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唐永葆

季刊

1008-7389

xhyyxyxb@163.com

020-39363017

510006

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398号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是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综合性音乐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79年。常设岭南音乐文化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人类学、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海外新译、音苑名家、音乐教育学、音乐表演学等栏目,并紧扣学术前沿问题辟有一些动态性的专栏。刊物提倡严谨的学风,强调论文在选题、观点、内容、材料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坚持“双百”方针,坚持相互尊重的自由讨论。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优稿优酬。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簧与竾

    陇菲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考证"簧"即"口弦","竾"即"吹叶"的器物形制、演奏方式,梳理其历史文脉、演变传播.《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之"簧"即是"口弦",而非笙中簧片."言"即"舌","巧言"者,"巧舌"也."巧言如簧",是说巧伪人之舌象口弦那样,可以发出变化多端的音调.文章以为,有簧多管编组乐器竽、笙之类,是编管乐器龠、龢之类与气簧乐器口弦、吹叶一类乐器的综合.本文还运用训诂学方法,对"竾"之为器即是"吹叶",作了深入的辨析考证.

    口弦吹叶巧言如簧训诂学

    民国"音乐节"考论(1937-1949)

    王瑞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三种音乐节,分别为:由音乐界工作者发起的"民间音乐节",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民音乐节",由国民政府确立的"国定音乐节".三种音乐节随着时代形势的转变,其纪念对象、主题和形式不断迁衍.音乐节作为开展音乐演奏、歌咏比赛、民众合唱等活动的重要契机,成为鼓舞民众抗战情绪,推动音乐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民国时期民间音乐节人民音乐节国定音乐节

    笙律二考——论十七管笙的系统与和声(下)

    林谦三漆明镜郭敏仪高扬...
    32-50页

    学科基础问题与理论建构问题探析——当代中国音乐批评学科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之三)

    明言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音乐理论学术界普遍存在着"音乐评论"与"音乐批评"学科词语的混用问题.音乐批评既是一种音乐理论的思辨活动,也是一门音乐理论的研究学问(学科),这门学问(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就构成了音乐批评的学术(学科)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与音乐学的姊妹学科理论体系同样具有各自独立存在的属性与特征,也具有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的存在关系.音乐批评的实践与学科,在当代中国音乐生活中均面临着诸多内外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解析,对于当代中国健康、可持续的音乐文化生态环境的建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音乐评论音乐批评学科基础学科界域理论建构

    姚恒璐钢琴组曲《山西民歌七首》中的隐性动机探析

    贺翔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姚恒璐钢琴组曲《山西民歌七首》中,隐性动机的出现加强了音乐作品的凝聚力,从始至终贯穿于整部组曲,发挥出必不可少的隐性核心动力,显示了强大的结构核心力,使整部组曲更具统一性.作曲家将山西民歌中的传统音乐元素以"隐性"的方式体现于音乐的深层结构中,使这一套融合了西式音乐语言和中式创作理念的钢琴组曲《山西民歌七首》展现出多元风格的另一种诠释方式.

    姚恒璐钢琴组曲《山西民歌七首》隐性动机

    且听"墨"声——温德青《泼墨Ⅱ》的听"景"研究

    周杏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温德青弦乐四重奏《泼墨Ⅱ》以中国传统画技——泼墨为表现对象,运用音乐可视的特点来传达特定的艺术形象.文章通过对《泼墨Ⅱ》基于洛书数列的节奏设计与运用、复合音、音色与织体的色彩调配及音响结构与造型布局等音响参数所传达的"视听"意向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墨色、墨画与音声的同构设计及"弦外之音".

    温德青《泼墨Ⅱ》洛书数列复合音音响造型结构逻辑

    何谓线条——探讨周文中和梁雷"书法声响"的实践

    陈以轩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法和音乐的感知存在于不同的维度里,周文中先生首次将两者系统性地结合,通过"变调式"表现笔法的结构特征.随着周文中的启示,梁雷进一步实验声音表达的可能性,以"一音多声"创造了截然不同的笔墨声景.文章以周文中《飞草》和梁雷《笔法》两部作品为对象,通过书法范例和音乐作品局部的分析与比较,探究作曲家的核心命题:如何以声音诠释线条的多维性.

    周文中梁雷飞草笔法

    传统广东音乐与潮州音乐比较研究

    庄永平
    96-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整个中华音乐文化链上看,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乐种、乐队、乐曲结构,及旋律发展模式等.其中有的基本处于原生态的乐种如潮州弦诗乐,对其的保存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为后世的发展提供借鉴.有的已经发展较快的乐种,如广东音乐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时代音乐的弄潮儿,如何进一步发展,也很显得十分的重要.前者犹如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自娱自乐、悠哉自得;后者则锐于革新、勇于实践,在中西音乐结合上杀出了一条新路.因此,今后如何来保存、调整这两大乐种还是要看其本身的现状而定.首先是要在理论上明白这两个乐种历史生成与发展的不同,其次在保存与发展的道路上,哪些需要保留的,哪些需要摒弃的;哪些在中西技巧结合上是融洽的,哪些是有所不协调但可以改进的,如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只有在对比中才能进一步明确保留与发展的措施与力度.

    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百越闽越旋律音阶调性调式曲式结构

    沦陷时期广州无线电播音台儿童音乐节目研究

    李英姿林媛
    10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沦陷后,日伪政府接管广州无线电播音台,为宣传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其中针对最易被灌输价值观念的儿童群体所播放的音乐节目,充分揭示了殖民教育的本质.文章以1939-1945年《广东迅报》①与《中山日报》②每日刊登的播音节目为基础,对沦陷时期广州无线电播音台儿童音乐节目进行研究,深入分析日据时期针对儿童群体运用音乐所灌输的殖民观念,以及使用的"软硬皆施"的宣传方式.

    沦陷时期广州儿童广播音乐

    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部停办史实考——兼谈1953-1957年的广州音乐教育

    仇静文廖成霞
    12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部于1953年停办,致使当时广州的专业音乐教育一度呈现空缺状态.文章主要考察该校音乐部停办始末,兼及考察1953-1957年间广州音乐教育状况,包括私人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及社会音乐教育等方面,以此作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附中(即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成立背景的基础研究.

    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东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私人音乐教学社会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