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构建“戏剧与影视学”的话语逻辑与知识体系——“大戏剧观”视域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漫议

    施旭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成为影视艺术的根基,既有其历史的逻辑,也有其美学的必然.戏剧学与影视学不仅有着历史上的逻辑传承,更有着美学上的深刻关联.故而,一种涵盖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态的“大戏剧”观念不仅构成了“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的实证基础,而且也正是在戏剧学与影视学交融汇通的进程中,逐渐建构起“戏剧与影视学”自身的话语逻辑和知识体系.

    大戏剧观戏剧与影视学实证基础话语逻辑知识体系

    当代剧场艺术评论的困境与转向

    杨小雪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戏剧消解之前,戏剧批评的位置一直相当舒适.然而在当代剧场艺术中,评论者再也不能靠绝对理性完成批评——新的剧场艺术背离了经典戏剧范式的思辨结构,往往将评论者置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与经典戏剧相比,对当代剧场艺术的评论体现出一些转向:评论者无法根据已经形成的范式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评论不再具有权威性和教育意义,评论有远离作品的自由.

    剧场艺术评论后戏剧剧场

    丰赡与匮乏——2019年中国话剧观察

    徐健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中国话剧在内容选取、题材样式、艺术风格上呈现多元化,一方面力求主题性创作的新突破,努力建构和塑造新时代的叙事逻辑与人物谱系;一方面不断尝试经典“新表达”、传统“新超越”的多种可能,主旨立意、舞台语汇、艺术表达在多义、歧义甚至争议的状态中前行;一方面身处鱼龙混杂的演出市场,面对体制内外的名利、资本等诱惑,在过剩的赞誉与过度的消耗中,创作者、实践者们的艺术定力、理想激情等经受着一次次的现实考验.“变”依旧是这个新老并存、代际更迭的戏剧时代留给我们最主要的印象.但是无论如何,21世纪以来20年的实践经验启示着当下,中国话剧离不开沉淀与笃定;留下什么样的作品、推出什么样的人,始终是话剧发展绕不开的核心课题.

    中国话剧原创话剧经典改编中外合作戏剧节

    瓦赫坦戈夫论幻想现实主义戏剧

    叶·巴·瓦赫坦戈夫童宁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剧场中不应该有自然主义,也不应该有现实主义,应该有的是幻想现实主义.找到正确的剧场性的方法将给剧作者真正的舞台生命.方法 可以学习,形式应当创造,应当想象.

    体验自然主义舞台剧场性形式想象幻想现实主义

    《瓦赫坦戈夫的创作道路》选译

    鲍·查哈瓦赵赪博
    4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瓦赫坦戈夫实现了恢复剧场性的任务,他是把莫斯科艺术剧院已经确定的、毫不动摇的舞台艺术法则——演员活的、真实情感法则——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

    艺术积极性剧场性表现主义

    里马斯·图米纳斯与“新幻想现实主义”

    杨申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里马斯·图米纳斯的戏剧是在探讨关于人的本身以及信仰的追求,在展现现实的同时保留美好的希望.他通过简约的舞台美术设计,采用即兴而有机的排练方式,给予演员最大的自由度,将体验与表现二者相结合,呈现出亦真亦幻的舞台视听效果.他的舞台表达注重内敛和留白,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与感受,而最终共同完成演出的全部.这一风格可以称为“新幻想现实主义”.笔者通过对他的学习和工作进行研究与总结,认为他的戏剧思想、创作要求与美学追求,也可以为中国的戏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信仰留白自由简洁

    俄罗斯戏剧学派的另类诠释者——尤里·布图索夫导演

    王仁果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剧场创作实践发展,主要任务是要研究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戏剧导演.戏剧导演的创作实践工作是戏剧演出的缩影.当今的俄罗斯剧场艺术丰富多彩,绝不拘泥于固有,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基础上,无论是在戏剧学院的教学领域还是在剧场的演出呈现中,早已融合了多种戏剧方法(流派).为了更好了解多元的俄罗斯戏剧学派,了解当今行走在俄罗斯剧场艺术前列的优秀导演,本文重点介绍俄罗斯戏剧学派的另类诠释者——尤里·布图索夫导演.以期通过布图索夫能多方面地认识俄罗斯戏剧学派,理解“综合性戏剧”,进而对当代剧场艺术产生更进一步的感悟与思考.

    尤里·布图索夫俄罗斯当代剧场剧场性导演创造戏剧演出

    梅耶荷德在全苏导演会议上的演讲

    梅耶荷德费尔德曼陈世雄
    8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包括两部分,一是1939年6月15日梅耶荷德在全苏导演会议上的发言;二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史家费尔德曼在发布这篇珍贵史料时,所写前言中的一小部分.发言全文的正式公开,提供了一份权威的历史文献,证明了梅耶荷德确实是“出生就带着革命者——创新者的灵魂”,一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一位对祖国、对艺术事业无限忠诚的天才导演,确实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在梅耶荷德殉难80周年之际,谨将这篇演讲稿件奉献给中国读者.

    梅耶荷德自我批评形式主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晚清宫廷戏曲的审美转向及其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启示

    柯尊斌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民间伶人大量进宫演出,皮黄戏逐渐在宫廷取得主体地位.同时,宫廷大量演出民间剧目或吸收民间小说、戏曲的素材,宫廷戏曲在演员构成、剧目声腔和演剧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以民间文化为主导的状态.清宫戏曲的审美演变给当代戏曲发展留下诸多启示,在娱乐形式多样化的今天,根据受众审美需求对剧目内容、表演形式进行有效调整,并积极利用新的媒介扩大传播,是戏曲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京剧晚清宫廷戏曲

    在互动中提高的表演艺术——比较视野下的民国时期话剧与电影表演

    计敏
    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上半叶,话剧与电影作为中国的两种新兴艺术在创作实践中始终相互借鉴与渗透,表演也是一个突出的方面.话剧表演与电影表演由于各自的艺术本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话剧舞台以表演为中心的观念影响了电影的“长镜头”表现形式,而优秀话剧演员的加入,又极大地提高了电影表演的技巧.另一方面,经过镜头前的磨砺,话剧演员学会了更加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逐渐实现了舞台上从“演戏”到“演人”的飞跃.大量剧影双栖的演员以一种借鉴互补的姿态,提升了中国舞台与银幕的艺术表现力.

    话剧与电影本色派演技派体验派表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