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语文
现代语文

单承彬

月刊

1008-8024

xdywl@126.com

0537-4453307

273165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校内

现代语文/Journal Modern Chines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语言学专家一线语文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展示名家新秀的语言研究成果,提供纯理论的语言学术交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孔子言说方式探微: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

    李莎莎吕春燕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能近取譬"式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性思维模式.从当代视角出发,以《论语》中的存在链隐喻为线索,对其认知理据和取譬特点进行阐释.在《论语》中,上行存在链隐喻和下行存在链隐喻,分别具有"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的取譬特点,体现了思维在垂直方向上沿着存在链纵向移动的过程.次级存在链隐喻和同级存在链隐喻,则分别具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特点,揭示了思维在水平方向上的平行移动过程.孔子通过存在链隐喻,将现实生活中的共同性问题上升为形而上学的思想问题,把天人合一、天下和合的儒家思想置于具体事物之间,形成了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认知模式.

    孔子言说方式"能近取譬"《论语》存在链隐喻

    环太湖流域河南话方言岛知庄章读音类型

    赵亚伟吴健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环太湖流域的河南话方言岛知庄章读音进行实地调查,包括苏南、皖北、浙北18个县(区、市).根据调查结果,将其读音类型划分为四种:合一型、开合对立Ⅰ型、昌徐型、开合对立Ⅱ型.合一型分布较少,只有金坛一处,知庄章今读声母合一,均读[ts]组声母.在开合对立Ⅰ型中,知二庄、知三章均读[ts]组声母,知三章(遇山臻合口)读[tɕ]组声母,与源方言河南罗山话一致.在昌徐型中,知二庄读[ts]组声母,知三章、知三章(遇山臻合口)均读[t(ş)]组声母,与源方言河南光山话一致.开合对立Ⅱ型是开合对立Ⅰ型与昌徐型发展变异的结果,并深受原住民方言的影响,知二庄、知三章均读[ts]组声母,而知三章(遇山臻合口)正处于演变的中间阶段——舌叶音阶段.移民主要来源是罗山的河南话方言岛,正在经历ts-ts-tɕ→ t-ts-tʃ的演变过程;移民主要来源是光山的河南话方言岛,知三章与知二庄合流读舌尖前音,正在经历ts-t(ş)-t(ş)→ts-ts-tʃ的演变过程.

    河南话方言岛知庄章读音类型环太湖流域

    官话、晋语中表"馊臭"义"斯"类词的本字考证

    施伟宝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官话、晋语中,表示食物变质、馊臭的"斯"类词十分常见.它在各类方言词典中亦有收录,往往以"斯""撕""澌""尸""丝""私""司""死""饲"等方言同音字记录.在官话、晋语中,流摄开口三等基本不混入止摄开口三等,"馊"应为"斯"类词的训读字,而不是本字.晋语中,文水、祁县两地的庚韵、静韵、清韵、青韵今白读[(η)]韵母,则以同音形式"腥"记之.从读音上看,官话、晋语的[i]>[(η)]的音变,不仅见于与止摄开口三等和蟹摄开口三四等相拼的精组声母,亦见于见晓组声母.从词义上看,"馊臭"的嗅觉表现往往是食物腐败变质产生的酸臭味.因此,"醯"作为晓母蟹摄开口四等齐韵平声字,最早表示"发酵产生的酸味",当为"斯"类词的本字."斯"类词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全然是由方言内部自身的音变所致,历史移民造成的方言词汇接触、渗透等,也是影响其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

    官话晋语"斯"类词馊臭"醯"本字考证

    河南濮阳方言将行体助词"歘"

    吴齐阳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南濮阳方言中的"歘"可作体貌助词,表示事件将要发生.从句法分布来看,它只能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后面,具有一定的完句功能.从语义功能来看,它可以表示说话人的意向和预测.从历时演变来看,"歘"经历了"动词>动态助词"的语法化过程.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濮阳方言将行体助词"歘"与汉语方言、世界其他语言之间既存在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歘"将行体濮阳方言语义功能历时演变类型学

    东南部方言后置副词的生成句法分析

    朱鑫雨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副词通常前置于谓语动词,而在吴语、粤语等东南部方言中,则为后置.虽然以往的研究已从传统语法、语言类型学、语义与语用等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但对其生成句法的系统分析却相对少见.生成句法中的VP壳假说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能够系统地阐述方言中副词后置的句法机制及其与普通话中前置副词的句法差异.根据这一理论,方言中的后置副词可以视为严式VP副词,其句法位置固定于VP层内;而普通话中前置的副词则表现为严式vP副词,其句法位置位于更高的vP层.这种区分不仅明确了副词在不同汉语变体中的分布特征,也为理解语序变异提供了生成句法的解释框架,进一步增强了语法理论对实际语言使用的描述和预测能力.

    后置副词前置副词东南部方言普通话生成句法副词分布VP壳假说

    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中{黍}的用字演变研究

    陈赟昊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运用文献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相关知识,对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中{黍} 一词的用字演变进行探讨.商代文字中,多以"黍"来记录,另有少量的"(米黍)",仅见于花园庄东地刻辞.西周文字中,目前并没有发现确定的"黍".春秋时期,曾文字以"黍""(米黍)""(秣)"来记录,三者并无分别.战国文字中,其主要字形仍然是"黍",三晋文字又以"余"记录,楚文字则以"(黍田)""(春)"记录.秦代文字中,都是由"黍"记录的.西汉文字中,除了"黍"以外,又有"黍"下部类化为"米"而作"((禾米))""(乘)"的现象.经过历时与异地的考证、梳理,其用字规律可以概括为:主要以"黍"来记录,"黍"字形应明确是"香"字所从.{黍}不仅可以表示名词义"黍子",而且可以表示动词义"种黍".对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中{黍}的用字情况进行梳理,不仅能够揭示出其演变轨迹与用字规律,也能够为相关出土文献的形成、分域、断代等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黍}出土文献用字字形词义演变

    《玉篇》涉龙字词的文化学解读

    黄交军李国英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与文化标志,《玉篇》作为中国第一部楷书字典,其中含龙诸字的形音义蕴含着丰富博洽、独具特色的古代龙文化.以《玉篇》涉龙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汉字文化学的理论视域,从生命精神、社会应用与民俗信仰三个维度,系统解读中华龙文化.研究显示,中华龙文化始终洋溢着生机勃勃、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成为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和审美对象,尤为重要的是,龙还以灵虫瑞兽的身份构建了民俗信仰的认知基础.

    《玉篇》汉字文化学生命精神社会应用民俗信仰

    话语标记语"完了"的语用化

    杨国萍贾勉陆海空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补结构"完了"附着动词后,参与句子概念命题表达,而话语标记语"完了"则可以衔接上下文语篇,传递言者情感态度.现有研究或者是聚焦"完了"的词汇化、语法化演变,或者是注重话语标记功能分析,但对其语用化过程的阐述不够清晰.语料分析表明,动补结构"完了"的语用化,既与句法结构脱落所导致的辖域拓展紧密相关,也与语境意义内化所造成的主观意义强化密不可分."完了"句法—语用界面的语用化演变得益于概念焦点凸显的变化,其语法焦点向语用焦点的转换,则遵循着由"动作完结意义"到"事件完结意义"再到"完结意义"的投射路径.

    "完了"动补结构话语标记语用化辖域拓展语境意义内化焦点

    从"俗解异构"看汉语熟语的嬗变

    林松杨娇娇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俗解异构"这一术语,由李运富在研究佛缘复合词演变时提出.作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词汇现象,它对熟语的意义演变及发展规律也具有强大解释力.随着信息传播与网络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熟语的俗解异构产生了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流行成语的俗解异构,二是俗语的强行道德化俗解异构.在对俗解异构进行应用与研究时,首先应秉持实事求是、信而有征的科学态度,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促进语言健康发展.其次应坚持发展变化的原则,对那些被广泛接受的新语新义,要及时调整、主动吸收.俗解异构是语言发展的正常规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

    俗解异构汉语熟语新趋势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与《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词类对接

    李影郭兴燕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简要介绍《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现代汉语八百词》的基础上,对两者的词语分类体系进行比较,并以副词为例,对《等级标准》和《八百词》的词类对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等级标准》语法等级大纲所列出的212个副词中,有157个收录在《八百词》中,《八百词》对相应词条用法的详细说明、大量实例,可以为《等级标准》提供有效补充与有益参考,从而提高《等级标准》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效率.将《八百词》与《等级标准》进行密切对接,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重新认识《八百词》这一经典汉语教学语法著作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能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现代汉语八百词》词类对接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