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s@126.com

0537-4458285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 《现代语文》为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纯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上旬刊以文学研究为主,面向有关专家、广大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旨在繁荣古今中外文学研究,促进学术的研究、交流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悲剧婢女形象对比—以《家》中的鸣凤和《雷雨》中四凤为例

    李泽文
    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金长篇小说《家》与曹禺话剧《雷雨》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虽然作品情节截然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们展示了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罪恶、腐朽、混乱和迫害,同时为我们塑造出命运相似的两位悲剧婢女形象——“鸣凤”与“四凤”.她们在年龄、身份、地位,以及对爱情的期待和执着,甚至是最终的命运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各自所处环境、性格,爱情的矛盾以及最终的死亡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差异.通过比较人物的环境、性格,爱情三个方面的因素对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认识与理解.

    鸣凤四凤悲剧婢女形象比较

    “乡下人”的现代性想象——浅析沈从文的“反现代性”

    白龙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特色的作家,他用笔构筑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湘西世界,呈现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同时,沈从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批判人性的丑恶,力图重塑民族品格.他以一个“乡下人”的身份,从“现代性”出发,反思现代性,主张理性节制,返归传统,表现人道主义精神,凸显主体性,形成了“反现代性”.

    沈从文反现代性理性乡村人性

    探析顾曼璐畸变心理之形成

    苗青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生缘》中作为配角的顾曼璐,其心理的扭曲畸变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顾曼璐畸变心理的形成有极端自我保护意识、嫉妒心和不平衡感、男权社会下的奴性意识三个方面的原因,深入探讨顾曼璐畸变心理形成的动因,这对于研究张爱玲关于女性心理的剖示和女奴群像的塑造具有深刻的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

    张爱玲顾曼璐畸变心理成因探寻

    接地气的创作:铁凝近期小说述评

    沈滨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凝带着悲天悯人的温厚情怀走上文坛,从《哦,香雪》到《大浴女》,再到《春风夜》,她的小说习惯性地去寻找心灵的一方净土.近期小说创作更倾向普通大众的生活小事的叙述,注重向民间学习语言,注意象征手法的使用.铁凝新世纪以来的小说创作包含着作家对底层人民的悲悯情怀和艺术上的特有魅力.

    宽厚庸常语言意象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罗永妃
    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伦理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希望以此为指导并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当代中国很多文人志士利用文学形式回应生态危机,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旨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现状,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值得关注,期待能推广生态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增强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生态伦理思想解读

    近十年(2007-2016年)苏颋文学研究综述

    侯琳琳
    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颋是初盛唐之际的重要文人,因为擅长草拟制诰,与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2007年以后涌现出许多对苏颋诗文及其影响研究的专题学位论文和研究论文.2007年至2016年苏颋的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苏颋诗、文以及苏颋奖掖文学后进等方面都成绩斐然.对这段时间苏颋文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将使我们对其文学价值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苏颋文学研究综述

    回归“心中故乡”的桥梁——论谷崎润一郎再访中国后对其创作之影响

    裴蕾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继承和发展了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坚持“艺术至上”的审美标准,毕生追求“异国情调”,创作了大量的以中国为舞台的“中国趣味”式小说.谷崎润一郎曾先后两次到中国,1918年第一次中国旅行尽享了美食美景,刺激了谷崎润一郎创作“中国趣味”小说的欲望;1926年再访中国时不再简单流连于山水,而是与当时新兴知识分子广泛交流,深入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回国后谷崎润一郎通过游记作品表达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失望, “中国趣味”式小说逐渐消失,进而重拾日本传统审美情趣.再访中国成为谷崎润一郎创作回归传统的桥梁.

    异国情调中国趣味传统美的回归心中的故乡

    论川端康成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

    李鹏飞
    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端康成小说形成一种极为相似的叙事模式:以男性作为角心人物,他的感知成为小说的叙述角度,以女性作为其艺术呈现的视域选择,男性是意义的发展者与赋予者,女性及其特点成为意义的载体.这种叙事模式极为特殊,既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锋叙述技巧(采用“内视点”的叙述方式及淡化情节结构的叙述技巧),又融入了日本传统的叙述方式、结构特点、审美取向,因而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川端康成叙事模式日本文化

    阿尔比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中的游戏精神

    洪琪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戏剧家阿尔比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讲述的是一部人生悲剧,但故事的结局主人公却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基于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的游戏理论,可以发现结局的转变和贯穿全剧的“游戏”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该剧从戏谑性的剧名和神秘性的章节名,到推动情节发展的四个游戏,再到人物对话中夸张诙谐的文字游戏,这些无处不在的游戏精神以其戏谑的姿态讽刺和抵抗理性和功利的现代文明,使人物和读者在精神层面得到某种宣泄和释放,获得某种自由,从而战胜人生的悲剧性.

    阿尔比《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游戏精神理性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元小说叙事策略

    庞世超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翰·福尔斯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坛上具有创新意义的小说家,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因其实验性的叙事手法也被称为“元小说”的典范之作,赢得了极高的评论.文章拟从元小说的理论入手,结合文本,分析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叙事策略上的技巧.

    元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虚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