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消防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消防科学与技术
消防科学与技术

王铁强

月刊

1009-0029

fire@xfkj.com.cn

022-23920225 23383612

30038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110号

消防科学与技术/Journal 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学术性会刊,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消防科学与技术》由中国消防界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指导办刊工作,编委会有院士一名。拥有全国各级消防管理机构、消防科研所、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院、消防企业和消防工程公司、保险公司等最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刊登国际和国内的稿件。 报道内容 与各消防专业技术委员会合作,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消防设备、石油化工、火灾调查、战训、建筑防火和规范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就。 设置栏目 消防理论研究、性能化设计与实践、规范研究与信息、建筑防火设计、灭火指挥与训练、消防设备研究、灭火系统设计、石油化工消防、工艺防火、电气防火、灭火剂与阻燃材料、消防管理、火灾调查与分析、质量监督与标准化、专家访谈、青年学者论坛、国内外科技信息、讨论园地及产品质量检验通报等。 《消防科学与技术》被五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列为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乌利希期刊指南》、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 《消防科学与技术》被中国科协学会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共同主办的检索性刊物《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为首批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安全工程领域重要的学术性期刊。 联系电话:022-23387274 电子信箱:fire@xfkj.com.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交通隧道电动汽车火灾安全研究进展

    李炎锋杜甜美刘爽董启伟...
    1195-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电动汽车数量增加给城市交通隧道消防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论文首先归纳了隧道内电动车辆火灾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总结了电动汽车火灾成因及研究手段、火灾燃烧热特性、燃烧产物特性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隧道狭长受限空间结构对电动汽车火灾发展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城市交通隧道电动汽车火灾的消防救援.根据现行消防标准规范及隧道消防设计指南,讨论了应对电动汽车火灾交通隧道消防系统设计需要改进的要点.研究表明,新能源车火灾场景比燃油车火灾场景更复杂,主要表现在电池不稳定的喷射火源、持续时间、峰值热释放和峰值温度、汽车带电风险等方面.目前电动汽车火灾实体试验研究主要是在大空间或者开放空间中进行,隧道受限空间对电池燃烧特性影响、电动汽车火灾羽流特性以及有毒烟气蔓延及控制还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成果能够为城市交通隧道的消防设计、安全运营以及应急救援预案制定提供参考.

    电动汽车火灾热释放率热失控城市交通隧道

    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体火灾防控研究现状及展望

    安伟光鲁佳明袁狄平陈家祥...
    1204-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城市轨道交通 TOD综合体(简称TOD综合体,下同)的防火研究进展情况并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以典型TOD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从TOD综合体结构火灾危险性、目前研究进展及规范解读、研究方向展望三个角度梳理了TOD综合体火灾研究现状,探讨容易被忽视的火灾风险和可能存在的消防问题,分析结果表明TOD综合体地上商场、地下商业、地下轨道交通三部分传统系统区间组合后会呈现更加复杂的结构,使TOD综合体整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幅增长.国内防火规范对TOD综合体的规定过于分散,未考虑到TOD综合体的复杂场景,亟须建立TOD综合体防火设计体系.TOD综合体相关研究开展缓慢,缺少TOD综合体整体相互影响、相互联动、控烟排烟的火灾研究.未来研究人员应着重解决TOD综合体的通风排烟、监测预警、人员疏散、缺少专用应急装备等关键技术问题.因此,对TOD综合体火灾开展持续研究,建立专有消防体系,研发相关技术十分重要.

    TOD地下空间火灾防护研究综述

    综合管廊电力舱电缆火灾研究进展

    许德胜李炎锋杨泉
    1213-1217,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管廊的电力运营输送安全是韧性城市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在分析电力舱火灾成因、火灾特点及消防安全特殊性的基础上,归纳了综合管廊电力舱电缆火灾的关键科学问题.从电缆火灾的燃烧动力学机理、风险评估以及预警防护3个方面,综述了管廊电力舱火灾安全的研究成果和总体进展.结果表明:在电力舱电缆火灾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已经取得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复杂廊体结构因素对火灾的影响研究还缺乏深入的探讨.结合管廊行业实际工程的发展,指出长通风区间电力舱电缆火灾的蔓延及联动防治是未来综合管廊消防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城市综合管廊电力电缆火灾研究风险评估消防预警

    隧道流淌火发展蔓延规律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叶成豪张培红
    1218-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隧道环境中,流淌火的火焰分叉融合、振荡和倾斜等燃烧行为,扩散油层的流动及其与隧道底壁面、火焰烟气的热传递过程具有复杂性和非稳定性.这会加剧引燃周围其他可燃物的危险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通过对开放空间与隧道环境中溢油流淌火的扩散与燃烧行为、火焰高度、火焰振荡、火焰热辐射模型、热传递机制、烟气蔓延过程以及顶棚温升模型等的对比分析,指出未来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流淌火火焰振荡以及火焰热辐射模型等火焰行为,揭示流淌火蔓延的热传递机制、非稳态燃烧和烟气蔓延动力学规律,为隧道流淌火的防治和应急救援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隧道流淌火辐射热反馈火焰行为排烟

    倾斜隧道火灾烟气分层稳定性研究

    孙超鹏刘方翁庙成
    1227-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隧道内的烟气分层特征对分析疏散和救援的难度以及制定有效的应急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倾斜隧道中的烟气流动受到浮力和烟囱效应的共同影响,导致烟气的分布和运动规律与水平隧道存在显著差异.在倾斜隧道中,烟气分层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相关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倾斜角度为1%~15%的两端开口的倾斜隧道火灾烟气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Newman提出的判定烟气分层状态的临界无量纲温差在倾斜隧道火灾中仍然适用(坡度在1%~15%范围内).倾斜隧道火灾发生后,火源与低端入口之间的烟气层始终能够保持稳定的烟气分层.而火源与下游出口之间的烟气层则随着烟囱效应的增强,稳定分层被破坏的区域不断扩大,并逐渐扩展至整个下游区域.火源功率和火源与下游出口之间的高差可直接影响隧道内的烟囱效应和烟气自身浮力,进而影响烟气分层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预测倾斜隧道火灾烟气分层特性的计算模型,并确定了烟气分层区域 1和区域 2之间的临界Froude数为 0.9.本文研究可为隧道火灾排烟及疏散设计提供指导.

    倾斜隧道烟气分层烟囱效应Froude数

    高海拔环境竖井长宽比对隧道竖井自然排烟性能的影响

    高子鹤蔡佳俊范传刚钟委...
    1234-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FDS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不同环境压强下竖井长宽比对隧道内烟气流动和竖井自然排烟性能的影响.研究考虑了竖井长宽比和环境压强,分析竖井附近的温度分布、流场分布、竖井排出烟气中各成分的量等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持竖井横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竖井长宽比的增加会使得排烟能力先下降后保持稳定;在竖井长宽比过小的情况下,竖井出口处会产生涡流,降低排烟能力;环境压强的增加,使得烟囱效应增强,排烟能力略微增强,同时会使吸穿现象更容易发生.因此,对于高海拔隧道中竖井自然排烟系统的设计,合理设置竖井长宽比有利于排出更多烟气,提高排烟能力.

    隧道火灾竖井数值模拟排烟效率自然通风吸穿

    双层隧道上层车道顶部单侧与双侧机械排烟的效果研究

    王恩师王湛唐智
    1240-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双层隧道上层车道顶部排烟时,单侧与双侧机械排烟对火灾烟气控制及蔓延的影响,采用FDS对某典型双层隧道在不同排烟控制模式下的烟气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在说明模型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排烟风机开启模式下的烟气蔓延距离、排烟口处气体质量流率和温度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开启隧道排烟道单侧风机和双侧风机时,排烟口处气体质量流率分布呈现不同规律,同时开启隧道两侧的排烟风机时烟气蔓延范围最小,是同等排烟量下只开启隧道下游一侧风机的 47.8%~88.1%,且各排烟口处具有更低的平均温度,综合反映出同时开启隧道两侧的排烟风机具有更好的控烟效果.此外,探讨了在排烟道单侧和双侧排烟模式下隧道烟气蔓延范围随火源位置的变化规律.

    双层盾构隧道机械排烟烟气蔓延距离排烟口排气量温度场

    侧壁排烟口下方倾斜空气挡板促进侧向排烟效果研究

    张少刚李尚洋刘家豪汪金辉...
    1247-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侧壁排烟效果随空气挡板倾斜角度的变化规律,探究了不同倾斜角度空气挡板作用下侧壁排烟口附近温度场与流速矢量场特征及排烟效率.结果发现:侧壁排烟口下方设置空气挡板可以有效抑制冷空气的流入,侧壁排烟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侧壁排烟口下方设置空气挡板后,排烟口附近热烟气流线明显增加,冷空气流线变得稀疏,排烟口区域高温烟气面积明显增加.当排烟口宽高比为 1:2时,侧壁排烟效率随挡板倾斜角度(0≤θ≤45°)的增大而增大,在 45°≤θ≤60°基本保持高位稳定,具有最佳排烟效果;当排烟口宽高比为 2:1时,侧壁排烟效率随挡板倾斜角度(0≤θ≤30°)的增大而增大,在30°≤θ≤60°出现下降趋势,30°时达到排烟效率峰值.通过数据分析构建了现有条件下不同倾斜角度空气挡板作用下的侧壁排烟效率表征模型,可为隧道侧壁排烟系统设计提供相应技术参考.

    侧壁排烟吸穿现象排烟效率空气挡板倾斜角度

    非对称人字坡隧道火灾纵向通风临界风速的试验研究

    郭志成李俊梅欧阳力李炎锋...
    1253-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字坡隧道较多地出现在山岭隧道和新建的城市交通隧道中,火灾时其内部烟气流动复杂,纵向通风时,对烟气实施有效控制困难.通过搭建1:20的人字坡隧道模型试验台,对火源位于变坡点时,非对称人字坡隧道内不同的坡度组成和不同火源功率作用下的临界风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坡度侧实施纵向通风时,临界风速大于同一断面和火源功率作用下平直隧道内的临界风速,且临界风速随变坡点两侧坡度差的增加而增大;在大坡度侧施加纵向通风时,临界风速小于平直隧道内的临界风速,且临界风速随着坡度差的增大而减小.为了便于工程应用,综合模型试验结果,对平直隧道的临界风速模型进行了坡度修正,得到了可用于人字坡隧道的临界风速修正系数.

    人字坡隧道纵向通风临界风速模型试验

    施工隧道火灾烟气蔓延特性与温度分布试验研究

    邱明轩于伟徐琳赵英浩...
    1259-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施工隧道中不同纵向火源位置和热释放速率下火灾烟气的蔓延特性及温度分布,采用缩尺寸试验的研究方法,建立缩尺寸施工隧道模型,测量了隧道顶棚下方纵向和竖向的烟气温度.结果表明:在自然排烟条件下,烟气在施工隧道中不能及时排出,会碰壁形成反弹烟流,不断沉降至隧道底板上方0.1 m附近.纵向火源位置对烟气蔓延速度和纵向温度衰减速率的影响较大.随着火源向左侧封闭端移动,火源右侧烟气蔓延速度增大,纵向温度衰减速率减小;火源左侧烟气蔓延速度减小,纵向温度衰减速率增大.无量纲竖向烟气温升符合自相似规律,呈复合函数分布.综合考虑纵向火源位置、热释放速率的影响,总结了烟气蔓延速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隧道顶棚下方竖向烟气温度分布的试验相关性.

    施工隧道火灾烟气蔓延温度分布自然排烟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