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交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交际
现代交际

付伯臣

月刊

1009-5349

xiandaijiaoji2009@163.com

0431-84658148 88021256

130011

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现代交际/Journal Modern Society
查看更多>>综合性刊物。研讨、普及交际学理论与应用知识。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将思想性、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融于一炉,注意培养交际能力,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该刊成为社会交际指南,公共关系桥梁、国际传播向导、精神文明课堂。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主义论域中的生态正义: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辩护

    周银知吴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中蕴含着一种价值理论,其价值核心规范就是正义.其生态正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这个"中心"并不违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唯物史观的维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透视现代全球性的"生态非正义",指出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提出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变革和社会解放三条路径建构生态社会主义,来避免生态非正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人类中心主义

    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系统思维探析

    王涛殷昭鲁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结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是关于"蓝色国土"生态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向导,蕴含着丰富的系统思维特征,具体表现在整体性、动态性、结构性、开放性四个外显向度,集中体现在山海互济共统筹、人海和谐相依存、保护优先谋大局、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系统思维理路中.习近平海洋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表征为以系统思维研判海洋生态问题,是探索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创新和价值指引.

    习近平系统思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

    "两山论"对生态理论与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

    司蕊刘海霞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经济思想,体现了对现有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对于生态理论的超越在于化解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理论的超越在于发展了传统生产力理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两山论"对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的意义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相互转化、融合发展等.

    "两山论"生态理论经济理论双重超越

    系统思维视域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

    王闻萱赵力佳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思维视域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须贯通思考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统筹思考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阶段和理想目标;此外,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把握好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开放性的原则,并且要从组织领导、运行机制、保障体系三个维度着手,系统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路径.

    系统思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科学路径

    以人民为中心: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与实践理路

    朱广隆杨淑敏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中央为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而提出来的,契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论蕴含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从单纯的主体走向自由而全面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历史合力作用于历史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是人民群众最高的事业这四个方面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包含目的、方法、价值、检验这四方面内容.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当从坚持人民立场、聚焦人民需求、发挥人民力量、促进人民幸福这四方面着手,更好地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理路

    论人工智能视域下的劳动解放

    陈京奕刘灵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人工智能为促进劳动解放创造了生产力条件和时空基础,为实现劳动到"自由的生命表现"的复归提供了技术准备.然而,在私有制和资本逻辑的渗透下,人工智能催生出新的"异化"形式,使劳动解放遭遇一定的现实挑战.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经济制度、价值导向和教育等层面规制资本逻辑,将人工智能的应用融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人工智能促进劳动解放的应有路径.

    劳动解放人工智能异化路径探析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孙格张丽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封建话语危机在西方资产阶级话语引导乏力的背景下,陈独秀凭借自身话语建设热忱和优势,通过演讲、创办报刊、翻译著作等方式,着力阐释"唯物史观""阶级争斗""武装斗争"等话语,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启迪了中国革命力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进而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创立做出突出贡献.

    陈独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体系

    淮南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历史考察

    李庆堂张丽荣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华中区域的重要战略支点,淮南抗日根据地在农村调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征粮、剥削、农村高利贷和民主政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43年下半年淮南区党委派出调查组分赴四乡开展系统调查,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根据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问题导向的特点,为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国共产党淮南抗日根据地调查研究群众路线乡村社会

    关于设立隔代探望权的合理性分析

    孟子群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并未设立隔代探望权,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此仍然十分关注.基于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历史与文化特点,隔代探望权的设立都具有合理性.本文从背景及现状切入,结合其他国家的立法情况分析我国设立隔代探望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给出立法建议.

    探望权隔代探望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对策

    张浩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非遗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本文从现代社会生活、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科技发展等角度入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非遗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化产业优势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