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悲剧作为生存演绎方式及其认识转向

    李咏吟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悲剧不是文体形式,而是生存演绎方式,这是对悲剧本质的基本认识.悲剧作为生存演绎方式,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认知方式不同,悲剧观念形成了自身的认识转向.我们发现:命运悲剧、人格悲剧与境遇悲剧演绎人生的方式,可以共在,也可以因时代的需要获得其特殊性地位.只有把握悲剧演绎生存方式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悲剧艺术的价值.

    悲剧生存演绎命运人格境遇认识转向

    新观念的植入与困境:“悲剧”与中国戏剧现代化

    高子文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的“悲剧”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接受过程,体现出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过程.第一阶段,戏剧理论家与戏剧实践者在对“悲剧”的理解上体现出较大分歧;第二阶段,在“文学进化”观念的影响下,“悲剧”理论与实践的主线,强调积极昂扬的革新精神,表现出对“恐惧”这一重要悲剧审美特征的无意忽视或有意拒绝;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引入导致了一种更显积极的“新悲剧”观念的形成,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悲剧春柳社现代化新悲剧

    论契诃夫戏剧的去事件化与冲突的生成

    董晓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戏剧以淡化显在的事件冲突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形成了意在表现人与环境、人与时间之冲突的创作倾向.他的剧作中的戏剧冲突因此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戏剧人物潜在心理的细腻含蓄的刻画,表现出与惯常心态相背离的独特心理状态;通过对人物与环境、人物与时间的对抗,逐渐强化了对生活之荒诞性本质的认识,体现出与传统的戏剧冲突模式相背离的冲突表现形式.在凸显这种相背离性的过程中,契诃夫戏剧的内在冲突性得以显现.契诃夫对戏剧冲突的这种表现方式使剧作家能够获得审视事物的外位性眼光,即以旁观的视角,获得对事物的超越性审视.这种审视事物的外位性、超越性立场使契诃夫的戏剧具有未完成性和去悲剧化特质,对20世纪的现代戏剧影响深远.

    契诃夫去事件化戏剧冲突

    论契诃夫的戏剧处女作《没有父亲的人》

    彭涛
    3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的处女作《没有父亲的人》延续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传统,将作者个人的潜意识冲动转化为主人公与制度的冲突,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展示了主人公普拉托诺夫复杂的情欲冲突、良心冲突,初步确立了“复调戏剧”的美学追求.

    契诃夫《没有父亲的人》潜意识复调戏剧

    末世精神危机下的救赎——论契诃夫《林妖》对生态和人性的双重拯救

    顾春芳张越
    4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契诃夫的剧作《林妖》被认为是《万尼亚舅舅》的前身,这部作品完成于《伊凡诺夫》和《海鸥》之间,是契诃夫戏剧风格转型的一个重要文本,但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部戏的首演不算成功,加上契诃夫本人在书信中对这部剧感到灰心,因此《林妖》一直被视为是失败的戏剧实验.虽然《林妖》与《万尼亚舅舅》相比确实在情节和人物关系上显得更冗余,但这不能否认,《林妖》有其特殊的启蒙反思价值.《林妖》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描绘了一幅世纪末的庸俗世人群像,同时也写出了人们在精神危机下的冲突、矛盾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和“幸福”真谛的探寻.

    契诃夫《林妖》悲剧性精神危机启蒙反思

    情绪的悲剧——关于安东·契诃夫的《三姐妹》

    英诺肯季·安年斯基童宁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三姐妹》揭示契诃夫戏剧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心灵的孤独,内心痛苦感和对宗教既向往又怀疑的态度,并将契诃夫的主人公投射到自己身上.在剖析“文学的”主人公们形象内涵时,指出,“无形幻想”是使得知识分子主人公们心灵衰退和丧失活力的思想动因.

    《三姐妹》文学幻想现实漠不关心责任

    契诃夫戏剧与易卜生戏剧比较研究

    邹卓凡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契诃夫多幕剧和易卜生中晚期戏剧为研究对象,从契诃夫对易卜生戏剧的“负面”评论谈起.由契诃夫对易卜生作品中“戏剧性”呈现方式的不同观点,引出二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差异.通过比较二者戏剧艺术呈现方式的异同,阐释两位剧作家作品的内外部结构、时空结构和叙事结构的运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他们的叙事结构模式及其相关变形的特征和内涵.

    契诃夫易卜生叙事结构现代戏剧

    与民同乐及骋才御下——康熙帝的戏曲理念及影响

    刘水云
    8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熙帝作为清代盛世的开创和奠基者,在武功和文治两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和理解.在康熙帝的治国理念中,传统戏曲被视为盛世清音的代表,其娱乐效果和政治功用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康熙帝对戏曲的驾驭主要表现在“与民同乐”和“骋才御下”两个方面.康熙帝的戏曲理念及行为,较大限度地发挥了戏曲的娱乐功能、教化作用和宣示功能,使戏曲成为康熙盛世的重要表征,进而奠定了清代戏曲二百余年繁盛的基础.

    康熙帝戏曲理念与民同乐骋才御下

    嘉庆朝南府、景山机构之沿革

    郝成文李飞杭
    9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嘉庆朝对南府、景山的机构调整是在嘉庆中前期,嘉庆十五年(1810)之后便维持原状直至道光元年(1821).具体为嘉庆朝初期,南府内外学延续了乾隆朝的规制,至迟在嘉庆五年(1800),景山的三学调整为二学.至嘉庆十三年(1808),南府的两个内学合并为内大学,并且裁撤了弦索学和宫戏学.其行为主导应是以皇帝本人的意愿为主,嘉庆十八年(1813)的天理教起义事件与南府、景山的机构变动没有关系.

    嘉庆朝南府景山

    民间立场、贵族气脉、海洋映像的嬗衍与合璧——梨园经典《陈三五娘》历史版本之钩沉

    蔡明宏
    11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三五娘》是演出率与流传率最高的梨园经典名剧,其版本体系的流变播衍,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极度关注.祖本明嘉靖本《荔镜记》、清顺治本《荔枝记》、清光绪本《荔枝记》、蔡尤本口述本《陈三》、华东会演本《陈三五娘》这五个版本纪录了《陈三五娘》历经五百余年留存至今的清晰脉络,这种完整而成体系的戏曲版本纪录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对其版本沉浮变衍进行钩沉勘谬,可窥视其地域文化生态的无尽意味及沉淀在历史风尘中灼灼风华的戏剧光影.正是这份民间立场、贵族血脉和海洋映像的嬗衍与合璧共同唤醒了这一“宋元南戏活化石”饱满而富于弹性的戏剧张力.

    梨园戏《陈三五娘》版本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