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增进民生福祉——学习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

    魏芬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民生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原则思路、目标任务,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推进民生重点领域工作,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现代化更好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民生共同富裕

    施蒂纳利己主义辨析

    林钊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施蒂纳以其利己主义而闻名,但这个主张遭受了极深的误解,亟待仔细澄清.他的利己主义不同于伦理利己主义或心理利己主义,因为它并不以物质欲望或情感的满足为目的.这种利己主义与自由主义一样警惕积极自由的强制倾向,但并不能纳入消极自由的范畴,也与共和主义自由所期望的非支配的干涉不兼容.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力图重塑不受外部机制和内在意识所摆布的自醒自主自决的强健个人,因而它不归属于现代"经济人"的理论假设.马克思曾指控施蒂纳为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但这个指控源于马克思强烈的市民社会批判的理论需要,而非对施蒂纳的"忠实"解读.施蒂纳的利己主义并不与小资产阶级分享相同的阶级立场,但的确可能分享了相同的存在论前提.

    施蒂纳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消极自由独自性小资产阶级

    雅各宾政治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包大为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来小资产阶级的激进政治理论,雅各宾主义被贴上"共和主义""平等主义"乃至"左派"等标签,而这些标签又致使雅各宾主义呈现给无产阶级的理论形象是模糊的,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其政治理念与价值诉求甚至被掺入马克思主义之中.唯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雅各宾主义的历史本质与限度才能得以客观地显现.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早期的意识形态,雅各宾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政治表现作出预判,更是通过最终失败的激进政治实践反证了资产阶级之阶级统治的真实和完整的意图.在罗伯斯比尔及其雅各宾派的共和主义抑或平等主义等政治理念逐一地被大资产阶级否定和遮蔽之后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才真正形成了独立的阶级意识,从而以无产阶级特有的视角和方法去判断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旧症候.

    雅各宾主义罗伯斯比尔共和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小有产者

    私人所有的直接原因、主体本质和积极扬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大话题的关联性解释

    陈广思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基于《巴黎笔记》的阅读和写作背景,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制定了探讨私人所有的本质这个贯穿手稿的理论任务.手稿笔记本Ⅰ探讨私人所有(Privateigenthum)的直接原因,笔记本Ⅱ和Ⅲ共同探讨私人所有的主体本质,这两大话题可以分别理解为是对国民经济学将劳动视为自己的唯一原则的理论立场直觉性的哲学反映和专题性的哲学反映.笔记本Ⅲ探讨私人所有的积极扬弃问题,这种积极扬弃是使以"占有"(Besitz)为基础的私人所有转向以"领有"(Aneignung)为基础的共产主义,使私人所有对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占有转向人为了人并通过人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领有.从占有对领有的关系、私人所有对社会所有的关系出发,可以将劳动理解为私人所有主体性的、普遍性的本质规定.这三大话题的内在关联和统一表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基本面相是"私人所有批判手稿".

    私人所有劳动资本占有领有

    必然中的自由与自由中的必然——重解马克思的自由劳动

    张米兰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早期文本和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系列作品中,呈现了两种关于自由劳动的矛盾定义.这不仅被用来证明马克思文本中的"认识论断裂",也导致很多学者放弃从劳动中寻找解放的可能性.但通过分析自由劳动的性质和自由劳动时间节约的问题,本文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应视为不同类型的劳动在内容上的差别,而应当视为同一劳动活动的不同阶段.马克思主张物质性劳动是自由劳动的一部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只注重从特殊形式的劳动中寻求解放的态度完全不同.进而,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彻底地贯彻了"节约劳动时间"的原则,它与主张安逸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对自由劳动的理解是截然对立的.共产主义中的自由劳动不是通过压缩物质性的必然劳动而实现的,而是在必然劳动之中实现的自由.

    共产主义自由劳动分工劳动时间

    毛泽东"结合"话语的建构逻辑及其启示

    马纯红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结合"话语的建构,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精髓.毛泽东"结合"话语的提出、建构与演进,体现了毛泽东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生动呈现.深入探讨毛泽东"结合"话语的建构逻辑,对深化"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认知、实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具有重要启示.

    毛泽东"结合"话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中的"认知范式"探析

    李文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毛泽东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复合型的认知范式问题.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人文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和唯物辩证认知范式三种具体的形态.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毛泽东主要基于人文和科学两大认知范式对传统文化加以认知和理解;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则主要基于唯物辩证的认知范式对传统文化加以认知和改造.但是,唯物辩证认知范式并不是唯一的,人文和科学两大认知范式共时性地存在于他的认知结构中.之所以提出这一多元的复合型认知范式问题,是因为仅从单一的认知范式很难完全解释毛泽东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只有在多元的复合型认知范式理论视角之下,才有可能透视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深层逻辑.这一多元的复合型认知范式对于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毛泽东传统文化复合型认知范式

    论任弼时的世界眼光

    茅文婷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弼时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丰富,在国内又参与过对外接待和重要会谈,这些都培养了他开阔的世界眼光.任弼时的世界眼光,首先体现在分析革命形势时,不是只从一国、一地的情况出发,而是注意整个时代的特点及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把斗争策略放到国际国内大背景中去思索、研究和把握.特别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他都能通过观察和思考,给出科学判断.其次体现在善于把中国革命和远东以至于世界各国的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重视加强对外宣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争取各方支持.还体现在注重学习和传播国外的先进理论,从他国革命、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启发,在学习外语、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经验等方面展现出远见卓识.任弼时以世界眼光开展工作,不仅推动了当时的革命、建设事业,也为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拓展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树立更宏大的战略抱负,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现实启示.

    任弼时世界眼光莫斯科国际形势对外交往

    何谓意识现象学?——关于意识的本己本质与固有法则的研究

    倪梁康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现象学是指对意识的本己本质的现象学研究.通过反思的直观、描述、分析,对纯粹意识的静态结构和发生结构进行本质把握.胡塞尔最初探讨的是数学哲学,而后是逻辑哲学,再到现象学心理学和现象学哲学.他的毕生追求都是围绕意识主体性进行的.这个意义上的"意识主体性",恰恰是客观科学最终需要依赖因而也是无法摆脱的,因为所有客体性都是主体构造、意识构造的结果,它们在脱离了主体性后就什么都不是.因而,我们要跟随胡塞尔的声言:真正的客体性是在主体性之中的.最后,纯粹现象学、纯粹心理学或纯粹精神科学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或阶段:直观反思、描述分析、同感理解、追踪把握、解释说明.

    关键词意识结构意识发生纯粹现象学现象学的哲学

    海德格尔的超越和超越论的克服问题

    朱清华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越和超越论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中根深蒂固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他的基础存在论的超越论深受康德先验论的影响,同时带有胡塞尔现象学超越论的印记.他的超越论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超越问题,也引起了超越论框架中主体主义的痼疾.此在的超越作为世界筹划使得存在理解成为理念式的中介,从而一定程度上陷入柏拉图主义.海德格尔试图用作为存有的真理的居有来克服基础存在论的超越以及超越论.但他的居有之历史性的发生仍然是一种"转折"或"相互震荡"样式的"内在超越",作为追问理解和存在的可能性之根据的超越论也同样以另外的样式被保留下来.这并不是海德格尔对传统超越问题以及对自身理论局限的克服的失败,毋宁说是人的存在和思维实际性地带有一个非反思地发生作用的类超越论层面.

    超越超越论康德居有"黑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