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廖向红

季刊

1003-0549

010-64056580

100710

北京东棉花胡同39号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Journal Dram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易卜生的"自审诗学"及其当代意义

    汪余礼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卜生自述"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其接近60年的创作生涯充分体现了"自审诗学"思想.从戏剧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主张戏剧诗人着重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运动,在"自审"中求取戏剧性、诗性与现代性的融合,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戏剧观,有助于创作戏剧精品.从艺术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兼有内向探索、纵深透视、超然审思三重维度,是一种把个人性与社会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高度结合起来的艺术观,可化为中用、丰富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从伦理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主张作家以"实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和高贵"为创作宗旨,以自我解剖、自我审判、自我忏悔为作品内在精神,有助于培根铸魂.从哲学上看,易卜生"自审诗学"与当代自否定哲学相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建构独立自审、自否自超的新型人格.总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非常契合我国当前文艺创作与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值得借鉴和化用.

    易卜生自审诗学自我批判培根铸魂

    焦菊隐的"心象"术语与斯氏体系关系的再辨析

    罗琦
    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焦菊隐的"心象"术语从"心象"学说中剥离出来,对历来关于"心象"与"内心视象""性格化"内在关系的重要观点进行梳理,辨析其中合理、疏漏或谬误之处.根据斯氏著作相关内容,澄清"心象"术语的内涵与外延,进一步厘清上述三个术语之间的关系;探究焦菊隐在不同阶段,对斯氏体系"内心视象""性格化"术语不同的理解,追溯其为何将这两个术语贯通并置,应用于"心象"方法中的原因与动机.

    心象意象角色的胚胎内心视象性格化

    传承曹禺老师的教育诗篇——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

    徐晓钟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是中国杰出的现当代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曹禺先生诞辰110周年.曹禺先生在中国戏剧事业上的贡献已为世人所共识,不仅如此,曹禺先生的才华和贡献,还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事业中.曹禺先生60年在戏剧教育岗位上的领导与言传身教,培养了我国几代戏剧、影视艺术的优秀人才,包括戏剧艺术的教学人才.他是一位贡献卓越的戏剧教育家,是一位书写"教育诗篇"的园丁!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他对自己的学生、对年轻戏剧工作者的教诲和爱护,都是我们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曹禺中国戏剧戏剧教育

    "重读"曹禺"重演"曹剧——时代的呼唤

    丁涛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禺的人生可用辉煌一词来称谓,尽管也有过坎坷波折.但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曹禺仍被公认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顶级的戏剧家.但是,曹禺却说"请——'把我的苦闷写出来'".曹禺的"苦闷",主要来源于"曹评界"不能聆听曹禺的倾诉,盖缘于双方不在一个对话平台上,一方只认同戏剧创作的政治革命与社会批判的功能,一方则只关注戏剧艺术自身的本性.因此,"重读"曹禺,"重演"曹剧,解开他身上种种谜团,是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曹禺的戏剧创作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不可复制的财产,我们应真正地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人类世代共享的文化构成.

    曹禺重读重演

    重识蘩漪——兼论《雷雨》是怎样写成的

    陆炜
    4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非理性、非道德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雷雨》的构思是一部兄妹乱伦,最终导致悲剧的戏.蘩漪原本是为了情节运转而设置的一个功能性人物,为了完成兄妹乱伦的暴露,蘩漪必须是一个不可理喻、执拗疯狂的性格.但这样一个蘩漪却救了《雷雨》.因为在历史的视野中,《雷雨》被当作一部反封建的社会剧,而剧中的蘩漪被当作了反封建的代表.其实,蘩漪是一个任由生命燃烧的唯美主义形象.

    《雷雨》蘩漪功能性人物唯美主义形象

    论曹禺五大经典的贯串主题

    曹树钧
    7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3年至1942年,10年间曹禺创作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五部剧作,近80年的历史证明,它们是可以永远流传于世的经典剧作.这些剧作题材不同、样式不同,但反映的都是中国旧世界的罪恶,它们都有一个贯串的主题:对光明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至今仍具有激励人民追求真善美,鼓舞人心的艺术魅力.

    曹禺五大经典贯串主题向往光明

    双重记忆:田本相的曹禺研究——纪念曹禺诞辰110周年

    胡志毅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田本相先生的曹禺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界或者研究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他的研究在现在看来,是经典的、权威的,也是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话剧研究的重大收获.田本相先生对曹禺的访谈和研究,更多的学者将他的名字和曹禺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双重记忆".从《曹禺剧作论》《曹禺传》,到《曹禺年谱资料长编》,可以看出他一生在曹禺研究上的轨迹.同时,田本相先生也关注曹禺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关系.

    双重记忆田本相曹禺研究

    机遇与必然:曹禺话剧的域外传播和接受研究

    陈秀娟
    9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曹禺话剧的域外传播和接受之旅是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蔚为可观的跨文化事件之一.本文通过梳理总结曹禺话剧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地区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认为外部机遇和曹禺话剧自身卓越的艺术特质和成就是其域外之旅取得成功的原因.具体来说,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相似、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东西文化的交流互动是外部机遇,与时代话语相应和的现实主义色彩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必然因素,而对普遍人性的书写则是曹禺话剧打破时空限制,获得持久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根本原因.

    曹禺话剧域外传播接受

    "招子""旗""牌""看板"与"题目""正名"——东亚古典戏剧的商演广告

    麻国钧
    11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元北曲杂剧进入市井勾栏演出之后,其性质便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获得商品属性.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如何宣传,便成为能否赚得票房以维持戏班生存的大事.本文利用中、日、韩的文献以及图片,总合论证"题目""正名"是当时的商演广告,进而论证"题目""正名"书写在"牌"上,而"牌"源于宋代宫廷演出的"队名牌",清代末年梨园公演所谓"水牌",不过是古代商业演出广告的延续.

    北曲杂剧题目正名

    论中国网络剧发展

    张智华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感"是网民的一种感觉,是一种"网生代"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是网络影视内容构建的"指导思维",是网络影视表现出来的一种风格特质.网络影视的弹幕平台很重要.弹幕的叙事功能比较明显:弹幕叙事影响下的理想观众,其实是叙事领域"理想读者"的一种衍生;是一种观影再生产过程,"理想观众"具有"再生产性".网络社区论坛对网络影视叙事、视听与传播的贡献较大.网络社区论坛可以帮助创作团队及时而准确地了解观众心理与社会心理,网络社区论坛可以帮助创作团队挖掘事件或者故事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使网民产生广泛的共鸣.

    网感网络弹幕网络社区论坛叙事视听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