"具身设计、群体感知、共享调节"的协作学习设计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高阶思维能力,还能提升学生协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实践发现,协作学习具身体验环境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协作学习群体感知需要泛在化的学习分析技术的支持;协作学习共享调节过程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内在机制.

    智慧课堂协作学习设计具身设计群体感知共享调节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招生模式创新:价值逻辑、实现路径与潜在风险

    王正青田霄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为数字化时代高校招生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赋能高校重塑招考目标、升级招生方式、更新招生内容和落实招生正义,提升高校招生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同时,AIGC所具有的开放源码、多模态模型、内容创作和生成算法等高阶智能功能可推动招生理念转为高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招生考查方式走向多元工具融合并用,招生考查内容转向综合立体考查,招生指导迈向精准适配.然而,高校过度将AIGC引入招生工作亦会产生风险,包括主体异化下的招生偏见、效率逻辑下的考查工具单一、技术依赖下的考查内容泛化和数据共享下的教育数据泄漏等.应强化制度建设、推动招生考查技术研发、提升招生工作人员的智能素养等,以消解过度引入AIGC后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招生考查价值逻辑实现路径技术风险

    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智能教研平台功能分析

    穆肃陈孝然胡小勇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战略实施进程中,智能教研平台作为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教研数字化转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等作用重大.本研究基于教师用户量超过20 万、平台运行时长超过两年、具备数据智能分析功能等筛选条件,选取国内5 个代表性智能教研平台为分析对象,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方法,从数据智能分析、循证化支持教研决策、精准构建教师画像、个性化支持教师输出与反思以及数据可视化呈现这5 个功能要素出发,剖析和总结各案例在智能教研相关功能设计与应用上的技术优势、特色功能、应用体验和存在问题,得出以下结果:各平台数据智能分析的应用场景在维度和深度上各有专注;数据赋能的教研活动管理与评价功能需要提升;教师画像的构建方式和应用功能有待精细化挖掘和开发;资源流转和交互工具赋能教研反思从经验回顾走向科学剖析;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助力教师明晰专业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出智能教研平台升级的改进建议:在需求导向下统一智能教研元平台的底层标准设计;多维数据融合创建无缝全场域智慧教研空间;"数据+经验"循证化支持教研决策重塑;精细化开发教师画像以支持多场景教研应用;构建教研平台专用大模型,以"人机交互"促进教师深度教研反思.

    数字化转型教师专业发展教研智能教研平台功能分析

    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的人机协同评价:实践模式与解释案例

    宛平顾小清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机协同评价结合人的主观判断和机器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创造出更高效、准确和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决策优化、增强教育效果和提升服务质量.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智能交互、上下文语义理解能力,是人机"协同"理念落地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构建了一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的人机协同评价实践模式,包括确立了以协同论为支撑的人机协同评价模型,设计人机协同评价系统,形成确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文本预处理、设定评价提示语、输出评价反馈和综合分析的人机协同评价实践路径,并进一步将实践路径转化为可供教育评价者操作的人机协同评价支架.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上海市H大学开展的基于问题解决的主观作业评价活动为例,解释了如何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持人机协同评价.研究发现,人机协同评价与教师评价结果一致性高,但教育评价者仍需持续发展人机协同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以促进人机协同评价的发展.

    人机协同评价教育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实践模式协同论

    基于社会认知网络分析的学习者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研究

    张屹林裕如周平红陈邓康...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是21 世纪数字公民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但目前尚且缺乏对学习者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动态发展过程的探讨,需要融合多元方法提供更细粒度的分析.以学习者在教学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的在线协作会话数据为分析样本,运用认知网络分析发现,学习者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呈现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发现,参与者呈现出网络核心和边缘两种社会角色,且社会角色随时间会动态改变;社会认知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社会角色学习者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发展过程具有显著差异.基于研究结果,从在线协作环境、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协作问题解决协作学习能力发展过程社会角色社会认知网络分析

    情感计算赋能个性化教学:逻辑框架、问题解构与多元重塑

    余淑珍单俊豪闫寒冰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实现以理解学习者差异为前提,这种差异包含认知差异,也显著体现在情感维度.智能技术支持下,对学习者认知的智能识别与干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长期以来对情感的关照却处于缺位状态,影响了个性化教学的全面开展.情感计算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子集,是促进教育个性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然而,情感计算应用于教育场景的现实困境并未消解,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明晰实践路径.为此,文章立足于情感计算赋能个性化教学的逻辑框架,分析情感计算赋能个性化教学的可能性与应用场景.在以上应用场景和需求驱动下,从情感计算研究现状出发剖析其在赋能个性化教学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前沿技术支持情感精准建模、轻量化信号采集设备开发、情境导向助力优质数据集建立、持续迭代优化深度学习算法、多阶段多模态推进融合技术创新以及基于多元主体诉求完善智能情感服务等维度提出实现情感计算赋能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取向.

    情感计算个性化教学情绪识别多模态逻辑框架

    面向AIGC的教育提示工程学习提示单设计及应用

    方海光王显闯洪心舒丽丽...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AIGC时代,如何合理运用大模型赋能课堂教学是目前应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教育提示工程的理论指导设计学习提示单能够促进教育与大模型等新技术的有效融合.学习提示单是帮助中小学师生在课堂中合理适恰地运用大模型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资源,旨在通过运用教育提示工程的理论针对教育领域的提示词进行设计,从而解决大模型在课堂中的合理有效运用问题.针对中小学师生使用大模型遇到的诸如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大模型、如何把控大模型的内容质量、如何规避大模型使用的伦理风险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问题,设计了基于三轮对话的T|BO-LRQET-P&R(简称LRQET)模型、学习提示单以及大模型的课堂教学应用模式.通过教育提示工程的理论设计学习提示单以助力师生的教与学.

    AIGC大模型教育提示工程学习提示单课堂教学

    多层交互轮转的课堂编排视角下大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机制研究——基于学生个案反思的主题分析

    姚佳佳李艳刘明月王靖...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三个典型不同协作表现小组的11 位学生个案学习反思报告的质性分析,研究微观深入地探索了复杂交互场景下基于"个体-班级-组内-组间"的多层交互轮转的课堂编排对大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效果,以了解该特定教育场景下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是因何、如何发生的.研究发现:(1)多层交互轮转的课堂编排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机与信念,但对反馈技巧与互相质疑能力的提高不足,需强化创设即时且多样化的交互途径以及缓解同伴相互理解障碍的辅助支架;(2)不同机制在受到触发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连带触发效应,进而共同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结果;(3)学生的深度学习机制触发情况存在个体差异,主要与"班级-个体"层面的交互有关,与"小组"层面的交互及其群体深度学习成就不存在必然关联,多层交互轮转的课堂编排需更关注多个交互层面转换时的"个体-群体"任务互补设计.

    多层交互轮转课堂编排深度学习机制主题分析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制度逻辑及优化路径

    刘奉越于莎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有力地诠释了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为人们科学分析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构建了由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组成的产教融合制度三要素理论分析框架.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制度逻辑生成中,规制性要素(包括必须遵守的法律、规章以及政策等)提供外部保障;规范性要素(包括价值观和规范性标准)提供制度补充;文化-认知性要素(包括内在性和惯习)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正是在上述三种要素的组合作用下,产教融合制度才能够作为一个"连续体"获得内在的合法性,并在实践中发挥持久且稳固的作用.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水平,需要加强产教融合立法、构建利益相关者对话交流平台、健全产教融合行为规范、增强产教融合的文化-认知性,继而建立"制度三要素"一体化共同作用的制度体系,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

    论"银龄教师"的三重生命向度

    叶长胜马丽华李家成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龄教师在"老年"与"退休"的生命处境中"退岗不退教",是其多重生命的"舒展"与"充盈".自然生命内含着生命健康的关切、生命需求的满足和生命经验的积淀,社会生命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更新、社会记忆的强化和累积性资源的发挥,精神生命指涉自我价值的确证、生命自觉的找寻和教师德性的完善.但是,由于银龄教师独特的生命境遇,致使自然生命在"流动"中遭受挑战,社会生命在"脱嵌"中遭遇危机,精神生命在"趋老"中遭逢拷问.为确保银龄教师生命及其意义的整全,需要回归教育生活,唤醒老年生命的内在自觉;关怀"流动"生活,强化生命在场的外部支持;联结公共生活,增进社会群众的普遍理解.

    银龄教师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教育生活生命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