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预测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全国1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662例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93例,女169例;年龄为63(24~82)岁;新辅助治疗pCR和非pCR患者各331例.观察指标:(1)新辅助治疗pCR和非pCR患者临床特征情况.(2)新辅助治疗pCR的预测因素分析.(3)新辅助治疗预后情况.(4)新辅助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pCR预测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新辅助治疗pCR和非pCR患者临床特征情况.pCR和非pCR患者血清肿瘤学指标、肿瘤长径、印戒细胞癌、手术方式、新辅助治疗模式、术后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辅助治疗pCR的预测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瘤学指标、印戒细胞癌、新辅助治疗模式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pCR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0.479,0.290,1.451,95%可信区间为 0.333~0.691,0.146~0.576,1.199~1.756,P<0.05).(3)新辅助治疗预后情况.6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0(0.7~109.0)个月.pCR和非pCR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6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351,95%可信区间为0.228~0.431,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3%和6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285,95%可信区间为0.226~0.416,P<0.05).进一步分析,术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中,pCR和非pCR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90.4%和6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292,95%可信区间为0.237~0.475,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7%和5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279,95%可信区间为0.232~0.431,P<0.05).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pCR和非pCR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74.4%和69.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671,95%可信区间为0.404~1.231,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8%和6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628,95%可信区间为0.403~1.122,P>0.05).新辅助治疗pCR患者中,术后行辅助治疗和未行辅助治疗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87.8%和89.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710,95%可信区间为0.268~1.693,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9%和88.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919,95%可信区间为0.417~2.010,P>0.05).(4)新辅助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术后N分期、pCR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76,2.691,0.621,95%可信区间为 1.042~2.092,1.730~3.965,0.406~0.948,P<0.05).血清肿瘤学指标、肿瘤长径、新辅助治疗模式、术后N分期、pCR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后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77,1.474,0.780,2.182,0.472,95%可信区间为 1.080~2.020,1.069~2.030,0.635~0.958,1.509~3.154,0.316~0.704,P<0.05).结论 血清肿瘤学指标、印戒细胞癌、新辅助治疗模式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pCR的独立预测因素.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pCR患者预后较非pCR患者更好,其中术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中,pCR患者预后更好,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pCR和非pCR患者预后相当;术后行辅助治疗未能改善新辅助治疗pCR患者预后.pCR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后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