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董家鸿

月刊

1673-9752

digsurg@263.net

023-65317637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29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I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办刊宗旨: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办刊方针:着重提高,兼顾普及。学术内容: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脾及其相关的血管、内镜、介入治疗、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1237-1260页

    肥胖症诊断治疗指南2024

    多原发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廖子君罗志国...
    1261-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原发肿瘤(MPNs)指机体同时性或异时性发生≥2个彼此无关的原发恶性肿瘤,可分别来源于同一器官、成对器官,同一系统的不同部位,不同系统的不同器官.MPNs的发生不取决于时间,每个原发肿瘤独立起源,而非侵袭、复发或转移.MPNs发病率较低,发病因素、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通常将MPNs分为同时性和异时性2类,其发生部位广泛而多样.充分排除第一原发肿瘤转移是MPNs临床诊断面临的最大挑战,且准确的临床分期亦存在难度.目前,MPNs治疗无统一标准,亦无规范或指南可遵循,通常需开展多学科团队讨论,综合考虑肿瘤本身因素、患者体能状态及意愿,实施以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MPNs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目前均无定论,不同文献报道存在较大差异.MPNs较难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因难以准确预测第一原发肿瘤患者发生MPNs.中国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和陕西省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制订《多原发肿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为肿瘤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MPNs提供参考.

    多原发肿瘤筛查预防诊断治疗随访专家共识

    从IGCC国际视角审视食管胃结合部癌诊治热点问题的变化趋势

    赵恩昊张子臻朱纯超曹晖...
    1277-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管胃结合部(EGJ)癌由于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在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不仅是各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亦是东、西方学者争议的焦点.2023年第15届国际胃癌大会(IGCC)着重关注EGJ癌,不仅组织各学科专家于会前会即针对外科学、消化内镜和肿瘤学问题进行共识投票,还设置多个分会场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同时,日本学者提出基于淋巴结清扫价值指数修改的EGJ癌淋巴结清扫流程有望在新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完成更新.EGJ癌的围手术期治疗凸显东、西方在理念和措施上的差异,亚洲学者关注基于DOS治疗方案的新辅助化疗,而欧美学者更希望从CROSS研究的新辅助放化疗中寻找最佳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加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后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仅确立在肿瘤退缩和降期上取得优势,尚未在远期生存上凸显获益.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EGJ癌的诊断与治疗仍在不断探索中前行,未来期待更多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微创化、精准化、个体化、综合化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并拓展视野.笔者团队基于对东、西方学者在EGJ癌背景、理念、技术、治疗方案差异及争议的了解和感悟,就EGJ癌诊断与治疗热点问题,结合2023年IGCC以及其他国际会议最新内容进行阐述与剖析,以期为同行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并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食管胃结合部国际胃癌大会淋巴结清扫围手术期治疗共识

    本刊2024年增设"学科建设""教育探索"栏目

    1283页

    外科治疗在寡转移性食管癌中的角色:现状与展望

    李辉傅剑华
    1284-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食管癌在全球和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高不下,尤其是寡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亟待关注.尽管目前转移性食管癌被认为无法治愈,但在寡转移状态下,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带来生存获益.2024年,欧洲国家发布首部寡转移性食管胃癌临床实践指南,基于系统评价和专家共识,旨在规范治疗策略.然而,国内对寡转移性食管癌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笔者旨在探讨寡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现状与未来方向,强调积极干预的潜在益处.早期识别和介入治疗寡转移性食管癌或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证实.

    食管肿瘤寡转移治疗外科效果

    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尹俊谭黎杰
    1290-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免疫治疗从辅助治疗扩展到新辅助治疗,为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全世界首个免疫单药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NATION-1907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减少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相比传统新辅助化疗和放化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全身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且安全性和耐受性更好,为不耐受化疗或放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病理学完全缓解率是否可以替代总生存时间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仍需进一步研究.与免疫单药新辅助治疗比较,免疫联合化疗或放化疗是否会给患者带来进一步生存获益目前缺乏依据.未来需要更多前瞻性研究比较不同免疫治疗方案的疗效,尤其在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总体而言,新辅助免疫治疗为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提供了新希望,但仍有未知的领域值得探索.笔者总结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深入阐述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结局指标选择、精准治疗,旨在为食管癌免疫治疗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食管肿瘤鳞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个体化治疗

    本刊可直接使用英文缩写词的常用词汇

    1294页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食管癌外科治疗中的争议

    孙海波大幸宏幸邢文群
    1295-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临床分期是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作为国际上重要的食管癌分期标准之一,第12版日本食管学会(JES)食管癌分期系统于2022年正式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既往JES分期系统比较,第12版JES食管癌分期系统对N分期的定义是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而非肿瘤部位划分淋巴结分站.第12版JES食管癌分期系统将胸段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定义为M1a期.在临床分期中,M1a期又与N2~N3期划分为同一临床分期.这提示日本学者普遍认为胸段食管癌患者发生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并非手术禁忌证.结合国际抗癌联盟与美国癌症联合会联合发布的食管癌分期系统,合并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能否接受手术治疗仍存在较大争议.我国与日本的食管癌患者均以鳞癌为主要病理学类型,清晰地认识及解答上述问题对指导我国食管癌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争议,旨在对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准确定义以及患者的精准分期和最佳治疗模式提供参考.

    食管肿瘤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综合治疗争议

    图像增强内镜在食管胃结合部癌中的诊断价值和应用现状

    肖子理董智瑀顾佳毅
    1302-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的大规模应用,人群感染率下降使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癌发生率降低.换言之,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癌的比例会大幅提升,而作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不密切的食管胃结合部癌同样会成为今后胃癌防治中的新焦点.图像增强内镜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项内镜技术,在早期胃癌和食管癌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此项技术对于食管胃结合部癌是否同样有价值,仍有较多未解决的问题.笔者拟从内镜医师的角度,重点阐述图像增强内镜在食管胃结合部癌中的诊断价值和应用现状.

    食管肿瘤图像增强内镜巴雷特食管人工智能食管胃结合部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全腹腔镜经腹-左膈肌路径近端胃联合食管下段切除胸腔内Kamikawa吻合术的应用价值

    崔鹏杨垠浩魏伟宗亮...
    1309-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全腹腔镜经腹-左膈肌路径近端胃联合食管下段切除胸腔内Kamikawa吻合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4-6月长治医学院附属长治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男性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分别为69、60、66岁.患者均行全腹腔镜经腹-左膈肌路径近端胃联合食管下段切除胸腔内Kamikawa吻合术.结果 (1)手术及术后情况.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全腹腔镜经腹-左膈肌路径近端胃联合食管下段切除胸腔内Kamikawa吻合术,手术时间分别为5.3、5.3、4.8 h,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68、62、55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30、100 mL.3例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为术后第3天,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术后第4、6、3天.3例患者术后第3、7天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发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造影剂反流;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6、7、6d,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3、5、4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4、14、16d.(2)术后并发症及病理学检查情况.3例患者中,术后发生Clavien-Dindo Ⅰ级胸腔积液1例、Clavien-Dindo Ⅰ级双侧胸腔积液1例.3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分别为高-中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肿瘤最大径分别为3.0、3.5、3.5 cm;淋巴结转移/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0/43、1/34、6/44;术后病理学分期分别为T3N0M0期、T3N1M0期、T3N2M0期.(3)随访情况.3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复查多体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未见造影剂反流及吻合口狭窄,电子胃镜检查均未见LA-B级及以上反流性食管炎,营养指标、生命质量良好.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复查胸部+全腹部CT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可见胸腔内消化道重建后抗反流结构存在.结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行经腹-左膈肌路径近端胃联合食管下段切除胸腔内Kamikawa吻术合安全、可行,具有良好抗反流效果.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抗反流双肌瓣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