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闻传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

月刊

1672-0261

0451-84696061

150010

哈尔滨市地段街1号

新闻传播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闻业务刊物。旨在通过刊登论文、剖析实例、交流经验、沟通信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繁荣新闻学术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谈突发事件主流媒体的融媒报道——以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抗震救灾报道为例

    石杨
    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要迅速建立高效的报道运转机制,搭建信息畅通的融媒体指挥作战体系,依托新媒体手段,持续报道全面、客观、真实的新闻信息.本文通过回顾、剖析面对突发事件报道时,以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所属的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面对同题报道的操作手法和传播特点,简析融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融媒报道策略.

    突发事件融媒体扁平化作战中央厨房

    网络微短剧共情叙事研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张蒙蒙
    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这个碎片化时代,网络微短剧在视听内容中迅速崛起,在叙事方面也有了新的转向.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以其精良的制作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核,讲述了文物归家的故事,用历史事实唤起当代人的集体记忆,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共情反应.以小见大的家国主题表达打破了网络微短剧的"低俗化"标签,拟人化的叙事视角以及文化符号的运用为未来网络微短剧的创作提供新的叙事范式,对于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当归共情叙事情感认同

    从记者站转型看多级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汕头记者站运作实践为例

    黄妙杰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媒体间的跨层级联动多处于浅层状态,且市级媒体的功能和地位不够凸显.广东广播电视台通过推动地方记者站建设和转型,构建"记者站+省台地方融媒体中心+市县媒体"联动生态圈,有效促进了省市县三级媒体常态化深度联动,其经验启示在于:省级媒体应主动担当推动多级媒体融合发展的动力核心,地方记者站应成为链接多级媒体互动的实体枢纽,地方媒体应通过媒体联动推进自有平台从"建强"向"用好"迈进.

    媒体融合媒体联动记者站转型

    微博场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叙事特质及其外向价值探究

    张海艳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已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典型叙事场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叙事,其主体呈现了多元化与专业媒体优势性并重的特征,其叙事表现策略突出了视觉化、情感化新因子.在这些叙事特质的作用之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微博叙事愈发显现出重社会沟通的外向价值.

    微博场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叙事特质外向价值

    传播视域下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以潮州文化强市为例

    蔡梦虹丁远哲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名片,它不仅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体现,更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从传播视域研究城市文化建设与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底蕴深厚.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时给予潮州古城"弥足珍贵,实属难得"的高度评价,以及"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等殷殷叮嘱.分析潮州文化保护、建设、传播的成功经验,以及新时期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路径选择,有助于推动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实现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传播视域文化强市文化建设与传播城市叙事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戏剧化手法分析

    王轩宋佳伟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化手法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新闻的可视性和吸引力,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本文主要分析了戏剧化手法的具体应用,其中,情节化叙述将新闻事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悬念设置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冲突和矛盾增强了事件的紧张感与重要性;人物塑造使新闻人物更为立体生动;场景描写则通过营造氛围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戏剧化手法应用

    合则强,孤则弱: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治理研究

    陈述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发公共事件本身的发展是引起舆情变化的首要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舆情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力量会反过来推动事件的进展.本文基于舆情生命演化周期,通过对利益相关者更细粒度的划分,分析他们在舆情不同阶段的参与和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利益相关者生命周期协同治理

    大模型背景下对虚假新闻的感知和判断路径分析

    彭张轶非刘英杰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模型智能生成内容的背景下,虚假新闻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给受众感知和判断其真假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以往传播学领域少有从受众角度对虚假新闻的判断机制的研究.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是感知和判断背后的重要因素,构建了受众面对大模型背景下的虚假新闻感知和判断的路径.

    虚假新闻媒介素养大模型信息采纳信息判断

    基于建设性新闻框架视角下的企业营销传播研究

    王明阳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为新冠疫情的暴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也加速了德国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提出的"风险社会"的到来.企业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宣传效果减弱,社交媒体成为企业营销宣传的主战场.但是在这一新的传播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新媒体和应对由此带来的各种争议性议题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设性新闻框架的引入,对于解决企业在营销传播中的这两大现实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希冀通过对新媒体及其带来的争议性议题的研究,并通过引入新闻学中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能为中国企业的品牌传播和宣传实践提供现实参考与借鉴.

    企业营销建设性新闻新闻框架新媒体企业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传播研究——以《去有风的地方》为例

    刘缪荣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影视剧产业的发展,非遗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文化资源,影视剧中的非遗元素的渗透促进了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一经播出就令人瞩目.该剧聚焦当下热点,同时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叙事主线中,它的热播使得木雕、扎染、刺绣等非遗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去有风的地方》这一电视剧提供了非遗影视化传播的一个有力范本,本文选取《去有风的地方》这一电视剧为分析个案,从内容叙事、人物塑造与场景元素三个维度,提出了非遗影视化传播的建构路径,总结得出破圈传播、行动转换与乡村振兴的价值优势,以期为丰富多样的非遗影视传播创新提供参考.

    非遗影视化去有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