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治担当、布莱希特、“逆向歧视”:2019年美国舞台创作评述

    许诗焱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的美国舞台创作异彩纷呈,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不忘政治担当;一贯相对保守的百老汇,开始接纳布莱希特式的舞台表现手法:各大戏剧奖项继续多元化,甚至似乎出现了“逆向歧视”.本文希望通过对于2019年美国舞台创作的评述,呈现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作品,同时也期望能对中国戏剧的发展提供参考.

    美国戏剧舞台创作布莱希特戏剧奖项

    根深叶茂,融会贯通——俄罗斯戏剧演出2019年度评述

    王仁果谭钧元
    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度的俄罗斯戏剧演出,继续在肥沃的“俄罗斯戏剧学派”土壤中传承与发扬,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戏剧创作态势与更为标志性的戏剧演出事件.本文对于2019年度俄罗斯戏剧演出的评述视角立足于“新”,又回顾于“旧”,以更广阔的视角于“新旧结合”间加以论述,试图展现一幅更为多彩的俄罗斯戏剧演出画面.以期我们追踪与评述俄罗斯的戏剧演出实践创造,更加全面与客观.融合发展的俄罗斯戏剧艺术扎根在演变中前进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而“体系”的核心,就是对人和人性的研究与关注.立足于人,于人性中生根发芽.从“不变”出发,探寻“百变”之形式.2019年度的俄罗斯戏剧演出,变,亦不变.

    俄罗斯戏剧学派戏剧演出2019年度戏剧融合发展戏剧评论

    “后移民”语境下的杂糅——2019年德语剧场评述

    王霁青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移民”概念的流行标识了某种认识的转变.人们力图借用这个概念对移民话语中的身份政治展开对位式的阅读.在“后移民”的语境下,剧场有“去本质化”的任务.因此,本文将2019年的德语剧场评述作为盘点“杂糅”这一剧场策略的契机.在简短地概览杂糅的理论和实践之后,文章会结合演出分析,从“交叠的观察视角”“怪诞的身体”“文献剧中的复合现实”三个解剖面予以阐述.

    德语剧场后移民杂糅黑脸扮装文献剧

    当下与“根茎”化:2019年法国剧场艺术演出综述

    张岩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法国,针对当代剧场艺术的研究与实践是多元并存的.在2019年法国法兰西大区的“莫里哀之月”戏剧节、“我们不会去阿维尼翁”戏剧节和巴黎秋季艺术节中,剧场艺术创作呈现出彼此不同而又相互滋养、沟通的样态.德勒兹和加塔利在《千高原》一书中为描述后现代主义文化生态样貌而总结了“根茎”(1a rhizome)这一哲学概念.在2019年的法国剧场艺术演出中所呈现的多元化、沟通性的样态正符合这一“根茎”化的特征.而在“根茎”化的背后,是法国多种文化价值观的相互尊重与权利均等.

    法国当代剧场艺术根茎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多元化戏剧节

    2019英国戏剧观察:从《卫报》2019《21世纪五十部最佳戏剧作品》榜单说起

    梦珂
    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英国2019年《卫报》所评选的《21世纪五十部最佳戏剧作品》榜单为出发点,辅以作者2019年在英国伦敦的观剧体验,试图从英国的戏剧评论界和戏剧业界两个维度为英国戏剧之“文学性”定位.笔者认为,从一方面来说,《榜单》所反映的英国戏剧对依托于语言的“文学性”的追求,即是英语曾经作为绝对强势语言的结果,也是英语戏剧想要保持英语强势地位的动因.在世界戏剧的范围下,“文学性”与英语的强势地位是彼此互证的,因此,需要谨慎追求基于英语戏剧的戏剧文学性.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英国本土的戏剧语境下,“文学性”与“剧场性”“表演性”并非割裂状态,而是一种有机多元的融合.

    2019英国戏剧戏剧榜单文学性剧场性戏剧观察

    2019年度日本戏剧回顾

    七字英辅高韵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东京奥运会的原因,日本政府希望以此为契机打造一场文化盛典,因而进一步增加了在艺术文化领域的预算.国公立剧场在政府扶持下产出了许多优秀剧目,民营剧团则在拨款缩减、观众流失的危机中积极寻求出路与转向.回顾2019年的日本剧场,“福岛三部曲”《“Q”:歌舞伎之夜》等原创剧备受瞩目,翻译、改编剧成果颇丰,国际合作戏剧、国际戏剧节的数量也有大幅增长.本文围绕日本2019年的优秀演出展开评述,从多方面介绍、呈现当代日本戏剧演出的情况.

    日本戏剧演出民营剧团国公立剧场翻译剧国际戏剧节

    李莉剧作论

    傅谨
    8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莉创作并上演的戏曲作品有50多部,她是当代戏曲剧作家成就最高和产量最丰且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编剧之一.李莉的戏曲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为所在剧团创作“吃饭戏”;第二阶段开始大尺度地深入思考文化的困境;第三阶段因进一步涉入人性深处,达到新的高度.她擅长构筑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借此逼出非常情境中的独特人格.她的作品经常将主人公置于难以承受的残酷冲突之中,通过引入独特的极限美学和人伦惨剧表现道德绝境,令其做出超越寻常的抉择,叙事别具一格.但缺少留白,是她作品最明显的缺陷.

    当代戏曲李莉吃饭戏极限美学

    《暗恋桃花源》与《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比较研究

    彭涛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是当代华语剧坛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该剧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与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在整体戏剧结构上有着相似性,两部作品“戏中戏”的内层故事的题材、内容,都是对现代婚姻、家庭问题进行探讨,存在着重要的互文关系.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我们认为,赖声川的戏剧深受当代西方剧场美学、哲学观念的影响,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他的艺术创作,推动了华语戏剧与西方剧场的交融、对话.同时,赖声川的戏剧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内容上,或是在美学形式上,都极具东方特征,在世界戏剧的整体格局中,确立了其独特的文化身份.

    《暗恋桃花源》《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戏中戏戏仿拼贴

    《鸡舍中的唐人》中美国华裔男性形象重构方式探析

    郭英剑王羽青
    10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华裔剧作家赵健秀的《鸡笼中的唐人》是一部重构华裔男性形象的剧作.它讲述华裔制片人谭伦寻找据信是前轻重量级黑人拳王阿华田·杰克·丹瑟的父亲查理·爆米花的经过,展现了华裔族群真实的生活场景.戏剧通过呈现谭伦与爆米花的交锋,塑造了敢怒敢为的华裔男性形象;同时,戏剧通过展示谭伦与其他人物的交流过程,塑造出正直、友善、负责的华裔男性形象,从而颠覆了主流社会对华裔男性的歪曲看法,重塑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赵健秀《鸡笼中的唐人》华裔男性形象戏剧

    达里奥·福喜剧的艺术之魅

    刘明厚
    11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大利喜剧家达里奥·福摘得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表明以舞台动作和表演书写见长的剧本,消解高高在上的戏剧文学得到了肯定.达里奥·福的喜剧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游戏和拼贴、荒诞与变形、错位与身份互换、模糊语言与面具人偶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构成了他喜剧的艺术特点.在戏谑、讽刺权贵中重建被压迫者的尊严,令人愉悦与又令人思辨.

    达里奥·福喜剧艺术特点意大利政治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