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s@126.com

0537-4458285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 《现代语文》为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纯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上旬刊以文学研究为主,面向有关专家、广大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旨在繁荣古今中外文学研究,促进学术的研究、交流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战国策士辞令生成背景之探究

    梅伟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时期,策士辞令的生成是有着深刻社会背景的.战国策士辞令作为一种时代文体,和当时的学术背景密不可分,百家争鸣的学术热潮则是其学术背景.文章重点通过文体背景、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三方面来综合论述战国策士辞令的生成背景.

    文体背景政治背景学术背景

    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

    陈玥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佛骨表》是一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的奏议文书,但从效果上看却是一份失败的谏书.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论佛骨表》一文,对其论证方法、技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写作公文依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公文写作《论佛骨表》借鉴

    试论苏轼"任圣"人格精神的典范意义

    罗建军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他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超然卓绝的"任圣"人格精神,这种精神使得苏轼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了无比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和典范意义.

    苏轼"任圣"人格精神典范意义

    由宋使行程录初探辽代风俗

    郎婷婷
    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使行程录是宋代使臣出使归来后,要向朝廷上呈的一份奏文.《使契丹图抄》又名《熙宁使虏图抄》,它是沈括在使辽谈判沿途过程中的考察记录.出使行程录记载了出使途经地点、沿途路线、地形、里程、出使国家的典章制度、乡风民俗和双方就具体问题的交涉过程等.这些行程录可以作为研究辽代风俗的重要素材.文章从《熙宁使虏图抄》等宋使行程录出发,进一步了解契丹人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的风俗.

    出使行程录《熙宁使虏图抄》契丹风俗

    元代咏史诗研究述评

    涂小丽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人的活动范围、审美取向和对历史的认识不同,元代咏史诗的体裁、题材、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特征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了创新与发展.例如,元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文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其咏史诗在取材和主题上显示出很大的区别.但是元代咏史诗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在此,试对元代咏史诗研究作一番评述,以探其在元代文学研究中的价值.

    元代咏史诗研究述评新变

    随园女弟子诗歌述略

    高开艳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园女弟子是中国妇女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创作群体.作为中国古代文坛上第一个受到重视的女性文学团体,她们有其独特的历史和社会价值.文章将从她们的基本构成和创作情况做一个简要梳理,以期她们的学术价值能够引起重视.

    随园女弟子袁枚女性文学团体创作

    《咄咄吟》新探——奕经驻浙江期间之"咄咄"怪事

    高婧姝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青乔的大型七言组诗《咄咄吟》,是奕经在浙江办理军务时的极好史料.其以注释诗的特点,弥补了诗歌篇幅短小,叙事不清的缺陷.诗人将投效奕经戎幕期间的所见所闻,以真实的笔触记述下来.清朝官吏腐败,无强兵,无悍将,与英军之间的战争势必以失败告终.文章主要从主帅不威、军纪不严、用人不当、任事不谨、将官不睦、功才不修、军民二心等角度,分析《咄咄吟》中所记载之"咄咄怪事"对奕经东征失败的影响.

    贝青乔《咄咄吟》奕经鸦片战争

    简论新历史小说的"非英雄化倾向"

    许可丹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历史小说中,"非英雄化倾向"成为小说主要的价值命意及问题意识.与其它历史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形象相比,表现为英雄人物的"非英雄化",表现浑噩的人生、揭示卑琐的欲望.它以普通人置换英雄人物,将历史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重新挖掘出来,使悲观主义和绝望的宿命观成为反史诗性的必要注脚.同时,因为它过于表现历史的虚无、非理性特点,逐步远离了历史客体,虚构的成分也越来越高,使新历史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衰落并走向消亡.

    新历史小说非英雄化浑噩人生卑琐欲望衰亡

    说"中国式孤独":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黄培培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句顶一万句》借杨百顺和牛爱国寻找"说得着"的故事和"喊丧""社火""喷空"等带有地方色彩活动展现国民"说不着"的困境和对"说得着"的寻找,描画了国人孤独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困境.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发现这种"孤独"是中国传统世俗文化的产物,源自民族文化的底层,因此被称为"中国式孤独".

    说得着说不着寻找中国式孤独

    永远的返乡与命运之思——论格非的《望春风》

    梁芬奇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望春风》作为格非继"江南三部曲"与《隐身衣》后的最新长篇力作,它的构思巧妙意蕴丰富,尤为突出的是作品饱含了作者深沉的归乡情结和厚重的生命积淀.小说勾勒了为数众多的人物群像,他们每一个人都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作为故乡与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望春风》从故事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围绕"返乡"展开,同时作者对于个人命运的变幻无常也有独到的感悟.小说以主人公赵伯渝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儿童被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到失去父母双亲,从年少到老去,从儿童的天真的叙述到成人审慎的自白,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得以重返故乡,重拾生命中的温暖与希望.

    返乡文本分析互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