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胡智锋徐梁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议题的提出,是我们为适应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顺应日益增长的时代需求,针对人文社科领域未来发展图景所做出的重要举措.新文科建设的设想论证、设计规划与设定实施对于“戏剧与影视学”来说,既是身处新时代的学科新机遇,也是面向新未来的学科新挑战.面对新全球化局势和融合发展趋势,以及国家需求形势的新文科建设大环境、大背景,“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当理清关键问题,聚焦核心目标,研判未来方向,从双主体建构、体系化建设以及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路径着眼入手,努力将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引向新篇.

    新文科“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理念与路径

    新文科建设语境中“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的得失与改进

    周星康宁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与影视学”是艺术学门类之中包含最多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近年来,“戏剧与影视学”各领域加强联系,相互借鉴促进取得了学科整体较好密合度也彼此促进发展.但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依然需要总结不足,争取有更好的时代适应性与发展动力.在新文科的语境下,应以尊重学科为前提,强化审美功能,借鉴与拓展新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才能将“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得更好.

    新文科“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建设得失与改进

    关于“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建设之破题与破局

    郝戎孙大庆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建设需要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强调新技术的学科融入,强化学科间的跨越融通,实现价值共享,其目的是培育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及系统理论,并努力建成“中国学派”.而要想切实真正地破解其题旨内涵,还应将其放到学科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逻辑及人才培育成长与时代创新规律的背景下考察,并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要求具体分析和对位性建设,方能真正地“破题”与“破局”,将“新文科”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落到实处.

    新文科内涵学科与文明历史发展逻辑人才成长规律戏剧与影视学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的新变化

    冉常建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将在三个方面出现新的变化,即戏曲学科建设理念的新变化、戏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戏曲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新变化.新文科背景下戏曲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创建新时代的戏曲学科体系、创造新时代的戏曲高峰作品和培育新时代的大师级戏曲领军人才.

    新文科戏曲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文科背景下的电影学科建设创新思考

    孙立军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部重点开展落实“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关于新文科建设的发展背景下,根据“以本为本”“双一流专业”计划的总体要求,本文以电影学学科为着眼点,进行当前我国电影学发展的总体概括,梳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电影学)的发展特性,并提出在此背景下,关于电影学发展和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创新思考.

    新文科电影学本科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三种课程的圈层建设

    张燕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确定了新时代发展新坐标,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更新理念、新型打造、有效落实,专业基础课程转向宽口径、博素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文化圈”,专业核心课程转向兼备理论与实践、厚基础、锻造扎实专业能力的“红海圈”,专业方向课程转向创意前沿、拔尖卓越、富有未来行业全方位竞争力的“蓝海圈”,建构形成新时代新高度的圈层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戏剧与影视学”课程体系

    中国演剧体系的探索及其终结

    廖奔刘彦君
    4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演剧体系”是在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命题,是东西方戏剧观对峙与撞击的结果.它的探索产生于话剧民族化的最初理性觉醒,迷茫于写实与写意戏剧观的长期纠缠,显现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学派的成形,困惑于中国戏曲体系的羼入,模糊于新时期的东西方戏剧观念融汇,终结于新世纪的戏剧舞台实践,画出了一条曲折回环时显终隐的历史轨迹.

    话剧民族化演剧学派演剧体系东西方戏剧观

    从梅兰芳对杨小楼的评价看戏曲表演美学体系问题

    邹元江
    6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艺术的表演美学体系并不是某一个行当的个别演员的表演特性所能够涵盖的,它是由不同行当极其复杂化的程式表现的差异却具有“家族相似”性所生成的一种结构性、历时性的“谱系”.从梅兰芳对先后师从、合作的他最敬重的京昆表演艺术家的评价,可以看清梅兰芳心目中各主要行当的审美精神内核.不同行当的表演特性和共同的缘发根底性构成了我们认识中国京剧表演体系的审美维度.

    梅兰芳杨小楼戏曲表演美学体系

    21世纪的表演艺术:数字技术、机器、赛博格与人工智能

    孙晓星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想维持人类演员在舞台的核心地位,就要把技术永远当作外置的补充品,建立人与非人之间严格的界限次序,这是人文主义的经典戏剧观和世界观.而数字技术的威胁在于仿真动摇了现实原本的唯一性以及真实性,也渗透进现实镜像的剧场,机器人、合成人(赛博格)等被形容为“入侵”式地替代人类演员,并对现场性构成挑战.尤其以批判性的后人文主义视角对传统的革新,技术不再是工具,舞台也不再是人的舞台,这成为21世纪表演艺术最有争议性的发展趋势之一.

    表演艺术数字技术机器赛博格人工智能

    塞缪尔·贝克特与爱尔兰戏剧:何成洲对话布赖恩·辛格尔顿

    布赖恩·辛格尔顿何成洲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克特(1906-1989)出生于都柏林,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并曾短暂留校从事教学,1938年定居法国,经常被看作是法国作家.长期以来,贝克特与爱尔兰戏剧和文化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比较匮乏.布赖恩·辛格尔顿(BrianSingleton)是来自三一学院的戏剧教授,利用他在南京大学讲学期间与他做一个访谈,从爱尔兰的流浪汉形象、民族主义运动、爱尔兰口音的英语等不同角度探讨贝克特戏剧中的爱尔兰性,同时也涉及贝克特在当代爱尔兰的一些戏剧演出情况,等等.

    贝克特布赖恩·辛格尔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