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道德目的论与道德合目的论——论康德上帝存在道德论证明的双重模式

    闻骏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宗教哲学一方面系统批判了传统的上帝存在的证明,另一方面通过构建上帝存在的道德论证明确立了理性神学的道德根基.相较于传统的上帝存在证明,康德的道德论证明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证明,而是道德实践层面的主观证成,康德称之为"公设".学界一般都把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所给出的证明视作这一道德论证明的经典表述和完整表达.事实上,在1790年出版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曾试图从道德合目的论的角度将其作进一步引申与延展.尽管这两种论证模式其核心内容从表面上看的确具有相似之处,但实质上又存在某种内在差异.

    康德理性神学道德论证明公设道德合目的论

    存在的湮灭与创生——费希特《新方法知识学》中的"理智直观"学说研究

    倪逸偲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智直观"是德国唯心论的核心概念.康德之后,莱茵霍尔德首次将这一概念提升为先验哲学的核心概念,并将其解读为能够为一切表象活动奠基的原初自我活动.费希特在1798/1799年的《新方法知识学》"哈勒版笔记"中承接了莱茵霍尔德未竟的工作,将"理智直观"界定为具备直接性的自我意识,并进一步深入挖掘出"理智直观"之下原初存在湮灭与创生的动态发生学结构,从而真正完成了对"理智直观"的先验存在论建构.

    费希特理智直观存在湮灭缺失先验存在论

    生活世界——人类希望的"乌托邦"

    夏宏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失去宗教和形而上学作为最终根据的现时代,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明见性的领域,为我们探讨科学世界的意义,批判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缓和个体面对多重世界产生的冲突,奠定各种规范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丰富资源.然而,生活世界又具有历史相对性,一旦我们发挥自身的批判性反思能力,它就会随之被卷进问题的漩涡中.具有明见性特征的生活世界在给人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可能因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而让人失望.生活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类希望的乌托邦,就在于人类"生活"富有文化内涵和"世界"自身永远是开放的.

    生活世界希望乌托邦

    获有肉身与接受自身——论马里翁对"肉身"的现象学阐释

    胡文静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里翁现象学中的肉身,不同于身体与物体,它无形无相,是一种不可见之感受场.作为源初绝对的内在性之自身,肉身自身感发,超越一切外在关系限制而直接自身给予.通过重新解读笛卡尔"我思"与"吾身"概念,以及借鉴胡塞尔对"肉身"与"身体"的现象学区分,马里翁揭示出"肉身"之本源性与"我思"之感受性.并最后证明,肉身即是自身,获有肉身就是回归、锁定与接受我自身,进而获得自我之个体性与实际性.

    肉身自身给予马里翁现象学

    经学归位与经典活化——基于《原儒:从帝尧到孔子》的若干思考

    秦燕春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百年经学史的历史处境可由缺位、错位、归位三个时段与层级构成.重回"经学天地"的过程就是重新审视儒学道统论述的过程.作为常道的"经"具有不可匮乏的圣之性格.经学首先是一种独特的体道意识.经学的本质是规范性的学问.经学政治必然包含相应的理想性格.经由经典活化促成经学正位,时代需要我们的承诺.

    经学缺位错位归位活化

    空间的结构——论《禹贡》中的天下观

    刘伟
    12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下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禹贡》所塑造的空间概念,可从以下三个层面予以理会.其一,孕育和吐生不同"土物"显示了大地空间的自然差异,而作为政治空间的"九州"正是基于自然空间之差异而厘定的.其二,大禹治水的全部工作可以归结为"导山""导水"和"主名山川",即赋予山川以秩序,而构成这一秩序的核心正是山川所象征的居所和道路的奠立.其三,政治空间依照中心和边缘的图式展开,而无偏、内在和不动之内涵赋予了中心以绝对标准的地位.概言之,居所是天下概念的核心内容,于型塑中国古典思想与文明传统有重要意义.

    《禹贡》天下田土居所中心

    "时变"——刘咸炘论"六经皆史"

    雷天籁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咸炘"私淑"章学诚,提出"道家史观""舍经而言史""舍儒而言道".章学诚仅以历法制度理解《周易》,章太炎等关注到"史"来源于古代宗教,皆未探究"史"的原理,为什么"史"与天文历法关联?"史"的原理是"时变",没有明确的起点、方向、目的,而是一种更为原初的变易."时"囊括一切"公共时间"和"个体时间"."舍经而言史""舍儒而言道"不是字面意义上舍弃某个概念,而是以"史"和"道家史观"将经学解释为历史哲学.刘咸炘对"六经皆史"的讨论触碰到了两个话题,一是传统经学在现代学术分科中的没落,一是中西哲学的比较和对话,并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思考.

    刘咸炘章学诚六经皆史历史哲学

    朱子思想中的"敬与气"

    赵金刚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子思想当中的整齐严肃之敬可以"贞定心气",使得气不摇荡,而明德更容易透显出来,而工夫就有了成立的可能;但朱子思想当中的敬绝不只有整齐严肃的面向,常惺惺之敬才是"活敬",常惺惺是人的奠基性、基础性情感,只有强调常惺惺的重要意义,才能理解朱子思想中的道德动力问题,常惺惺即是明德之明,朱子强调以明德之明自操自存,以明德之明朗照一切,以之实现道德践履.

    整齐严肃常惺惺明德

    越中王学之"落实而下行"——陶奭龄劝善思想的四重向度

    龚开喻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刘宗周的《人谱》所代表的"正统派儒者"严守儒释界限、对福报闭口不谈以保持道德的纯洁性的"儒门功过格",陶奭龄的劝善思想蕴含了四重向度:一是既坚守儒家立场,又对佛、道思想保持开放的态度;二是强调在"认识本体"的前提下着实做迁善改过的工夫;三是主张在明辨义利的基础上融摄对功利的追求,先义后利;四是认为"心"既是道德行为的发动者、监察者,又是意义与价值的创生者,用这种内在超越的方式证成"德福一致"的实践必然性.陶奭龄的劝善思想,是对越中王学劝善思想的系统总结与发展.他将越中王学高明玄远的形上之思与世俗大众求乐免苦的心理结构结合起来,是对阳明学的"落实而下行".

    陶奭龄刘宗周越中王学劝善功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