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

董家鸿

月刊

1673-9752

digsurg@263.net

023-65317637

400038

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29号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 I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办刊宗旨: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办刊方针:着重提高,兼顾普及。学术内容: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脾及其相关的血管、内镜、介入治疗、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孔和小三孔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

    周福庆唐欣刘阳陈文辉...
    1057-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和小三孔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中国肥胖代谢外科数据库2016年7月至2023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64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9例,女285例;年龄为(31±9)岁.364例患者中,67例行单孔LSG,设为单孔组,297例行小三孔LSG,设为小三孔组.倾向评分匹配选用1:1最近邻匹配法,卡钳值设定为0.1.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364例患者中,126例配对成功,其中单孔组和小三孔组各63例.倾向评分匹配后,消除性别、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因素混杂偏倚,具有可比性.(2)术中和术后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LSG,倾向评分匹配后单孔组6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1(90,120)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10)mL,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为1.0(1.0,2.5)次,术后止吐药使用次数为3.0(1.0,5.0)次,术后住院时间为4(3,5)d,总住院时间为7(5,8)d,手术费用为4.1(3.5,4.3)万元,总住院费用为(6.4±0.8)万元;小三孔组6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00(90,120)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15)mL,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为2.0(1.0,4.0)次,术后止吐药使用次数为4.0(3.0,5.0)次,术后住院时间为3(3,4)d,总住院时间为5(5,6)d,手术费用为3.2(2.8,4.2)万元,总住院费用为(5.8±0.8)万元;两组患者术后止吐药使用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9、-3.93、-3.03,t=4.04,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手术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49,-1.00,-1.23,-1.47,P>0.05).(3)随访情况.364例患者中,195例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其中单孔组和小三孔组分别为25例和170例,无患者发生胃漏、感染、切口疝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恢复良好.倾向评分匹配后,单孔组24例患者BMI变化(ΔBMI)、总体质量减轻百分比(%TWL)、多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EWL)分别为(3.7±1.4)kg/m2、11.0%±3.0%、52.6%±30.0%;小三孔组40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1±1.3)kg/m2、11.1%±2.8%、41.8%±19.1%.术后12个月,单孔组和小三孔组完成随访患者例数分别为21例和131例,倾向评分匹配后,单孔组20例患者ΔBMI、%TWL、%EWL分别为(8.7±4.1)kg/m2、26.2%±9.8%、130.0%±45.1%;小三孔组 36 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9.8±4.0)kg/m2、27.2%±8.7%、107.1%±40.7%.结论 单孔和小三孔LSG用于治疗肥胖症均可取得满意的短期效果.

    肥胖症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单孔腹腔镜小三孔腹腔镜倾向评分匹配

    本刊2024年增设"学科建设""教育探索"栏目

    1064页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后血浆胃饥饿素水平变化及减重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黎鑫艾克拜尔·艾力阿丽叶古丽·艾皮热皮尔地瓦斯·麦麦提玉素甫...
    1065-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胃底折叠术(LSGFD)后血浆胃饥饿素水平变化及减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3年4-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5例肥胖症患者临床资料;男37例,女78例;年龄为(37±9)岁.115例患者中,93例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设为LSG组;22例行LSGFD,设为LSGFD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用球形检验其方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胃饥饿素水平变化情况.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胃饥饿素水平分别由(16±14)×102ng/L变化至(10±4)×102ng/L 和(12±11)×102 ng/L变化至(11±3)×102 ng/L,两组术前至术后6个月胃饥饿素水平变化趋势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199,F组间=0.001,F交互=0.793,P>0.05).LSG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胃饥饿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8,P<0.05);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胃饥饿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2,P>0.05).(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减重及代谢相关指标变化情况.①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体质量变化趋势时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42.285,P<0.05),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163,F交互=0.606,P>0.05).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97,14.680,P<0.05).②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体质量指数变化趋势时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82.431,P<0.05),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1.619,F 交互=1.085,P>0.05).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45,16.628,P<0.05).③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后1~6个月剩余体质量减少百分比变化趋势时间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66.136,P<0.05),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127,F交互=0.498,P>0.05).④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空腹血糖水平变化趋势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573,F组间=1.872,F交互=0.948.P>0.05).LSG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5,P<0.05);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4,P>0.05)„⑤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甘油三酯变化趋势组间效应、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419,F交互=3.180,P<0.05),时间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398,P>0.05).单独效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甘油三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956,3.248,P>0.05),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甘油三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52,3.477,P<0.05).LSG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4,P<0.05);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3,P>0.05).⑥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总胆固醇变化趋势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662,F组间=7.591,P<0.05),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0.626,P>0.05).LSG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3,P<0.05);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总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7,P>0.05).⑦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前至术后6个月尿酸变化趋势时间效应、组间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5.306,F组间=4.244,P<0.05),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交互=0.968,P>0.05).LSG组和LSGFD组患者术后6个月与术前尿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52,3.660,P<0.05).(3)术后减重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MI、术后6个月胃饥饿素水平是影响术后减重效果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881,0.673,95%可信区间为0.817~0.950,0.577~0.787,P<0.05).结论 行LSGFD患者血浆胃饥饿素水平降低程度不及行LSG患者明显,但可获得与LSG同样的减重和改善代谢效果.术前BMI和术后6个月胃饥饿素水平越低是影响术后减重效果的独立保护因素.

    肥胖症减重代谢外科袖状胃切除胃底折叠胃饥饿素减重效果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

    沈宏丹陈炯煌李雯杨斐敏...
    1073-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 181例行LSG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2例,女939例;年龄为(31±8)岁.1 181例患者中,598例围手术期应用传统理念进行管理,设为对照组;583例围手术期应用ERAS理念进行管理,设为ERAS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将基线评分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当存在交互作用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结果 (1)术后情况.对照组患者回病房后即刻至术后第3天晨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由(5.35±0.93)分变化至(2.57±0.83)分,ERAS组患者上述指标由(3.15±0.93)分变化至(0.70±0.65)分,两组NR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6.58,F组间=1 765.85,F交互=6.90,P<0.05).将回病房后即刻评分作为基线进行校正,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天晨NRS评分ERAS组比对照组低1.89分(P<0.05),术后第2天晨NRS评分ER AS组比对照组低1.53分(P<0.05),术后第3天晨N RS评分ERAS组比对照组低1.76分(P<0.05).对照组患者回病房后即刻至术后第3天晨的恶心情况由497例减少至97例,ERAS组患者上述指标由198例减少至1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45,398.76,209.39,73.00,P<0.05).对照组患者回病房后即刻至术后第3天晨的呕吐情况由243例减少至41例,ERAS组患者上述指标由51例减少至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60.54、149.37、71.76、35.69,P<0.05).对照组和ERAS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2±0.65)d和(2.17±0.4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P<0.05).(2)并发症情况.对照组和ERAS组患者术后30 d脱水发生率分别为0.50%(3/598)和0.69%(4/58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胃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未发生30 d内非计划二次手术.结论 ERAS理念用于LSG围手术期安全、有效;与传统理念比较,其可以显著减少术后疼痛应激,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30 d内非计划二次手术.

    加速康复外科减重代谢手术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手术后恶心呕吐手术后疼痛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079页

    初诊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的真实世界研究

    王晓娜曹景新王宝贵詹宏杰...
    1080-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初诊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47例初诊手术治疗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05例,女442例;年龄为(60±10)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GIST临床病理特征.847例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为胃585例、空肠和回肠142例、十二指肠76例、结直肠10例、食管3例、胃肠道外31例;合并肝转移13例,合并腹腔转移22例;肿瘤最大径为(7±5)cm,核分裂象为4(0~60)个/50高倍视野或5 mm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31例、低危238例、中危213例、高危365例.847例患者中,CD117阳性839例,Dog-1阳性788例,CD34阳性710例;272例Ki-67指数<5%,214例为5%~9%,198例为≥10%,163例未知;R.切除814例,非R.切除33例.(2)GIST患者基因检测与术后辅助治疗.①基因检测情况:847例患者中,424例行基因检测,其中2011年、2012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基因检测率分别为 1.89%(1/53)、9.76%(8/82)、8.45%(6/71)、15.66%(13/83)、50.00%(40/80)、55.26%(42/76)、73.86%(65/88)、68.27%(71/104)、80.65%(75/93)、88.03%(103/117).424 例行基因检测患者中,KIT突变 338 例,PDGFRA 突变31例,野生型55例.②辅助治疗情况:847例患者中,253例行术后辅助治疗,其中低、中、高危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82%(21/238)、41.78%(89/213)、39.18%(143/365).578例中高危患者中,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术后辅助治疗比例分别为 15.15%(5/33)、14.71%(10/68)、22.45%(11/49)、29.09%(16/55)、41.38%(24/58)、46.15%(24/52)、32.81%(21/64)、60.00%(45/75)、60.42%(29/48)、61.84%(47/76).253 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中,247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6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3)非胃来源和胃来源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847例患者中,非胃来源和胃来源GIST分别为262例和585例,两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最大径、Ki-67指数、NIH危险度分级、R.切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62、8.40、12.97、6.57,Z=-6.15,x2=17.19,P<0.05).(4)GIST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度、原发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NIH危险度分级、R.切除、基因检测、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初诊手术治疗GIST患者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风险比=0.58,0.61,2.00,1.71,5.81,2.56,0.65,0.38,95%可信 区间为 0.39~0.85,0.45~0.83,1.46~2.74,1.24~2.35,3.16~10.69,1.63~4.02,0.46~0.94,0.25~0.56,P<0.05).结论 初诊手术治疗GIST部位以胃多见,CD117和Dog-1阳性率高.GIST行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的人数逐年增加.非胃来源和胃来源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不同.初诊年度、原发部位、肿瘤最大径、核分裂象、NIH危险度分级、R0切除、基因检测、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初诊手术治疗GIST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胃肠道间质瘤手术临床病理无复发生存率预后

    术前总胆红素对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

    欧霞罗宇乐刘智鹏戴海粟...
    1087-1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总胆红素(TBil)对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2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00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5例,女185;年龄为(54±13)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向后Wald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依据各指标既往报道的常用截断值,将连续变量转化为分类变量.结果 (1)不同术前TBi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00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中,低TBil患者252例,术前TBil为14.4(11.1,19.7)µmol/L;高TBil患者48例,术前TBil为44.0(31.3,59.8)μmol/L.低TBil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2%±10%、术中输血29例、解剖性肝切除166例,高TBil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0%±11%、术中输血22例、解剖性肝切除1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82,x2=33.669,18.775,P<0.05).(2)不同术前TBil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252例低TBil患者中,151例发生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5例、术后肝衰竭1例,术后住院时间为13.0(10.0,16.0)d.48例高TBil患者中,3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17例、术后肝衰竭6例,术后住院时间为14.0(10.0,18.8)d.两者严重并发症和术后肝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041,20.879,P<0.05).(3)影响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TBil、术中出血量是影响肝胆管结石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优势比=3.852,2.358,2.935,5.135,95%可信区间为 1.478~9.979,1.110~5.009,1.398~6.158,2.088~12.626,P<0.05).结论 术前高TBil 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和术后肝衰竭比例增加.年龄、BMI、术前TBil、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因素.

    肝内胆管结石术前总胆红素严重并发症影响因素围手术期管理

    折刀位直视下经肛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应用价值

    邓俊晖陈志玉赵斌钟国斌...
    1093-1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折刀位直视下经肛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行折刀位直视下经肛ISR联合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为(63±9)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 (1)手术及术后情况.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部分ISR5例、次全ISR 10例,手术时间为(260±30)min,术中出血量为20(10~30)mL,吻合口距肛缘距离为(1.6±0.8)cm,术后住院时间为10(8~13)d,15例患者均采用吻合器完成结肠肛门吻合行预防性回肠末端造口.3例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吻合口膜性狭窄2例,经扩肛治愈.(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15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6)枚,肿瘤距远切缘距离为1.3(1.0~2.0)cm,切除直肠系膜均完整,近切缘、远切缘及环周切缘均为阴性.15例患者术后肿瘤病理学分期为pT1N0M0期1例、pT2N0M0期9例、pT2N1M0期1例、ypT0N0M0期1例、ypT2N0M0期2例、ypT3N 1M0期1例;组织学分期为中分化腺癌11例,高分化腺癌4例.(3)随访情况.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12~24)个月,未发生肿瘤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无肿瘤相关死亡.15例患者均行造口回纳术,肛门排便控制能力无障碍5例、轻度障碍8例、重度障碍2例.结论 折刀位直视下经肛ISR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安全、可行.

    直肠肿瘤超低位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折刀位保肛

    广告目次

    1098页

    基于磁共振成像机器学习算法和影像组学构建预测模型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应用价值

    彭乐平张秀玲朱袁慧王玲...
    1099-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机器学习算法和影像组学构建预测模型,探讨模型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淋巴血管侵犯(LVI)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24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204例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3例,女81例;年龄为(61±7)岁.204例患者采用电子计算器随机法按8∶2随机分为训练集163例和测试集4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根据筛选的临床和(或)影像学特征分别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联合预测模型.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采用组间相关系数评估2位医师影像组学特征的一致性,相关系数>0.80认为一致性较好.单因素分析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及Delong检验、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及临床效用.结果 (1)影响患者LVI状态的因素分析.204例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中,LVI阳性71例,LVI阴性133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小板(PLT)计数和癌胚抗原(CEA)是影响训练集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LVI状态的独立因素[优势比=2.405,25.062,2.528,95%可信区间(CI)为 1.093~5.291,2.748~228.604,1.181~5.410,P<0.05].(2)临床预测模型建立.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PLT计数和CEA构建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1(95%CI为0.637~0.805)、0.675、0.632、0.698;测试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95(95%CI为 0.644~0.946)、0.805、1.000、0.429.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 AU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6,P>0.05).(3)影像组学模型建立.提取204例患者851个影像组学特征.利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高斯过程、逻辑回归-套索算法、线性判别分析、朴素贝叶斯和自动编码器7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预测模型构建.最终从最优的高斯过程机器学习算法中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57(95%CI为0.800~0.914)、0.748、0.947、0.642;测试集上述指标分别为0.725(95%CI为0.571~0.878)、0.634、1.000、0.444.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78,P>0.05).(4)联合预测模型建立.联合多因素分析结果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训练集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85(95%CI 为 0.832~0.938)、0.791、0.912、0.726;测试集上述指标分别为 0.857(95%CI 为 0.731~0.984)、0.854、0.714、0.92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95,P>0.05).(5)3种预测模型效能比较.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较好(x2=1.464,12.763,10.828,P>0.05).Delong检验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AUC分别与联合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46,0.658,P>0.05);联合预测模型与影像组学模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1,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良好.决策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对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LVI状态的评估能力优于临床预测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纳入性别、PLT计数和CEA构建临床预测模型;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合前两者共同构建联合预测模型.3种模型均可预测无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患者LVI状态,其中联合预测模型效能更优.

    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淋巴血管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