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董家鸿

月刊

1673-9752

digsurg@263.net

023-65317637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29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I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办刊宗旨: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办刊方针:着重提高,兼顾普及。学术内容: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脾及其相关的血管、内镜、介入治疗、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人辅助胃癌手术在争议中前行

    闫永嘉张文欣张曌雄刘刚...
    354-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位列第3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机器人辅助手术作为微创技术之一,近几十年在我国经历飞速发展,同时也伴随争议.近年来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主的亚洲国家开展大量高质量临床研究,旨在评估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胃癌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笔者总结上述研究结果及团队实践经验,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胃癌治疗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胃肿瘤根治术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系膜化"切除和"膜解剖"理念在胃癌根治术中的解剖学探索

    陶凯张卫国翟刚任一鹏...
    360-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的手术治疗经过30余年的规范化探索,已经从早期的切除,经扩大化切除发展到现今更精确的个体化手术3.0阶段.该过程中不但有业界学者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与使命感,更得益于腹腔镜、机器人、生物工程、电子显示等技术的发展,同时提出了"微解剖""膜解剖""全系膜""层面手术"等理念.上述理念也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逐渐认可与重视,但不可避免在基础概念、实际操作中产生较多概念模糊、标准不统一、操作难规范等问题.笔者基于团队前期研究,联合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对胃癌的发生与解剖层面进行相关概念的规范探索并提出"系膜化"切除与6条系膜、8条血管筋膜缘的理念以供探讨.

    胃肿瘤系膜化切除膜解剖外科手术解剖学

    日本胃癌临床研究的发展历程

    所为然
    367-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的胃癌治疗及其相关临床研究具有历史悠久、科学连续的特点.大部分临床研究由日本临床肿瘤学组(JCOG)基于多学科论证原则组织实施,这有利于保证研究的连续性,防止研究方向的误判性并尽可能降低研究资源的浪费.笔者回顾日本胃癌临床研究的发展历程,探讨日本胃癌学会及JCOG对胃癌临床研究的促进作用,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分享经验.

    胃肿瘤外科手术临床研究发展历程日本

    本刊2024年增设"学科建设""教育探索"栏目

    370页

    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学完全缓解预测因素及预后分析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陈杰林超臧潞徐皓...
    371-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的预测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全国1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662例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93例,女169例;年龄为63(24~82)岁;新辅助治疗pCR和非pCR患者各331例.观察指标:(1)新辅助治疗pCR和非pCR患者临床特征情况.(2)新辅助治疗pCR的预测因素分析.(3)新辅助治疗预后情况.(4)新辅助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pCR预测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新辅助治疗pCR和非pCR患者临床特征情况.pCR和非pCR患者血清肿瘤学指标、肿瘤长径、印戒细胞癌、手术方式、新辅助治疗模式、术后N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新辅助治疗pCR的预测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肿瘤学指标、印戒细胞癌、新辅助治疗模式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pCR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0.479,0.290,1.451,95%可信区间为 0.333~0.691,0.146~0.576,1.199~1.756,P<0.05).(3)新辅助治疗预后情况.6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0(0.7~109.0)个月.pCR和非pCR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88.2%和6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351,95%可信区间为0.228~0.431,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3%和61.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285,95%可信区间为0.226~0.416,P<0.05).进一步分析,术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中,pCR和非pCR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90.4%和6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292,95%可信区间为0.237~0.475,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7%和5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279,95%可信区间为0.232~0.431,P<0.05).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pCR和非pCR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74.4%和69.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671,95%可信区间为0.404~1.231,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1.8%和6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628,95%可信区间为0.403~1.122,P>0.05).新辅助治疗pCR患者中,术后行辅助治疗和未行辅助治疗患者总生存率分别为87.8%和89.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710,95%可信区间为0.268~1.693,P>0.05);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9%和88.2%,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0.919,95%可信区间为0.417~2.010,P>0.05).(4)新辅助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术后N分期、pCR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76,2.691,0.621,95%可信区间为 1.042~2.092,1.730~3.965,0.406~0.948,P<0.05).血清肿瘤学指标、肿瘤长径、新辅助治疗模式、术后N分期、pCR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后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477,1.474,0.780,2.182,0.472,95%可信区间为 1.080~2.020,1.069~2.030,0.635~0.958,1.509~3.154,0.316~0.704,P<0.05).结论 血清肿瘤学指标、印戒细胞癌、新辅助治疗模式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pCR的独立预测因素.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pCR患者预后较非pCR患者更好,其中术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中,pCR患者预后更好,术后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中,pCR和非pCR患者预后相当;术后行辅助治疗未能改善新辅助治疗pCR患者预后.pCR状态是局部进展期胃癌行新辅助治疗后总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胃肿瘤局部进展期新辅助治疗病理学完全缓解淋巴结转移预后

    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附1129例报告)

    李双喜蔡鸿圳王琦吴舟桥...
    380-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 129例行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19例,女310例;年龄为(61±11)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情况.(2)影响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因素分析.(3)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短期临床结局.(4)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远期生存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向后逐步Logistic回归.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情况.1 129例行胃癌切除术患者中,496例行开放手术,633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206(132,28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5,185)mL,联合脏器切除87例.1 129例患者中,34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腹腔感染性并发症139例、其他感染性并发症70例、非感染性并发症136例),784例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系统分级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分别为784、34、248、55、5、3例.(2)影响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根治度(R1比R0)是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031,1.006,0.325,0.036,95%可信区间为1.011~1.050,1.003~1.009,0.188~0.562,0.004~0.348,P<0.05).(3)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短期临床结局.139例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分别为20(15,30)d和13.8(11.9,17.5)万元;784例无并发症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8,11)d和9.6(8.7,10.8)万元;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5.867,-14.574,P<0.05).(4)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远期生存分析.1 129例患者中,3例围手术期死亡,1 1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3.5(23.0,48.0)个月,随访期间219例死亡.137例(排除2例围手术期死亡)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患者和784例无并发症患者,随访期间总生存时间分别为32.0(23.0,47.0)个月和33.7(22.3,47.3)个月,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73,P<0.05).结论 腹腔感染是胃癌术后常见并发症.年龄、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根治度(R1比R0)是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与胃癌术后无并发症比较,术后发生腹腔感染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更长、治疗费用更高、预后更差.

    胃肿瘤并发症腹腔感染外科手术预后

    容易混淆的词语

    385页

    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发生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的多中心研究

    王晓娜赵永捷张自立杨涛...
    386-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70岁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LG)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等天津市10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70例≥70岁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89例;年龄为(74±4)岁.根据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术后发生并发症和术后未发生并发症.观察指标:(1)≥70岁胃癌患者LG开展情况.(2)≥70岁胃癌患者LG手术情况.(3)≥70岁胃癌患者LG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70岁胃癌患者LG开展情况.2020-2022年,370例≥70岁胃癌患者中,212例行完全LG,158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2020年63例LG患者中,完全LG的比例为41.27%(26/63),2021年133例LG患者中,完全LG的比例为54.14%(72/133),2022年174例LG患者中,完全LG的比例为65.52%(114/174).(2)≥70岁胃癌患者LG手术情况.370例≥70岁胃癌患者手术时间为(221±82)min,清扫淋巴结数目为30(5~85)枚,转移淋巴结数目为2(0~76)枚.370例患者中,D2淋巴结清扫326例,D1及D1+淋巴结清扫44例;R0切除360例,R1切除10例.99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3级并发症42例,因术后并发症行2次手术6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37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分期:Ⅰ期90例、Ⅱ期66例、Ⅲ期205、Ⅳ期9例.(3)≥70岁胃癌患者LG后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时间是≥70岁胃癌患者LG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0.449,2.088,5.184,2.646,95%可信区间为 0.234~0.859,1.059~4.119,1.522~17.654,1.564~4.477,P<0.05).结论 性别、ASA分级、淋巴结清扫范围、手术时间是≥70岁胃癌患者LG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胃肿瘤老年胃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腹腔镜检查

    瑞派替尼加量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效果的全国多中心研究

    张信华孙小峰张业繁毛凯...
    392-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瑞派替尼加量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全国1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4例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例,女5例;年龄为63(40~73)岁.患者均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观察指标:(1)患者临床特征情况.(2)瑞派替尼治疗效果.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时间.结果 (1)患者临床特征情况.14例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在小肠、胃、其他分别为8、4、2例,肿瘤转移部位在肝脏、腹膜、骨、肺分别为13、9、4、2例(每例患者可发生>1种转移),转移肿瘤数目1~5个、6~10个、>10个分别为2、8、4例,有手术史或转移灶局部消融治疗11例,既往治疗线数≤2线、≥3线分别为3、11例,既往治疗药物采用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阿伐替尼分别为14、13、9、2例(每例患者治疗药物可>1种).14例患者均进行基因检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3基因突变5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7基因突变4例,KIT外显子11合并外显子13和17基因突变2例,KIT外显子9合并外显子17基因突变、KIT外显子11突变和野生型各1例;其中继发基因突变12例.(2)瑞派替尼治疗效果.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3(4.4~30.0)个月.①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14例患者均行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治疗持续时间为6.0(2.0~17.0)个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分别为1、2、11例,客观缓解占比为3/14,疾病控制占比为14/1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0个月.14例患者中,11例发生1~2级不良事件,均未发生3~4级不良事件.②瑞派替尼加量治疗:14例患者行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后均发生疾病进展,均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其中12例行150 mg 2次/d治疗,2例行200 mg 1次/d治疗.治疗持续时间为5.2(1.5~12.0)个月.12例患者可进行疗效评估,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1、10、1例,客观缓解占比为1/12,疾病控制占比为11/1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1.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3.0个月.12例患者中,10例发生1~2级不良事件,1例发生3级不良事件为贫血.③瑞派替尼联合治疗:14例患者行瑞派替尼加量治疗后,7例发生疾病进展,其中3例行瑞派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分别为瑞派替尼100 mg 1次/d联合伊马替尼200 mg 1次/d、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联合舒尼替尼25 mg 1次/d、瑞派替尼标准四线治疗联合阿帕替尼250 mg 1次/d,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7个月、5个月、尚未评估.结论 瑞派替尼加量治疗可为晚期GIST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安全性良好.

    胃肠道间质瘤瑞派替尼加量治疗疗效安全性

    2004-2022年单中心高危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附568例报告)

    蒋祈田红坤杜雨强吕剑波...
    398-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4-2022年国内三甲医院单中心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2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68例高危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34例,女234例;年龄为(55±12)岁.患者均行开放、腹腔镜或内镜手术治疗,并分为2004-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及2019-2022年4个时间段分析.观察指标:(1)2004-2022年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情况.(2)2004-2022年高危GIST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2004-2022年高危GIST患者生存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复发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2004-2022年高危GIST患者临床资料情况.568例高危GIST患者中,2004-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分别为105、98、195、170例,分别占同期诊断GIST患者的33.55%(105/313)、24.14%(98/406)、27.46%(195/710)、20.21%(170/841).2004-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高危GIST患者首发症状、肿瘤部位、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术后住院时间、辅助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①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腹腔镜手术比例均高于2004-2010年(P<0.05),2019-2022年腹腔镜手术比例高于2011-2014年和2015-2018年(P<0.05).②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术中出血量>500mL比例和术中输血比例均低于2004-2010年(P<0.05).③2015-2018年、2019-2022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2004-2010年和2011-2014年(P<0.05).④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辅助治疗比例均高于2004-2010年(P<0.05),2019-2022年辅助治疗比例高于2011-2014年(P<0.05).(2)2004-2022年高危GIST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2004-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高危GIST患者肿瘤长径、核分裂象、DOG-1、SDHB、Ki-67、Ki-67表达水平、基因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①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 年 DOG-1 检测比例均高于 2004-2010 年(P<0.05),2015-2018 年、2019-2022 年 DOG-1 检测比例均高于 2011-2014年(P<0.05).②2015-2018 年、2019-2022年 SDHB 检测比例均高于 2004-2010 年和 2011-2014 年(P<0.05),2019-2022 年 SDHB 检测比例高于 2015-2018 年(P<0.05).③2011-2014 年、2015-2018 年、2019-2022 年 Ki-67 检测比例均高于 2004-2010 年(P<0.05).④2011-2014年、2015-2018 年、2019-2022年基因检测比例均高于2004-2010年(P<0.05),2015-2018年、2019-2022年基因检测比例均高于2011-2014年(P<0.05),2019-2022年基因检测比例高于2015-2018年(P<0.05).(3)2004-2022年高危GIST患者生存情况.568例患者中,51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9(37~103)个月,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4.4%、73.9%,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1%、82.4%.2004-2010年、2011-2014年、2015-2018年、2019-2022年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 85.7%、71.7%、86.7%、90.6%,3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 89.8%、87.1%、90.3%、92.6%,4 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2015-2018年和2019-2022年患者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2004-2010年和2011-2014年(P<0.05),2015-2018年患者总生存率高于2004-2010年和2011-2014年(P<0.05).结论 2004-2022年单中心高危GIST患者首发症状、肿瘤部位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腹腔镜手术比例提升,术中大出血(>500 mL)及输血比例下降,术后住院时间缩短,病理学检查逐渐规范,基因突变检测率及辅助治疗率均提高,但仍较低.

    胃肠道间质瘤高危诊断治疗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