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全人类共同价值

    王立胜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和机遇并存.全球各国在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中迫切需要谋求发展的价值共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核心,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同时,提倡社会秩序和生态秩序的公平正义,并且始终以人的解放为价值导向,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深刻阐明了全球发展的交往共识和价值共识之所在.综合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质上区别于西方"普世价值"学说,不仅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贡献了中国方案,还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角度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极具现代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准则.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全人类共同价值世界历史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基于中国现代化史的哲学思考

    何萍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们今天重提现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旨在探究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这是有关现代化的本质问题,需要通过研究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具体性来解答.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代化史具有典型性.中国现代化史包括了中国现代化的三种模式:一种是以鸦片战争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历史起点的中国革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种是以20世纪80年代为历史起点的中国的市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三种模式的产生与世界历史的变化相联系,体现了中国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动态联系.这三种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内容和形式清晰地呈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现代化的普遍性离不开现代化的特殊性,而现代化的特殊性的意义就在于消解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使现代化的普遍性在扬弃自身的单一性和抽象性中获得自身的具体性.在当代,这种普遍性的具体性是以世界历史的偶然性机制构成的,从而证明:一方面,世界历史的偶然性机制是21世纪现代化的底层逻辑;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史的典型性也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普遍性的内容和特点.

    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史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历史世界社会主义

    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重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践理性及其风险

    程广云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伯恩施坦将恩格斯晚年放弃武装起义、利用议会制度的策略方案提升为原则主张.这是由客观形势和主观认知——思维方式两方面决定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受到康德区分"物自体"和"现象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伯恩施坦划分了"纯粹的理论"("理论中的不变成分")和"应用的理论"("学说体系中的可变成分").他对马克思主义纯粹理论的"修正"摧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消除黑格尔"原罪";将"科学的社会主义""修正"为"伦理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社会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的"修正"以资本主义"适应论"取代资本主义"崩溃论",以社会主义"渐进论"取代社会主义"激进论";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消除布朗基"原罪";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资本主义改良和资本主义民主.总起来说,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思想路径是应对当时社会政治风险的实践理性的产物和表现,但规避社会政治风险却带来了副产品——意识形态风险,因而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异端.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实践理性社会政治风险意识形态风险

    食利资本主义、不稳定无产者与基本收入

    盖伊·斯坦丁张超叶甲斌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食利资本主义的现象.由于全球化、持续的技术革命和新自由主义的劳工与社会政策等多重影响,食利资本主义中形成了新兴的大众阶级,即不稳定无产者.与其他阶级相比,不稳定无产者的独特性体现在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以及与国家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在不稳定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不稳定无产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不确定性愈加突出,大多数人陷入脆弱的处境.这无疑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时刻,在这场转型过程中,基本收入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基本收入不仅可以在正义、自由和安全这三方面加以证成,在经济上也是可证成的.基本收入当然不是灵丹妙药,但如果一个社会想减少长期的经济与社会的不确定性等弊端,它可能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办法.

    食利资本主义不稳定无产者基本收入不确定性正义

    数字时代的食利资本主义批判与反思

    叶甲斌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利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重要形态.在数字时代,食利资本主义的食利性首先表现为数字寻租.知识专利和平台数据成为食利资本主义获取租金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企业通过知识专利和平台数据构建数字领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提供条件.数字时代的食利资本主义实现数字寻租,主要依靠两个核心机制:知识圈地运动和平台专制主义.它们之间的双重互嵌关系加强了数字食利主义经济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数字食利主义社会必然出现双向的趋势,即固化和不稳定化.一方面,食利者通过数字领域的垄断地位获取持续的租金收入,社会财富的分配呈现出极端的不平等,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另一方面,数字食利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导致工作与生活的不稳定性增加.对数字食利资本主义既可以从公地共同所有权出发,批判食利者对公地的独占和排他性获益的不正当性,也可以基于劳动过程,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对劳动者的剥夺.

    数字时代食利资本主义数字寻租平台专制不稳定性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李捷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着重探讨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贡献,认为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卓越贡献,集中体现在九个方面:(一)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将革命与工业化目标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扫清了障碍;(二)提出"两个转变"战略构想,开辟社会主义革命正确道路,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三)以苏为鉴发表《论十大关系》,写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奠基之作;(四)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五)在纠正"大跃进"错误和20世纪60年代反思这些错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指导作用的思想;(六)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力争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积极的人口观,为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八)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协同攻关的优越性,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两弹一星"突破,奠定了核国家和航天国家的国际地位;(九)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了国家工业化任务,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上这些历史贡献都是奠基性的、开创性的,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

    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开端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与贡献

    高长武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在新时代,而应将其放到党成立以来长期奋斗的宏阔历程和历史纵深中进行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主要体现为:第一,指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我们是反对历史唯心论的历史唯物论者",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提供了"合用的工具";第二,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并阐明其基本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实际上已经蕴含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三,强调"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提出"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工作原则和方法,既"继往"以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总结、研究和继承,又"开来"以"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从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第四,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过程中躬行实践、勇于探索、率先垂范,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取得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要成果.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历史唯物主义

    延安红色基因与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建构

    罗嗣亮韩伽伽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党的局部执政实践凝结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红色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厚重的历史感,传承和弘扬延安红色基因的政治性、务实性、人民性、斗争性和鉴戒性内涵,创新性地提出"增强'四个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信自立""团结奋斗""勇于自我革命"等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回答新时代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使党的执政话语呈现鲜明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风格,推进了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体系建构.

    中国共产党延安红色基因新时代执政话语

    存在的接合——简论海德格尔对谢林《自由论文》的解读

    吴增定
    6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的讲稿《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不仅直接促成了谢林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的复兴,而且代表了他本人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存在问题之思考的一个重要转向.本文首先对于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一书中的相关重要思想,如恶与人的自由的关系、上帝的生成、实存与根据的关系等做深入的分析,并且指出谢林在该书中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相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海德格尔对于谢林的《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的解读.海德格尔一方面指出谢林哲学相对于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根本突破在于它强调了实存与根据之间有一种"存在的接合",另一方面认为谢林关于人自由的哲学思考最终还是走向一种理性主义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把上帝看成是一种最高和圆满的存在者.在这个意义上,谢林的哲学仍然局限在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之中.

    自由意志非根据存在的接合

    上帝与撒旦之间——康德对人的道德地位之研判

    刘凤娟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将人的道德奠基于其纯粹理性中,从中确立了人们自行改恶向善的逻辑前提.但人的理性具有上帝理性和魔鬼理性所构成的参照系,从而使人被看作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居间存在者.其道德完善的极致不可能使其成为像上帝那样的神圣存在者,其道德堕落的极致也不可能使其成为像撒旦那样的邪恶存在者.康德哲学中三种理性概念的对比,为人的居间性道德地位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而哲学史上的多种论点则为他提供了如此判定的思想基础.

    康德上帝撒旦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