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湖北文理学院

丁世学

月刊

2095-4476

xfxyxb@vip.sohu.com

0710-3590704

441053

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及其他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各类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应麟的诸葛亮论

    刘治立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应麟站在蜀汉正统的立场上,以史论、歌赋、杂谈等形式,结合史实对诸葛亮的事迹、风范、历史伟绩予以高度的评价,对其不足予以同情的理解;还将诸葛亮置于历史长河之中,通过比较的方法,肯定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胡应麟诸葛亮人物论

    《三国志玉玺传》对《三国演义》的改编得失及其艺术启示

    符丽平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国志玉玺传》从艺术形式、故事内容、思想内涵对明代版本《三国演义》做了改编.这些改编结合当时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基于创作者自身的思想认识,对大众喜欢的题材采用全新但大众喜欢的艺术形式,在当时应该是获得认可的.但《三国志玉玺传》毕竟未能成为三国题材的经典作品,可能是由于上述改编对原作品思想内涵即精华部分的抛弃导致其作品定位的模糊性;不考虑历史真实、长期以来大众形成的认知和中华民族社会心理对人物进行改编塑造;艺术形式上,未在继承同时又根据内容进行创新,使其与所表达的内容更为适应.这些得与失为当下《三国演义》的改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三国志玉玺传》《三国演义》作品改编

    襄阳方言的指示叹词

    聂骄阳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襄阳方言有"么儿"和"么儿唠"两个指示叹词,它们除了有现场指示功能外,还有抽象的非现场用法.文章从语法和语用两个方面对这组指示叹词进行分析,并选取了若干方言点从共时角度与之进行跨方言比较.

    指示叹词"么儿(唠)"现场直指语用功能襄阳方言

    孟浩然与宋玉:恋阙思君企用世

    姚守亮程本兴
    24-2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浩然和宋玉尽管所处时代不同,所遭境遇不同,成就、影响亦各有千秋,但孟诗中所流露的恋阙心结和宋辞中所蕴含的思君情怀则颇多相似、相近、相通之处,突出表达了他们对"用世""用谏"的企求,为我们对比性地研习、评析古代作家、诗人提供了 一个新视角.

    孟浩然宋玉恋阙思君

    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重大风险应对的时代要求、理论向度与实践进路

    张亚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大风险应对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应对重大风险,从时代要求看,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重大风险的新特征及防范、化解、止损工作的新要求;从理论向度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运用,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为实践指向,提升重大风险应对效能;从实践进路看,要对标总体国家安全的实践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践行为民宗旨、凝聚整体力量、推动模式转型,全面汇聚起风险应对的强大力量.

    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风险时代要求理论向度实践进路

    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田野调查研究路径

    胡嘉怡陶庆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野调查作为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需要追求理论想象力与实践前进力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的田野调查需要传承人类学与政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精髓与核心内涵,生成自身的一套极具动态性的研究路径:将研究嵌入田野以验证科学性,以田野为扩散点,用问题意识武装走向田野,从田野中来凝练扎根理论,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发出正义的呼声再去向田野,才能推演出具有中国话语与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下的田野调查.

    公共管理学田野调查中国特色

    纪玘文及文安纪氏家族女性文学研究

    赵宣竹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安纪氏"家族是一个科举不断、簪缨不绝的大家族.此家族中,不只男儿博取功名、尽忠行孝,女子也博通经史、熟操文翰.纪氏家族女性在诗礼传家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普遍具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她们有较为频繁的创作活动,以家族内部女性联吟唱和、女性亲眷书信往来以及与其他诗媛诗笺赠答等为主.她们大多生前即有诗集刊刻行世,创作题材突破一般闺阁范围,眼界阔达,且在当时即受到较高的评价.而纪氏家族女性诗人中的佼佼者——纪圮文则以独立鲜明的诗作风格在有清一代闺秀诗人中独树一帜.

    文安纪氏女性文学纪玘文

    中晚唐乐舞诗中"霓裳羽衣"意象的生成与审美

    何鑫妍
    48-5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晚唐时期,《霓裳羽衣》走入诗人们的创作视野,共有五十余首诗歌涉及这一大曲.在不断的创作中,《霓裳羽衣》成为独立的意象表达,形成了盛世象征、亡国之音、仙境象征与爱情象征四大内涵,并具有追忆感念、讽谏纪史、塑造清冷环境与浪漫表达的功效.中晚唐"霓裳羽衣"意象入诗的盛行,与安史之乱的历史创伤、大曲本身的来源传说、民间传播、宴饮娱乐之风的兴盛以及诗人的意象经典化生成息息相关.整体上,"霓裳羽衣"意象散发出一种伤感的基调.然而中唐却拥有更多的盛世感慨与宴饮欢娱,晚唐则更具亡国之意与求仙隐秘,这与"乐与政通"的审美以及中晚唐社会的转变有关.经中晚唐诗人的书写,"霓裳羽衣"意象产生了广泛影响,为后世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霓裳羽衣》中晚唐乐舞诗意象审美

    论杜甫的诗法与画法

    杨衍亮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移画法入诗法,其诗与画之间存在多维联系.杜诗"诗中有画"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杜诗的摹写如画,造成写生绝妙的效果,建构起读者的想象空间;二是杜诗的层次如画,包括远近与俯仰、虚实与动静;三是杜诗的诗境如画,表现在光影与色彩、诗情与画意的交融.杜甫的诗法借鉴画法,可谓是"诗中有画",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杜甫诗法画法诗中有画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异同——章学诚与钱锺书的对话

    张金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之象"与"《诗》之比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在《文史通义》和《管锥编》中,章学诚与钱锺书辨析了它们在思维表达上的相通以及目的、作用等方面的差异.结合章学诚与钱锺书的学术研究范式来考察其关于"《易》之象"与"《诗》之比兴"关系的论述,则章学诚以史家之意贯通六经,"《易》之象"与"《诗》之比兴"归究于史意;钱锺书以文人之心打通四部,"《易》之象"与"《诗》之比兴"区别于文心.

    《易》之象《诗》之比兴章学诚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