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
现代语文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l@126.com

0537-4453307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语言学专家一线语文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展示名家新秀的语言研究成果,提供纯理论的语言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略谈语言文字学文献的整理

    张可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文字学文献不仅在中华文明历史传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今天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语言文字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有利于学术研究者和广大读者亲近经典、阅读经典、传承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严谨、规范的整理成果也为未来的数字化出版做好了准备,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作为工具书的效用.语言文字学文献的整理,必须重视古籍整理的规范,尊重文献本身的特性,切合目标读者的需求,在整理形式、版本选择、录排、标点、校勘及辅文撰写等多方面加以注意.

    语言文字学文献整理录排标点校勘辅文

    湖南祁东方言中的近代汉语词例释

    李文军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东方言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近代汉语词.选取祁东方言中常用的且比较特殊的18条近代汉语词,阐释这些词语在方言中的意思,并找出它们在近代文献中的用例.研究发现,它们有的直接承传于近代汉语,无论是词形还是词义都保持一致,有的词语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后者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义项分合不一,存在交叉现象;二是词义发生转移,两者的所指有所不同.深入探讨这些近代汉语词,对于祁东方言的词汇研究、湘方言的词汇历史比较研究,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祁东方言近代汉语词汇例释

    论合川方言中表小称的重叠词

    蒋学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合川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该方言有多种小称形式,其主要功能各有侧重,但均可表小指爱.重叠的主要功能为转指、转类和成词,合川方言表小称义重叠词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表小的重叠词数量少,表义功能也较弱;二是几乎所有的重叠词都带有喜爱、调侃或轻松随意等语义色彩.在过去某一时段,重叠应为合川方言双音节词主要的小称手段,并且层次较早.

    合川方言重叠小称指爱表义功能"儿"缀重叠儿化式

    河北黄骅方言"V上"结构中"上"的特殊用法

    祁淑玲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骅方言"V上"结构中的"上",可以表示受事对象逐渐消失义.从句法特点来看,"V上"是一个自主结构,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其中涉及到的受事成分以前置于动词为优势.从语义制约来看,该结构中的受事对象是有指的,具有数量特征,数量在动作行为影响下从有变无.从搭配对象来看,与"上"搭配的典型动词主要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消耗类动词和去除类动词.

    黄骅方言"V上"结构"上"消失受事对象

    商周青铜鬲器名用字研究

    李森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周青铜鬲器名用字多样,与器物的对应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青铜鬲器名用字形、音、义的全面考察,可知"彖""豕"为"彝"之假借;"(窒)"表示青铜鬲为"祭祀盛食"之器;"(餻)"为"鬲"字异体.商周青铜鬲器名用字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地域性,与器型也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量化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青铜鬲器名用字的具体差异及其成因.

    青铜鬲自名器名时代性地域性器型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单字为训研究——以东汉高诱注释中的"止"字为例

    吴欣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字为训作为注释语料中最常见的训释方式,在本质上反映了古人是如何通过心智范畴的建立来认知世界的.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从语义框架、原型范畴和边缘范畴、语义场焦点分布三个方面,对单字为训注释语料进行研究.以《吕氏春秋》高诱注释中的"止"为例,当"止"作为训释词时,凸显的是其原型特征即"停止"义,或者说是其核心义;而当"止"作为被释词时,则展示了"止"的语义框架中的部分概念槽与填充项.在部分一整体图式、连接图式、容器图式等意象图式的联合作用下,"止"形成一个由原型——边缘的模糊认知域.在单字为训的注释语料中,高频训释词的原型范畴是不同被释词语义范畴的交叉点.训释词能否完全替代被释词,则取决于构成它们的认知模型是完全相同还是部分相同.

    单字为训高诱"止"语义框架原型范畴认知模型意象图式

    古代汉语"何O之V"的构式研究

    王用源赵子毅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0之V"的能产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点,之后逐渐降低;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在文言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运用,其他语境中很少出现.同时,该构式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委婉表达与强调表达,可以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

    "何O之V"构式语法化语用功能

    元代石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邹虎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刻文献是文字学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材料,元代石刻也是元代文字研究最为重要的材料之一.其俗字数量庞大,来源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代石刻俗字的文字学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为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为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为现行文字改革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元代石刻俗字文字学研究价值

    "敁敠"考辨

    刘梦晰李灼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敁敠"的本字、词义、书写形式进行考辨.它最早出自郭象《庄子注》,意思是"玷(拈)而捶(揣)之".本字当作"拈揣",后世更换形符及声符而形成"敁敠",表示"用手称量"义,引申为"心中斟酌、考虑".由于其本义属手部行为而写作"敁掇""敁挆""拈敠""拈掇""掂掇"等;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形随音变,遂产生"点掇""掂对""掂兑""掂夺"等写法.同时,"掂掇"等词语中的后字"掇/挆/对",本有实义,并非词缀;"敁敠"也不是联绵词,而是并列式合成词.

    "敁敠""掂掇"本字词形考辨

    Z变音的合音后缀

    魏梦洋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Z变音合音成分的本源字问题,学界仍未达成共识,主要有四种观点:"子"后缀合音说、"儿"后缀合音说、"头"后缀合音说、"子""儿"混用说.对这些观点进行理性反思和简要评述,阐明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方言文献与语言事实,从后缀"子""儿"的空间分布、语法功能、语音形式等方面,对Z变韵的合音后缀进行分析.研究显示,Z变韵的合音后缀应是早期"儿"及"子"的早期儿化韵形式,而不是"子",更不是"头".

    Z变音合音后缀儿化韵"子"后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