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消防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消防科学与技术
消防科学与技术

王铁强

月刊

1009-0029

fire@xfkj.com.cn

022-23920225 23383612

300381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110号

消防科学与技术/Journal 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主管、中国消防协会主办的学术性会刊,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消防科学与技术》由中国消防界知名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指导办刊工作,编委会有院士一名。拥有全国各级消防管理机构、消防科研所、高等院校、建筑设计院、消防企业和消防工程公司、保险公司等最广泛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刊登国际和国内的稿件。 报道内容 与各消防专业技术委员会合作,及时向广大读者介绍消防设备、石油化工、火灾调查、战训、建筑防火和规范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就。 设置栏目 消防理论研究、性能化设计与实践、规范研究与信息、建筑防火设计、灭火指挥与训练、消防设备研究、灭火系统设计、石油化工消防、工艺防火、电气防火、灭火剂与阻燃材料、消防管理、火灾调查与分析、质量监督与标准化、专家访谈、青年学者论坛、国内外科技信息、讨论园地及产品质量检验通报等。 《消防科学与技术》被五种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列为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剑桥科学文摘(工程技术)》、《乌利希期刊指南》、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白尼索引》。 《消防科学与技术》被中国科协学会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共同主办的检索性刊物《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收录为首批源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消防科学与技术》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安全工程领域重要的学术性期刊。 联系电话:022-23387274 电子信箱:fire@xfkj.com.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5G技术的消防Mesh专网基站设计

    梁云杰邢翱袁明明
    1116-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了一款基于 5G技术的消防Mesh专网通信基站,基于双向OFDM传输技术、载波聚合、无线感知抗干扰、混合场景下路由算法等关键技术,在不提高基站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增大网络通信速率,扩大传输距离,提高抗干扰性能,并进行了实验室环境下网络性能测试和外场应用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专网基站最大通信带宽可达 100 Mbps,基站点对点传输距离可达80 km以上,可有效避免同频段其他无用信号的干扰,多跳组网后仍具备较高的数据传输能力且时延与双跳组网基本一致,该基站可以作为数字化战场的核心通信节点,解决传统Mesh设备和技术面临的难题.

    5G专网基站应急通信Mesh自组网

    基于SiO2气凝胶的消防机器人一体化防火隔热结构设计优化

    王潇王磊刘天奇张国伟...
    1122-1127,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消防机器人工作时机体外表面热防护问题,建立以SiO2 气凝胶为隔热材料的一体化热防护结构.通过设置热防护结构传热模型,利用ANSYS软件模拟计算一体化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分布,以此分析防火隔热性能和传热机理;并对不同的隔热材料进行比较,使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方法对一体化热防护结构进行敏感性分析,在满足约束的前提下选用遗传算法对结构进行厚度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以SiO2气凝胶作为隔热材料相比于其他隔热材料,防火隔热性能更好.其与隔热性能比较接近的玻璃纤维相比,同一厚度下隔热能力提升57%,同时面密度和厚度优化分别增加了9.1%和8.3%,且机体结构冷面温度最大值降低56.5%,一体化热防护结构防火隔热性能提升明显.

    SiO2气凝胶热防护结构隔热性能分析最优拉丁超立方遗传算法

    不同发泡方式下泡沫对溶剂油蒸气密封性能研究

    靖立帅包志明陈旸胡成...
    1128-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美国环境保护署通量室试验模型,在压缩空气泡沫产生方式下探究了发泡倍数、泡沫厚度、泡沫析液时间等因素对合成型泡沫灭火剂密封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比研究了压缩空气泡沫和吸气式泡沫的密封性能,明确了泡沫密封性能影响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压缩空气泡沫产生方式下,合成型泡沫灭火剂的泡沫稳定性并未随发泡倍数增加而持续增强;泡沫中液膜对油蒸气的抑制是泡沫密封性能的重要作用机制,发泡倍数越低泡沫中液体含量越高,对油蒸气密封性能越强,建议优先使用10倍以下泡沫处置120#溶剂油泄漏事故;同一倍数条件下压缩空气泡沫稳定性较高,液体含量高于吸气式泡沫,密封性能优于吸气式泡沫.

    发泡倍数泡沫厚度通量室爆炸极限压缩空气泡沫

    细水雾抑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及火焰对抗研究

    张倩陈慧敏金渊刘通...
    1132-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水雾凭借其冷却效果成为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防治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本研究考虑安全阀喷出气体的热量损失,对比了不同热失控阶段应用细水雾抑制的效果,分析了热失控过程中各部分的热量,解释了热失控期间电池火焰和细水雾对抗的动力学原理,主要结论如下:细水雾冷却抑制热失控存在临界积累热密度,超过该临界值后,细水雾将无法抑制热失控的发展,但能够显著减少热失控后电池冷却所需的时间;在热失控触发后会出现细水雾和热失控火焰的对抗现象,其显著改变了火焰高度,使对抗界面的压力显著增加.本文提出的修正冷却倍率因子可有效判断细水雾与电池火焰对抗状态.

    锂离子电池细水雾热失控积累热密度冷却

    抑制锂离子电池火灾的新型灭火剂研究进展

    张淇厚李思成刘佳玲
    1138-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的触发方式,重点分析 3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灭火剂,即水凝胶灭火剂、全氟己酮灭火剂以及干水灭火剂的灭火机理、灭火剂制备以及灭火性能,并且对其他正处于研究初期的新型灭火剂进行了概括与展望.在此基础上,对 3种灭火剂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为今后灭火剂灭火效果的提高和性能的完善提供思路,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促进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灭火机理水凝胶全氟己酮干水

    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试验研究

    申千千彭伟张少杰朱思婷...
    1145-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8650型三元锂电池组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特征,进而研究了在不同灾害时刻施加不同类型添加剂细水雾对锂电池组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及抑制机理.结果表明:热失控在三角形布置的电池模组中的传播可划分为热失控引发、热失控层间传播、热失控同层传播3个特征时刻,由于存在上一层的预热作用,同层传播比层间传播更为迅速.在不同灾害时刻分别施加纯水细水雾、含1%CAB-35细水雾和含 4%APG0810细水雾,发现细水雾抑制锂电池热失控传播效果与其对单体目标电池的降温效果存在一致性.含4%APG0810细水雾可显著降低目标电池热失控最高温度,在抑制热失控传播上具有最优效果,对热失控同层及层间传播均可起到抑制作用;热失控降温不明显的纯水细水雾和含1%CAB-35细水雾对热失控层间传播可起到抑制作用,而对热失控同层传播无法抑制.通过不同添加剂的溶液性能测试发现,含 4%APG0810细水雾抑制能力显著优于其余 2种的原因是 4%APG0810具有最低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并且其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也最佳,这些效果的共同作用提升了其对热失控传播的抑制效果.

    锂电池模组热失控传播细水雾添加剂抑制效果

    典型植被触400V架空线路故障引燃试验分析

    陈龙王孟杨龙山陈天翔...
    1151-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植被触低压配电线路故障是否会威胁林区防火安全,搭建了一个 400 V架空线路植被触导线故障模拟试验平台,选取了林区常见的雪松和凤尾竹作为典型的植被样品,同时为了补充试验数据,还增加了葎草和爬山虎进行试验.通过分析故障时流经植被的泄漏电流、植被的温升现象和植被表面的炭化痕迹来研究低压配电线路与不同类型植被接触引燃的可能性.研究表明:雪松触单相导线故障无明显温升现象;含水率高的凤尾竹触单相导线故障温升明显,故障点附近有明显的炭化痕迹,最高温度达到95.3℃时,最大泄漏电流为180 mA;电流的热效应在故障点累积,导致该区域的温度上升和水分蒸发.随着含水率的降低,水分蒸发对植被阻抗的影响逐渐增大,进而导致泄漏电流下降,最终使温度降低直至室温,因此,植被不会自燃,也无法通过电弧引燃附近易燃物,说明低压配电线路植被触单相导线故障不会威胁林区的防火安全.特殊情况下的凤尾竹跨接两相导线故障以及葎草和爬山虎跨接两相导线故障温升明显,且伴有放电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发展为相间短路,产生的短路电弧会引燃故障点附近的易燃物,威胁林区防火安全.研究结果对穿越林区的低压配电线路预防山火具有重要意义.

    低压配电线路植被触导线故障炭化痕迹相间短路引燃试验

    配电线路单相触树炭化蔓延特性分析

    胡馨月孙章宁鑫王军...
    1158-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配电线路单相触树引燃贯穿问题,搭建真型试验平台进行触树炭化蔓延特性分析.首先,分析单相搭接树干引燃植被演变过程及其泄漏电流、电压、阻抗和温度特性,并界定了初始搭接、水分蒸发、明火蔓延、燃烧贯穿 4个发展阶段.然后,试验发现火焰在炭化痕迹上形成,进而分析了炭化蔓延贯穿速率对阻抗、电流变化的影响规律.最后,考虑自然生长植被粗细,研究得到山茶树直径由52.77 mm减小到30.17 mm时,蔓延速率升高了 119%;进一步从木材的电学性质(击穿场强)及热传导角度(热容量)揭示尺寸与蔓延速率呈负相关的机理.

    单相触树演变过程泄漏电流等效阻抗炭化蔓延炭化痕迹

    基于无模型拟合法和模型拟合法的樟子松松果热解动力学研究

    黄天棋辛颖张敏
    1163-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TA Q600同步热分析仪,在空气氛围下,2~3 mg粒径为 250~420 μm的樟子松松果颗粒以 10、15、20、25 K/min的升温速率线性升温至 1 073 K左右,采用模型拟合法(Coats-Redfern法、Zsako法、Satava-Sestak法)和无模型拟合法(KAS法、Doyle法、FWO法)对松果热解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和比较,计算反应活化能E值、指前因子A.结果表明:松果热解主要包括 4个阶段,主要质量损失阶段失重率占 85%以上.无模型拟合法得到平均活化能分别为 74.3 kJ/mol(Doyle法)、71.8 kJ/mol(FWO法)、68.3 kJ/mol(KAS法),且KAS法的活化能与指前因子曲线拟合R 2>0.95;模型拟合法得到平均活化能为 65.4 kJ/mol(Zsako法)、62.4 kJ/mol(Satava-Sestak法)、56.4 kJ/mol(Coats-Redfern),且Zsako法、Satava-Sestak法的平均活化能更接近无模型较准确的活化能,其中Satava-Sestak法的指前因子可反映热解反应机理的复杂性.建议将 KAS法与Satava-Sestak法结合,更好地评价樟子松松果的燃烧性.

    樟子松松果热重分析无模型拟合法模型拟合法动力学

    省域消防救援领域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吴希晖吴弘浩
    1170-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当前国家对消防救援队伍"全灾种、大应急"的新时代任务要求,对消防科技创新现实需求与既有能力之间不匹配、与社会化创新体制不适应、政策落实落地不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剖析,结合河北省消防救援系统的消防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实践,提出构建完善的省域消防科技创新体系框架,重点在提高思想认识、合理搭建组织构架、优化调整创新体系、锚定前瞻性领域、加大人、财、物保障等方面给出建议措施.

    消防救援消防科技创新消防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