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s@126.com

0537-4458285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 《现代语文》为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中国基础教育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纯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上旬刊以文学研究为主,面向有关专家、广大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旨在繁荣古今中外文学研究,促进学术的研究、交流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鲁迅的侠骨柔情

    程晨
    3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作为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学界对于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然而拨开历史和现实的层层乌云,文章将从其作品、生活等方面揭示与传统视野不同的冷峻而又柔情的鲁迅印象,通过他与爱人、孩子、朋友、青年等的交往表现鲁迅的拳拳赤子之心.

    鲁迅冷峻柔情

    幻梦世界里的隐士情怀——论《沉沦》中的景物描写

    章思楠
    3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沦》里创造的"零余者"形象与五四退潮后的青年的精神状态相呼应,使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造成了一股"郁达夫热",也被现在的文学爱好者所倾慕,大多数评论者研究的都是其中的忧郁青年形象和作品中流露的弱国子民的强烈情结.笔者在阅读时,却被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所打动,郁达夫在《沉沦》中的景物描写占有不少篇幅,并大多由景物牵动小说情节和小说主人公情绪的发展,因此对于景物研究有独特的意义.

    《沉沦》自然景物梦境古典意蕴

    从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角度下看其文学观

    李泽文
    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30年代创作最为丰盛,此时期对于沈从文来说是一个极富独特文学意味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生涯的高峰期与转折期.在这一时期,他逐渐地摆脱了初期的幼稚,其创作变得较为成熟,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与此同时,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也作出了不小贡献,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书评文章.书评创作作为沈从文30年代创作的组成部分,生动反映了其在特殊时代背景的创作理念和思想情感,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品特点以及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体现出他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接下来文章就试着通过对沈从文30年代的书评创作文本分析探究其中隐含着的作者独特的文学观.

    沈从文书评文学观

    沈从文与孙犁笔下女性之比较

    李文静
    3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和孙犁都是现当代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善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沈从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湘西世界的缩影,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白洋淀等解放区新女性的代表.首先,沈从文专注从女性苦难中体现女性的坚毅与沉稳,刚强与韧性,在赞美她们纯真质朴原始的同时更体现出深深的悲剧性与叹惋.这种悲剧性是与其当时的社会环境、成长环境以及作家本人的性格特征密不可分的.再次,孙犁眼中的女性都是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她们乐观勇敢坚强,识大体顾大局,有男人的胆识和眼光,又不乏女性的柔美与贤惠.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时代感、政治意识比较强,是受解放新思想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最后,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家的成长经验等几方面类比探究这两类不同的女性形象中的相似与相异之处.

    沈从文孙犁女性形象比较

    旧瓶与新酒——论文学启蒙的视角之于沈从文研究的意义

    马新亚
    42-43页

    互文视野下看《故都的秋》的语言风格

    丁怡
    4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故都的秋》[1]的语言风格置于互文性理论的视野下,从文章篇内、篇外体现出来的"有标记互文",系连文本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无标记互文",得出《故都的秋》隐性的语言风格特征:真切细腻.

    互文《故都的秋》语言风格真切细腻

    镜花水月——卞之琳先生的情诗与情事

    张燕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位曾被闻一多夸作不写情诗的诗人——卞之琳,写出了一部富有深厚个人情感色彩、艺术性很强、至今仍广受赞誉的诗集《装饰集》.在那一个诗歌的年代里,像每一位情胎初动的年轻人,卞之琳借着诗歌含蓄而节制地表达着他对爱人的痴恋与对爱情的理解.文章欲从分析卞之琳的情诗入手,探究卞先生与张充和女士那段在外界看来如镜花水月般迷离的爱情真实,从而更深入地走进卞之琳,了解其诗其人.

    卞之琳情事情诗思考

    新感觉小说"梦幻田园"的精神取向

    毕金林
    4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20年代的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始,到30年代周作人、废名的自然浪漫,再到新感觉小说的都市田园轻歌,"田园"被文学家用作表达对现代文明自觉不自觉的反思、质疑、否定和背离的文学元素.在缤纷的上海画卷中,以都市文学的审美差异、情感取向和多元的价值态度为审美视角,用都市人的生存困惑为底色,闪念着田园的梦幻,书写着安宁与平静的祈愿,找寻着回归初心的精神救赎之路.

    新感觉小说梦幻田园精神取向

    被规训的身体叙事——十七年抗日小说反面形象简论

    李彦凤
    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抗日小说又称十七年革命通俗小说,它是当时革命历史小说的一部分.十七年抗日小说在对传奇英雄革命的身体叙事的同时,也对两种类型的反革命的身体进行书写,一类是民族罪人形象,包括汉奸、特务、叛徒形象,另一类是日本侵略者形象.从对两种反面形象的身体叙事中可以看出身体承载的政治、阶级、民族等复杂意义,反动的身体被打上文化政治学的色彩,成为被规训的身体叙事.

    抗日小说反面形象身体叙事意识形态

    浅论自由主义作家独特的生命悲情体验——以沈从文和张爱玲为例

    李歌
    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由主义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对来说处于边缘的地位,他们有着不同于左翼作家的审美追求与创作特色,他们在左翼文学的攻击下艰难地捍卫着自己心灵的园地.自由主义作家们对于人生秉持着独特的悲情体验,这种体验对他们的审美与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沈从文张爱玲自由主义作家生命悲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