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出版
现代出版

双月刊

2095-0330

xiandaichuban@163.com

010-65783680

100024

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1号

现代出版/Journal Modern Publishing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史学"视角下中国出版史研究创新

    范军秦雅婕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史学"是历史学科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研究、教学与出版的新型学术组织模式,其创新性、跨学科、合作性的特征符合当下出版史深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数字史学"现阶段的实践可从材料、技术及方法论上为出版史研究提供新的发展路径:开拓数字时代的出版史料整理方式,依据纸本史料的编排逻辑开发检索型和专题型出版史料数据库;同时,结合历史地理信息学和群体传记学的相关理论,运用GIS、关联数据、可视化等技术工具开展空间研究和社会网络研究,挖掘潜藏于出版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和社会关系,发现长时段、综合性的现象及规律,在出版人物、出版群体及出版环境等研究方向上有所创新.在新技术和新理论的推动下,学界有望在"数字史学"领域建构"数字出版史学",为出版史的学术实践创设更具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数字研究空间,开拓中国出版史研究的新境界.

    数字史学出版史史料数据库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北约认知战的技术构架及其哲学反思

    张亮宗益祥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约发明的"认知战"是个新概念,但其基本理念绝非新事物.从古代中国到当代西方都有认知战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技术发展.北约认知战的技术构架可以概括为一种强调学科交叉、共同作用的总体性战争手段的"房屋模型".认知战颠覆了人是自由意志的理性主体哲学信条,印证了唯物史观对于人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我们必须重视认知但又要避免落入过分强调认知的认知战陷阱,通过不断强化认知攻防能力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认知战北约"房屋模型"哲学反思国家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与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赵静张涛甫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化不仅是描述人类社会转型变迁的概念,同时还具有意识形态面向.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建构了不同的现代化解释性图式,并且与知识生产深度互构.结合场域理论从意识形态视角理解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问题.作为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我国新闻传播学知识场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构我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强化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主体性,同时其也要有能力与其他知识体系进行对话.

    现代化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场域意识形态

    数字时代的出版逻辑

    李频杨序暄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出版逻辑是出版技术规约的出版运行规则,集中表现为内容编辑、内容物化、内容分发及其社会关联、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内在规约性与重现规律性.数字时代的出版逻辑由编辑逻辑、市场逻辑、知识共享逻辑3个部分组成.编辑逻辑是出版逻辑的基础,它以鉴审求真等专业化的理念、方法确保知识产品的真理性和传播有效性;市场逻辑是出版逻辑的效率准则,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知识产品回报依然是数字时代出版业的不竭追求;知识共享逻辑是数字时代社会媒介化、媒介社会化对出版活动的必然要求.数字传播的技术逻辑既要求强化编辑逻辑,又把注意力作为知识生产资源强力渗透于知识生产与传播中,改写并丰富了出版专业化的内涵.

    媒介化媒介逻辑出版逻辑编辑逻辑知识共享逻辑

    从"诗稿册"到"极乐"世界——于书籍边界探索出版性的可能

    张文彦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危机、社会变革和技术发展促使学界为出版寻求强有力的理论模型和概念定义,但出版活动总会被制度、实务和出版物的形式套上重重框架,这让模型或概念显得陈旧脆弱.出版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角度.要验证这种"常量"是否存在,就要从书籍史中书籍的差别中寻找,从阅读史中读物的命运中寻找,从媒介间性串起的传播巨链中寻找.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稿册、传世古书《三礼图》、革命运动中的传单和海报、泰勒·艾莉森·斯威夫特(Taylor Alison Swift)的大电影、文字量巨大的电子游戏《极乐迪斯科》等案例让我们看到,出版性在"媒介之海"上架构起书籍的"思之浮廊",但这种文明的象征正在数字化巨浪侵袭下面临危机."思之浮廊"只是出版性外化的一种形式,在广阔的媒介之海中,出版性正在出版与其他媒介技艺的竞争游戏中延展.我们唯有逾越出版的边界,才能真正理解出版性.

    出版出版性书籍史阅读思之浮廊

    民国时期出版从业者的收入、地位与择业:以大型出版企业职工为中心的考察

    张志强任同王莉
    5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收入是推动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民国时期,供职于大型出版企业的从业者普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地位.编辑类从业者的收入处于出版行业上游,出版行业技术工人的收入普遍高于其他低级职员,整体体现出社会对脑力劳动、技术劳动价值的认同.从业者收入普遍高于、部分远超城市职工平均收入.对比民国时期其他行业的收入分配,出版行业从业者的财富较为分散,而其职业地位相对集中于社会中上层,这使得从业者更容易实现社会阶层的上升流动.出版从业者的收入、人数和生活水平偏向于"纺锤形"分布,他们大致可以体面生活或糊口.民国出版业利用收入调节求职者的分布与流向,强化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笼络劳动力市场中的通用型人才,形成了空前的职业吸引力和影响力.

    出版从业者职业收入社会地位职业选择职业心态

    学术图书"走出去"策略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

    侯宏虹赵家仪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当代中国优秀学术图书"走出去"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从政策工具视角入手,运用内容分析法,建立政策工具、学术图书"走出去"活动参与者二维分析框架,对我国学术图书"走出去"的政策现状与格局进行考察,梳理我国学术图书"走出去"政策的演变历程.研究发现,学术图书"走出去"政策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上分布欠缺,各类型政策工具内部细分工具分布失衡,主体参与度存在差异.应注重内容策略优化,拓展渠道实现精准营销,融合新兴技术,持续完善"走出去"的效果评价体系.

    学术出版"走出去"政策工具内容分析

    编辑主体实践及价值与"两个效益"关系探究

    刘扬吕花
    8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效益"是编辑出版学中的重大命题.一方面,"两个效益"由编辑主体劳动创造并赋予其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它又深刻影响着出版实践.学业界在关于"两个效益"如何与中国编辑主体实践结合的思考中,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总体而言,"两个效益"作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评价标准,由编辑劳动参与创造,受编辑主体约束,也驱动着编辑实践良性发展.编辑主体必须严守政治底线,以服务人民为根本,遵循编辑活动规律,强化主体意识,彰显主体价值.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编辑实践编辑主体

    沉浸视域下儿童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研究

    邓逸钰王垚
    85-9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普及的智能时代,新的数字生存方式和思维模式全面改写了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阅读活动,传统儿童绘本已无法满足他们对沉浸式阅读的需求.数字绘本这一新形态重塑了儿童绘本的叙事模式、阅读方式、阅读空间等,为读者带来了沉浸式、多模态、三维立体的阅读体验.以儿童数字绘本为研究对象开展儿童数字绘本的交互设计特征分析,从多方面阐释如何提升儿童数字绘本沉浸体验,为面向未来的儿童数字阅读提供参考.

    儿童数字绘本交互设计沉浸体验

    《现代出版》征稿启事

    《现代出版》编辑部
    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