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远距离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远距离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孙先民

双月刊

1001-8700

yuanbjb@163.com;lrk1954@163.com

0451-86301414

150080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现代远距离教育/Journal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反映远距离教育科研成果,总结推广远距离教育经验,报道远距离教育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体觉醒:AI与人类的区隔、拟合和共生

    沈书生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将自身定义为自然界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主体.当AI具有了一定的意识以后,如何处理好人与AI的关系,正在成为研究和实践领域共同关注的命题.将AI视作与人具有类似属性的主体,就自然会引发关于主体觉醒的思考,包括如何意识、思索并突破旧有形态中的各种束缚,如何形成构建新质态的自觉、创变与行动.AI的出现,既有可能导致社会产生关于技术异化的担忧,也有可能会导致界域之间出现区隔现象.运用拟合的方法,为AI与人类之间进行主体交互寻找最佳的近似解,可以激活AI与人类的共同觉醒,避免人类对AI产生泛异化认知,形成融通思维,建立AI与人类共同存在的新生态,促进AI与人类的共生.

    主体觉醒异化区隔拟合共生

    ChatGPT赋能教育评价变革的现实前提、作用机理及实践路径

    李毅郑鹏宇张婷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话式人工智能ChatGPT蕴藏着催生教育领域巨大变革的无限潜力,它具有理解自然语言并生成高质量回答的特性,能够支持深度人机交互个性化教学,为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变革掀开了新的篇章.在提出ChatG-PT赋能教育评价变革现实前提的基础上,明确揭示了ChatGPT赋能教育评价变革的作用机理:赋能教育评价理念由"标准筛选"到"个性改进"、教育评价主体由"权威主导"到"多元协同"、教育评价内容由"单一知识"到"综合素养"以及教育评价方式由"结果总结"到"过程伴随".与此同时,总结了ChatGPT赋能教育评价变革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挑战,包括评价主体欠缺智能素养阻碍赋能效果达成、削减教育评价的人文属性以及存在安全风险和伦理隐患.最后,在提出作用机理和风险挑战的基础上,从评价主体智能素养培育、人机协同中的身份重塑与育人本位回归以及评价伦理标准与监督保障体系完善等三方面构建ChatGPT赋能教育评价变革的实践路径.

    ChatGPT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评价

    高等教育应用ChatGPT的潜能与风险——来自美国高校的经验与启示

    魏顺平范学健王向旭程罡...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数据调查法,对美国 2200 余所四年制大学使用 ChatGPT的现状进行调查,重点选取发布ChatGPT相关新闻较多且在美国最佳大学排名前50 的高校为案例,全面探讨ChatGPT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潜能与风险.研究发现,ChatGPT在高等教育应用中具备显著潜能,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拓展研究理论和方法、提升行政能力和水平等,但也存在明显的风险,如可能破坏师生信任关系、威胁学术诚信和道德、影响行政职位和信誉等.通过深入分析ChatGPT在美国高校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健康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的经验借鉴和策略指导.

    ChatGPT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潜能与风险教学应用研究应用行政应用

    风险社会视角下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分类框架研究

    王佑镁房斯萌柳晨晨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给教育教学带来智能化、便利性和高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技术滥用、数据泄密、侵犯个人隐私等伦理风险问题.如何对教育人工智能应用过程中非规律性、高频发性、系统性的伦理风险进行分类,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视角,从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因素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与伦理风险来源,提出建立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分类框架,归纳四种类型伦理风险,包括教育数据风险、机器算法风险、技术本体风险和教育应用风险等,并提出伦理风险防范策略,助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健康应用.

    风险社会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风险

    世界一流高校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LDA主题模型分析的文本挖掘

    楚肖燕沈书生王敏娟王会军...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迭代迫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转型等方面作出及时的回应.诸多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正积极探索其应用价值,并从应用模式、技术伦理等视角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应用指导.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与指导规范的相对匮乏形成了亟待破解的难题,凸显了剖析与总结现有国际经验的重要研究价值.选取16 所世界一流高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指导性文件作为探索性分析案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战略方向,结合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无监督学习算法抽取出技术应用、师生指导、课程评价与道德伦理四个主题,并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内容挖掘.对世界一流高校的案例梳理,将有助于我国高校制定生成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的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进一步变革与发展提供前瞻性参考.

    生成式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以人为中心技术风险

    从越界走向跨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伦理审思

    祁占勇吴仕韬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是人类社会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人类文明大跃进的生力军.数字化时代下职业教育的内核因素是数字技术,对数字技术伦理的审思有助于实现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当前,数字技术的相对无界性钳制了职业教育的有界性,将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暴露于技术负能的风险之中,对职业教育的主体性、在场性、育人性和发展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在厘清职业教育和数字技术边界的基础上,走"道器之路"、统"教技要素"、显"数字治理",最终走向跨界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数字化数字技术技术伦理职业教育有界性数字技术无界性

    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学徒制的国际经验与本土策略——基于政策干预视角

    陈衍郑潇敏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贡献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但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一直不高.中小企业的投入成本和预期效益、技能需求和人才招聘、工作组织和劳动关系以及伙伴关系和公众支持等因素会影响其学徒制参与意愿.经合组织的经验显示,需以政策分类和驱动因素为维度建立政策分析框架,从政策干预的角度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参与学徒制.未来阶段,我国需要进行政策干预以促进更有意义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社会对话,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学徒制监管框架,界定清晰的各方角色和责任,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强化与劳动力市场强相关性以及拥有良好的学徒制度包容性.

    中小企业学徒制政策干预学徒培训技能

    融入学生认知迁移的教学评价情感分析

    熊余蔡婷王盛松姚玉...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驱动的学生学评教文本情感分析可为教师教学质量提供直接的评估结果,帮助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但学评教文本的情感较隐晦且存在多极化特征,导致情感分类模型难以挖掘学生客观真实的情感倾向.学生的隐性知识状态和认知水平影响其对课程的评价,融入学生认知状态的教学评价情感分析为解决评教文本情感冲突问题提供了思路.为此,本研究结合学生课程认知能力特征,构建了一个认知迁移的教学评价情感分析模型.该模型首先从学生学评教文本提取隐藏记忆信息,并从历史练习记录中提取认知能力向量;然后,将学生的认知能力迁移到学评教文本记忆信息中,得到认知迁移矩阵;为了进一步获取客观情感的表征,设计注意力机制,增强认知迁移矩阵中原始的文本记忆信息表征和认知能力表征;最后,融合两种增强表征作为情感特征,在学评教文本上进行情感分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地对携带冲突性情感的学评教文本进行情感分类,可为教师了解课程教学情况及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未来可将该技术应用到智能化教学评价系统中,从而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教学评价情感分析文本挖掘认知迁移深度学习

    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信息技术获取的中介作用

    黄天慧郑勤华王菊吴亚婕...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线教育过程中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来的"公平"与信息技术获取缺失导致的"不公平"交织在一起,引起学者对在线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和辨析.本研究以Van Dijk的信息技术获取模型为理论基础,基于大学生在线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分析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在线学习成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群体间存在多道数字鸿沟;(2)数字鸿沟会转化为教育结果鸿沟,家庭背景通过信息技术获取间接影响在线学习满意度和学习效果;(3)以动机态度和信息技术使用为代表的"新数字鸿沟"对在线学习效果的影响显著大于"旧数字鸿沟".本研究加深了家庭背景这一结构性因素对在线学习成效影响机制的理解,揭示了在线教育不平等的机制.这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证据,同时也回应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结果影响的争议.

    家庭背景信息技术获取在线学习成效数字鸿沟中介作用

    人机协同场景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认知网络差异研究

    卢琳萌顾小清蔡慧英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深刻影响并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在加快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背景下,借助智能技术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成为教师培养的一大趋势.为了探析人机协同场景中引领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的实践策略,研究设计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课堂诊断活动,并招募了 27名新手教师和23 名专家教师参与本次准实验.参与者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课堂智能诊断报告,完成了教学反思任务.研究借助认知网络分析法深入分析了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的认知特点和差异.研究发现,人机协同场景中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在教学反思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在选择性注意方面,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均对教学实践予以了重点关注.但与专家教师相比,新手教师并未提及有关背景因素的内容.在基于知识的推理方面,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重点对教学现象进行了描述和应用层面的知识推理,且专家教师表现出更为均衡的层次结构和逻辑连接.最后,基于研究发现,研究从专家教师引领新手教师成长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新手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新手教师专家教师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人机协同课堂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