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董家鸿

月刊

1673-9752

digsurg@263.net

023-65317637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29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I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办刊宗旨: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办刊方针:着重提高,兼顾普及。学术内容: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脾及其相关的血管、内镜、介入治疗、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晨童周皎琳安杨李干斌...
    1524-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16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44例,女72例;年龄为60(53,68)岁.患者均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行预防性肠造口.观察指标:(1)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2)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筛选单因素分析中P<0.15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向前逐步回归法.结果 (1)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和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21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0(23,51)个月.216例患者中,36例发生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其中24例术前评估无法行造口还纳,12例还纳术后因并发症再次行肠造口术,均为横结肠造口.216例患者中,25例发生吻合口相关并发症.(2)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7.503,95%可信区间为6.097~50.244,P<0.05).(3)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低、手术时间长均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385、0.770、1.105,95%可信区间为 0.151~0.979、0.654~0.907、1.007~1.023,P<0.05).结论 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预防性肠造口永久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低、手术时间长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根治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直肠肿瘤新辅助治疗预防性肠造口造口还纳根治术并发症危险因素

    本刊2025年第1期重点内容介绍

    1529页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与Lichtenstein手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和行动力的影响

    仝聪陈曦周哲琦王慧...
    1530-1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与Lichtenstein手术对腹股沟疝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和行动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2例,女32例;年龄为(64±8)岁.184例患者中,92例行TAPP,设为TAPP组;92例行Lichtenstein手术,设为Lichtenstein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疼痛情况.(3)术后行动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分别为 1.70(1.00,2.00)d 和 2.12(2.00,3.00)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 1.00(1.00,1.00)d 和 1.42(1.00,2.00)d、住院费用分别为14 808(14 385,15 292)元和10 590(9 802,11 362)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3、-4.07、-11.72,P<0.05).(2)术后疼痛情况.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患者术前口述分级评分分别为(1.36±0.75)分和(1.34±0.80)分、术后20~22 h 口述分级评分分别为(3.22±0.66)分和(3.42±0.80)分,两组患者组内术前及术后20~22 h 口述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5、-31.46,P<0.05).(3)术后行动力.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患者术前起床至站立床旁时间分别为(5.47±1.08)s和(5.87±1.13)s、术后20~22 h起床至站立床旁时间分别为(7.94±2.23)s和(11.59±1.88)s,两组患者组间术后20~22h、两组组内术前及术后20~22 h起床至站立床旁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9、-15.64、-27.26,P<0.05).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患者术前屈膝屈髋90°时间分别为(0.74±0.32)s和(0.81±0.19)s、术后20~22h屈膝屈髋90°时间分别为(1.23±0.54)s和(1.97±0.69)s,两组患者组间术后20~22 h、两组组内术前及术后20~22 h屈膝屈髋90°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1、-16.53、-17.81,P<0.05).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患者术前步行10 m时间分别为(10.30±1.53)s 和(10.38±1.35)s、术后 20~22 h 步行 10 m 时间分别为(12.80±1.67)s 和(18.35±1.69)s,两组患者组间术后20~22h、两组组内术前及术后20~22 h步行10m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4、-33.66、-32.46,P<0.05).TAPP组和Lichtenstein组患者术前步行20 m时间分别为(17.87±2.89)s和(18.02±2.82)s、术后20~22 h步行20 m时间分别为(24.16±2.54)s和(32.64±2.56)s,两组患者组间术后20~22 h、两组组内术前及术后20~22 h步行2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5、-38.75、-34.59,P<0.05).结论 与Lichtenstein手术比较,TAPP后患者行动力恢复更快,出院更早,住院费用更高.

    腹股沟疝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李金斯坦法修补术行动力疼痛疗效手术

    广告目次

    1537页

    改良自动弹力线痔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Ⅲ度痔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

    谢刚罗金娥苏其玲吴晓薇...
    1538-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自动弹力线痔套扎术(RPH-4)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Ⅲ度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行改良RPH-4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Ⅲ度痔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要求的Ⅲ度痔患者纳入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注射液,再行改良RPH-4;对照组患者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溶液,再行改良RPH-4.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2)术后情况.(3)近期疗效.(4)远期疗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入组患者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男72例,女48例;年龄为48(18~69)岁.12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痔分型、痔脱出时间、便血、症状评分、Wex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结束,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例和58例.(2)术后情况.试验组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继发性出血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39,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痔脱落时间为(6.9±1.4)d,对照组患者术后痔脱落时间为(8.1±2.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6,P<0.05).(3)近期疗效.试验组59例患者和对照组58例患者完成近期随访.试验组患者治愈率为88.14%(52/59),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84.48%(49/58),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31,P>0.05);试验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为(24±5)d,对照组伤口愈合时间为(25±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2,P>0.05).(4)远期疗效.试验组59例患者和对照组58例患者完成远期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肛门失禁.试验组患者痔复发(便血或脱出)2例、直肠肛门硬节1例,未发生肛门直肠狭窄;对照组患者痔复发(便血或脱出)8例、肛门直肠狭窄1例,未发生直肠肛门硬节;两组患者上述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RPH-4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Ⅲ度痔能达到双重固脱除痔作用,进一步降低单纯改良RPH-4治疗重度痔的并发症发生风险.

    自动痔疮套扎术消痔灵注射液黏膜下注射改良手术疗效治疗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注射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赖子森吕嘉晖刘广文林茜...
    1544-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注射吲哚菁绿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10月至2024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收治的17例肝细胞癌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男性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为59(27~74)岁.患者均由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注射吲哚菁绿,行吲哚菁绿荧光引导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手术情况.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注射吲哚菁绿,穿刺注射时间为6(3~12)min.荧光染色均成功显示目标肝段,未发生浸染.荧光染色边界距离肿瘤边缘均>1.0 cm,与术前三维重建成像基本吻合.17例患者中,11例穿刺1支门静脉分支,4例穿刺2支门静脉分支,2例穿刺3支门静脉分支.1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29±5 1)min,术中出血量为200(100~300)mL,术中无输血,无中转开腹手术.(2)术后情况.17例患者中,2例发生Clavien-Dindo Ⅰ~Ⅱ级并发症,均为少量胸腔积液,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吸收好转.17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5(5~6)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肝细胞癌,标本切缘均为阴性,肿瘤长径为4.5(1.8~12.5)cm.(3)随访情况.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2~30)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注射吲哚菁绿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安全、可行.

    肝肿瘤解剖性肝切除荧光成像吲哚菁绿断肝平面手术疗效腹腔镜检查

    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保护技术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价值

    秦建章于灏天吕海涛刘学青...
    1550-1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保护技术(GDAPT)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至2024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88例行LP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72例,女116例;年龄为(60±7)岁.288例LPD患者中,186例采用GDAPT,设为干预组,其中78例采用肝圆韧带GD APT,108例采用肝左外叶和尾状叶包埋GDAPT;102例未采用GDAPT,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手术情况.28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出血分别为7例和14例,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0(14.0,18.0)d和17.5(15.0,19.0)d,术后30 d内死亡患者分别为2例和7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67,Z=-2.79,x2=5.50,P<0.05).结论 与未采用GDAPT比较,LPD中应用GDAPT,未增加手术风险,且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率及病死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保护技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出血肝圆韧带肝尾状叶胰瘘手术疗效

    术前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和瘤内三级淋巴结构的临床价值

    李依蔓成杰陈凤喜陈林...
    1556-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和瘤内三级淋巴结构(TLSs)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4例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2例,女42例;年龄为(56±11)岁.314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220例和验证集94例.314例患者中,合并MVI、TLSs肝细胞癌(MT-HCC)患者106例,非MT-HCC患者208例.患者术前均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完成根治性切除术.观察指标:(1)MT-HCC和非MT-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2)MT-HCC和非MT-HCC患者影像学特征.(3)诊断MT-HCC相关的影像学特征.(4)MT-HCC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采用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果 (1)MT-HCC和非MT-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训练集患者中,MT-HCC和非MT-HCC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甲胎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88,Z=-2.515,x2=4.014,P<0.05).(2)MT-HCC和非 MT-HCC患者影像学特征.训练集患者中,MT-HCC和非MT-HCC患者肿瘤形态、瘤内出血、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包膜、瘤内坏死或缺血>20%、瘤内坏死或缺血>50%、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静脉内癌栓、动脉期环状高强化、马赛克结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811、5.586、13.962、31.616、10.154、4.835、5.111、14.425、7.112、5.526,P<0.05).(3)诊断MT-HCC相关的影像学特征.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乏瘤内出血、包膜不完整、马赛克结构均是诊断MT-HCC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846、7.827、2.345,P<0.05).(4)MT-HCC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估.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缺乏瘤内出血、包膜不完整、马赛克结构构建MT-HCC的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为0.778(95%可信区间为0.714~0.843)、灵敏度为0.857、特异度为0.573;验证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825(95%可信区间为0.745~0.926)、0.655、0.877.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均贴合较好,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阈值为0.130~0.690、验证集阈值为0.060~0.750,临床应用时可获得净收益.结论 缺乏瘤内出血、包膜不完整、马赛克结构是诊断MT-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影像学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预测MT-HCC.

    肝细胞癌微血管浸润三级淋巴结构磁共振成像诊断预测

    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在肝癌降期转化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张琳冯晓彬黄鑫梁子威...
    1566-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科手术是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可接受根治性手术.如何优化以外科为主导的肝癌综合治疗策略,使患者成功达到降期转化,是我国肝癌治疗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90Y-SIRT)具有强效杀灭肿瘤能力,其治疗肝癌的降期效果显著优于经动脉化疗栓塞,是理想的降期转化及桥接治疗方式.笔者在介绍90Y-SIRT特点的基础上,综述90Y-SIRT在肝癌肝移植前降期转化、桥接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并探讨基于90Y-SIRT的联合降期转化策略.90Y-SIRT与靶向、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在未来的降期转化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肝肿瘤钇-90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肝移植降期桥接治疗疗效

    《结肠镜检查质控指标》更新进展

    孙文静李小庆杨坤江媛媛...
    1571-1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和美国胃肠内镜学会(ASGE)对《结肠镜检查质控指标》(以下简称《质控指标》进行全面更新.此次更新旨在提升结肠镜检查的质量,从而更有效地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更新内容不仅在传统质控指标上进行优化,还引入新的考核标准,如无蒂锯齿状病变检出率等,同时对腺瘤检出率、肠道准备合格率等优先级指标进行更细致的定义和量化,使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更加细化.更新后的指标体系强调了以长期临床数据积累为基础的结局考核与检查过程质量并重,进一步凸显了质控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笔者对新版《质控指标》进行综述,并对优先级指标的临床意义、具体操作规范进行系统性分析.此外还探讨了《质控指标》对提高结肠镜检查质量和降低漏诊风险的核心作用.该综述旨在促进质控标准的进一步完善和执行,为结直肠癌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结肠镜检查质量控制质控标准优先级指标内窥镜治疗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