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
现代语文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l@126.com

0537-4453307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语言学专家一线语文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展示名家新秀的语言研究成果,提供纯理论的语言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子》《论语》时间副词比较研究

    周永研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和《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反映诸子百家思想的两部经典著作.两书在时间副词的使用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两部经典著作中出现的时间副词进行系统分析,试图从一个侧面更好地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时间副词的特征和使用的基本概况.

    时间副词《老子》《论语》比较

    点的笔顺规则新探

    邵霭吉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不少著述探讨了"点的笔顺规则",但他们所列出的规则只有四条,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含点的字中点的笔顺问题,不能解决所有含点字中点的笔顺问题.解决所有含点的字中点的笔顺问题,对策有三:一是增加点所在的"方位";二是增加"部件"为论述对象;三是增加"笔簇"这个比部件更小的构形单位.在这些基础上来讨论和解决点的笔顺问题,就可以把原来的四条规则发展为十条总则和三十三条细则,从而解决所有含点字中点的笔顺问题.

    "点"笔顺规则合体字独体字部件笔簇

    "果"的概念空间语义图

    陈翕贤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果"是古汉语中一个具有多功能语法形式的词语,其多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句法功能、概念功能、语用功能与通假功能上.从句法功能来看,古汉语中的"果"词性多样,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五种词性.从概念功能来看,每种词性下的"果"又体现出不同的词义、具备不同的表达作用.从语用功能来看,"果"能够进行"深究""料定""假设""真值确认""补充确认性解说".从通假功能来看,"果"的通假字至少有五个.古汉语中的"果"集众多功能于一身并非偶然现象,各功能间存在着某种语义关联.语义地图理论是近年来处理语言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有效工具,构建"果"的历时动态的概念空间,可以展现"果"语义演变的先后关系.

    "果"多功能语法形式语义图概念空间

    "冷不防"的词性及相关问题探讨

    谢佳佳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冷不防""猛不防""冷不丁(儿)"和"猛不丁"均为副词.首先,对四者的演变脉络与关系进行探讨,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猛不防"是最先产生的,"冷不防"由其类推而来,并衍生出"冷不丁(儿)",在这一过程中又促使"猛不防"演化出"猛不丁".其次,对四个词语的句法位置与语法功能展开论述;再次,对四者的词性进行探讨,"冷不防"为状态形容词,"猛不防"已经完全词汇化为副词;而"冷不丁(儿)"和"猛不丁"自产生起均为副词,它们的具体小类则存在差异.

    "冷不防""猛不防""冷不丁(儿)""猛不丁"词性

    从偏正短语到方式副词:"成心"的演变及机制研究

    潘双双
    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词"成心"是由"成""心"所组成的短语演变并虚化而来的.隋唐五代时期,"成心"有了词汇化倾向,明朝时期完成了词汇化.而"成心"的副词化过程历时相对较长,清代才演变为一个副词.在"成心"的发展过程中,转喻机制、重新分析和相邻句位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心"词汇化语法化机制

    汉语义位"宽""窄"历史演变比较研究

    常天宇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照词汇语义学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考察汉语义位"宽""窄"在各历史阶段词位的使用、更替情况,并对义位"宽""窄"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比较.义位"宽"的语料规模远大于义位"窄",义位"窄"的演变过程更为稳定.义位"宽"的发展始于下位义场[-横向/两边]义场,下位义场[+横向/两边]表现出对[-横向/两边]义场的依附性,主导词位经历了"广→阔→广/宽"的更替.义位"窄"的发展始于下位义场[+横向/两边],下位义场未体现出依附性,主导词位相对稳定,经历了"狭→狭/窄"更替.义位"宽""窄"的演变并未同步、同模式进行.

    "宽""窄"语义场历史演变比较

    否定结构"不就"的主观化与肯定识解

    闫冰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否定词"不"和主观副词"就"在句法结构上处于跨层结构,语流中作为一个音步,在高频促动下获得了韵律词的地位,部分网络词典予以收录.词汇化了的"不就"是一个具有特异性"看轻义"的主观成分,语法功能上表现为"强调假设状况中的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在语言的组织和识解中,"不就X"的语义所指取决于"主观心理期待".在语用适切性上,"不就X"用于"平级"和"上对下".在生成上,反问和否定共现导致的肯定取向为"不就"的肯定性主观化奠定了句法基础.作为副词性预设触发语,它的使用触发了之前未能实现的事件及结果并与现在的实现进行对比.通过语境吸收,"不就"发生了主观化和固化,在语义上实现了肯定识解.

    "不就"否定结构主观化肯定识解

    现代汉语双宾构式的语义地图研究——以邵阳方言为例

    焦胜男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宾结构的研究历来为汉语学者所重视,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学、配价语法、认知语言学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该结构进行了探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随着类型学的兴起和发展,"语义地图"这一新的研究工具进入广大学者的视野,为解决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立足于经典的构式语法理论,以双及物结构中的双宾构式为研究对象,结合湘方言实例,绘制其语义地图.以期发现湘方言与普通话乃至世界语言双宾构式的共性,并尝试对其特殊性做出解释.

    邵阳方言双宾构式语义地图

    说"反复问句"

    华正雷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反复问句"VP-Neg"有称代与省略两种来源,"Neg"可以是谓词性否定代词或否定副词."Neg"的分化只是反复问句"VP-Neg"在历时发展中的一次分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反复问句的性质.在与反复问句"VP-Neg-VP"的关系上,源于称代的"VP-Neg"与"VP-Neg-VP"式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反复问句,而源于省略的"VP-Neg"与"VP-Neg-VP"则是同一反复问句的两种表达方式.

    反复问句称代省略关系

    《中国丛报》与中国"经史子集"的译介

    曾文雄刘青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丛报》(1832—1851)是在华传教士在广州创办的一份英文月刊,它是早期传播中国经典及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通过对《中国丛报》"经史子集"的译介动机、译介内容以及所存在问题的描述与探讨,可以为把握早期中国经典外译的特征提供参考的依据.

    《中国丛报》"经史子集"译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