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戏剧专才与通才的培养之道——“欧阳予倩现象”的启示

    孙惠柱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阳予倩未上过专业戏剧院校,却是罕见的戏剧电影通才,他的不少同仁也是自学成为领军的通才;但他们办的专业院校多是培养专才,分科严格,最严的壁垒在话剧与戏曲之间.欧阳予倩曾计划过通才教育,特别是把戏曲训练方法融入话剧课程,可惜未能实现.近年的“二度西潮”是大学西方导表演,但无视西方的语境与问题,忽视我国戏曲的精华,也没教出通才.建议重温欧阳予倩的理念,设法培养一些通才艺术家、教育家,来继续欧阳先生未竟的事业.

    专才通才专业教育话剧与戏曲分开与通融

    “双一流”建设格局下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的坚守与建设

    胡薇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认为在戏剧教育迅猛发展现状下,传统优势专业的坚守及其有序的发展和建设尤显必要,专业戏剧教育中写作课程教学体系在对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坚守中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需要持续在教师团队的打造、辅助课程的调整以及教学固定化的超越等方面发力,以维持专业教学体系的稳定并推动其深度研究,同时指出合理整合教育资源、谨慎制定有效的学科体系建设和成果评价标准的迫切.

    专业戏剧教育写作课程教学体系坚守自身特色有序建设和发展评价标准

    科尔泰斯戏剧美学思想初探

    宫宝荣
    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泰斯作为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独特的戏剧风格早已引起各国戏剧界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结合科氏的主要剧作及其在《我生活的一部分》中阐述的戏剧观点,分析科氏戏剧呈现出的主要审美特征,指出“无用论”的戏剧观乃是其艺术特征形成的基础.这些艺术特征主要包括:“去政治化”的主题、“英雄化”的人物、字斟句酌的语言以及完美的剧本……正是这些风格特征使其获得了世界各国观众的欣赏.

    科尔泰斯戏剧观审美特征

    科尔泰斯戏剧语言的时空构建——文本解读《森林正前夜》《西岸》《孤寂在棉田》

    宁春艳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泰斯被西方公认为当代戏剧语言大师,本文通对过科氏在不同阶段创作的三个体裁和题材各异的剧本《森林正前夜》《西岸》《孤寂在棉田》的文本分析,解读这位法国当代剧作家既质朴口语又凝练诗意的戏剧语言特色,揭示他一戏一格的文本形式与主题内容的贴切融合.无论是通篇没有一个句号的独角戏,还是8个人物多重视点的悬疑故事,或是无剧情的双人对谈,每个剧作的文本语言自身就是其戏剧时空的构建元素和制造材料.他将行动融进语言,精心构建的戏剧时空极为灵动,也不乏电影色彩.

    当代法国戏剧科尔泰斯《森林正前夜》《西岸》《孤寂在棉田》

    科尔泰斯《罗贝托·祖科》中的悲剧性

    蔡燕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科尔泰斯的最后一部作品,《罗贝托·祖科》这部作品一直颇受争议,但又被公认为科尔泰斯最杰出的戏剧作品之一.科尔泰斯在《罗贝托·祖科》的创作中融入了古希腊悲剧的核心概念和创作手法,同时他又受到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使得《罗贝托·祖科》突破了古典主义的束缚,在时间性、情节结构等方面发生了转变.并且他在作品中融入自己新的悲剧创作手法,使之表现出后现代戏剧的特征.《罗贝托·祖科》的悲剧性,一方面是对古典主义的接受和吸纳;另一方面又有着后现代的视域和探索.通过对于一个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寓言的建构,科尔泰斯超越了其以往的戏剧创作方法,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贝尔纳-玛丽·科尔泰斯《罗贝托·祖科》悲剧性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后现代戏剧

    科尔泰斯的审世情怀

    玛丽-克洛德·于贝尔吴亚菲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尔泰斯不断地讲述疯狂产生的灾难,将谋杀置于作品的中心,捕捉死亡本能的各个方面,呈现乱伦、强奸、放火等各种形式的侵犯,以强调其摧毁力.其天才之处就在于恢复了在上世纪50年代新戏剧之后就被认为消失了的伟大悲剧.科尔泰斯带着审世情怀看其周围的世界,一个欲望的法则取代了康德绝对命令①的混乱世界,每个人只想着支配别人,伤害至死;正是通过这样的审视科尔泰斯重新给与戏剧生气.

    科尔泰斯法国20世纪戏剧疯狂死亡本能悲剧性

    科尔泰斯戏剧在中国

    吴亚菲
    6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登上舞台之前,科尔泰斯戏剧首先是从学术界进入中国视野的.探讨的常见主题有后现代、暴力、语言的诗意、人的欲望等.随后,视角从文本的文学性过渡到了舞台演出的艺术性.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在一些艺术节、主题展演等契机下,科尔泰斯戏剧得以与观众见面.这些创作以一种跨文化的方式展现科尔泰斯戏剧,在不同创作环境下显示出呈现策略的差异化.此外,除了对戏剧本身在美学实验性与剧场表现手段方面的探索,还出现了一些“本土化”“搬移”等倾向.

    科尔泰斯文本研究舞台创作跨文化剧场呈现策略

    五四戏剧论争硝烟散后:梅兰芳与“新青年”

    张婷婷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胡适、钱玄同等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向中国本土“旧剧”发起猛烈攻击,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对其诋毁谩骂.然而在论战平息后不久,“新青年派”对旧剧的看法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仅纷纷写文章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曾经在五四戏剧论争中发表的言论失之偏颇,而且还与“旧剧派”携手,为梅兰芳改良旧剧共谋策划.“新青年派”态度转变的原因,无不与梅兰芳访日的成功、美国学者的来华访问、梅兰芳访美演出消息日益明朗等事件息息相关.

    五四“新青年派”梅兰芳旧剧访美

    “戏影双栖”的先锋探索:“戏剧性”反刍与“电影味”衍思——论20年代谷剑尘由“戏”及“影”的剧作实践与理论阐述

    马健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性焦虑导致了中国戏剧、电影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衍生新的时代样貌.因民族戏剧、电影二者艺术探索之杂糅交融、双向共生的历史形态,由“戏”及“影”的先锋性实践则代表了此“过渡期”之情状.在此,于众多戏、影双栖的现代作家之中,谷剑尘围绕“戏剧性”与“电影味”②勾连、衍思民族电影发展的现实路径,以其剧作、论述则可管窥20年代“爱美剧”实践与民族电影创作之间互动、交汇的艺术风尚与文化症候.

    谷剑尘由“戏”及“影”戏剧性电影味

    《昆曲集净》的编纂与昆曲曲谱的演进和创新——兼论昆净“七红八黑”说

    谷曙光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曲集净》在昆曲历史文献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通过爬梳文献史料,对于《昆曲集净》的编辑印制经过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断,揭示了沈传锟、陆炳卿才是《昆曲集净》的真正编撰者,而褚民谊则是策划者和出资人.将《昆曲集净》放到历来的古典曲谱中加以观照,其书首创以行当归纳汇集曲谱,开创了一个新的体例,是昆曲净行集大成式的梨园演出谱,亦是古典曲谱中的特色之作、典范之作.其书以“七红八黑三僧四白”为编辑鹄的,论文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述,进一步阐发了其特色和典范价值.

    褚民谊沈传锟昆曲净行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