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经济
新经济

李华

半月刊

1009-8461

LT8689@126.com

020-83642121 83642428

510050

广州市越秀北路224号之二

新经济/Journal New Economy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新经济》杂志创办于1980年,原名《港澳经济》,自创刊以来几经改版,得到了经济理论界许多朋友的帮助。今天的《新经济》是一份面向市场的财经类刊物,作为一本根植于珠三角大地的财经传媒,作为得改革风气之先的南中国的权威财经杂志,《新经济》将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新理念的发现者、新价值观的倡导者的角色。保持对财经动态有敏锐的触角,享受洞察的喜悦——并且把这种智慧的快乐传导给每一位读者,是《新经济》基本的取向。不发空洞无谓的牢骚,对经济现象的报道与评析,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与描述,《新经济》都力图表达最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关注人的命运是《新经济》的根本追求。《新经济》将以对人的命运的关注为主线,把视角不断地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扫描,透过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城市、国家众多的经济现象,以我们独特的解读,感性的关切,发出最强烈的声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卫生资源配置重心的转移——以卫生系统"六·二六"指示为例

    孙圣民马喜草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事业基础薄弱,在总量上体现为卫生资源稀缺,在结构上体现为城乡分布失衡。在工业化发展战略影响下,卫生资源的配置更多向城市倾斜,城乡卫生资源分布存在巨大差距。针对于此,1965 年 6 月 26 日,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六·二六"指示发出后,各地区开始把卫生人员、设备等卫生资源和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更广泛地实施巡回医疗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村培养不脱产赤脚医生,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缩小城乡之间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本文利用陕西省历史数据,建立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陕西省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在1965年前后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六·二六"指示发出后,陕西省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有了更快的提高,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差距显著缩小。计划经济时期对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切实提高了民众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很好地保护了健康资本,以卓有成效的卫生治理实践为当今社会卫生治理留下宝贵历史经验。本文丰富了计划经济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城乡资源配置关系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提升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中国经验。

    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差距"六·二六"指示卫生资源转移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机制研究:量化识别与仿真预测

    郭玉清金晓晴牛豫茹
    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经济和财力基础薄弱地区逐步凸显。在此背景下,通过构建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量化识别警兆险源、仿真预测风险走势,已然势在必行。本文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熵值法、聚类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算法中的神经网络模型,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预警评估机制;进而利用手工整理的债务数据展开量化识别和仿真预测,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演进趋势、分布特征和结构差异提供经验证据。基于机制设计和预警分析,本文为防范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出密切监测风险态势、调整优化债务结构、推进债务统筹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量化识别仿真预测

    餐饮业数字化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推进路径

    杨白冰刘幼迟
    4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餐饮业是数字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场景,是稳增长、促消费、扩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产业。通过梳理餐饮业数字化发展阶段和关键要素,围绕餐饮业全产业链从线上化、平台化、智能化三个维度,探索并构建餐饮业数字化衡量指标体系,并从产业链、区域等维度综合测算分析我国餐饮业数字化发展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产业链环节看,销售环节是最先高效应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领域;从区域层面看,东部沿海地区领跑餐饮业数字化指数,中心城市和发达省份带动区域整体飞跃;从主要驱动因素看,平台成为推动餐饮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力量,数据要素是餐饮业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要素,以在线外卖等为代表的数字新业态引领全国餐饮业数字化发展。结合餐饮业数字化指数特征,进一步从餐饮业数据要素化、餐饮业产业链重要环节数字化、餐饮业平台企业发展、餐饮业区域协调发展等角度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餐饮业数字化发展数据要素化指标体系

    企业"脱实向虚"、ESG评级与审计费用

    柴毅舒锐
    6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固定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对企业"脱实向虚"、ESG评级和审计费用的关联效应和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企业"脱实向虚"对审计费用存在正向影响,ESG评级会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对审计费用的正向作用,尤其是ESG三要素中的S(社会)、G(公司治理)调节效应更为突出。此外,在国有企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中,企业"脱实向虚"对审计费用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采矿业中,企业"脱实向虚"同样会显著提升审计费用。这些发现为理解企业"脱实向虚"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影响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企业"脱实向虚"ESG评级审计费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养农业模式研究

    邹洋季荣妹谭佳蓉王庆斌...
    8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传统经营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出了包括认养农业模式在内的多种新的经营模式。本文主要基于北京某农业合作社认养农业模式的实践,构建政府、合作社与贫困农户的三方博弈模型并求出均衡解,同时分析理想型合作社与公司型合作社应用认养农业模式的经济效果差异,模拟测算公司型合作社认养农业模式的最佳贫困农户加入规模。研究得出:博弈模型的均衡解为合作社应用认养农业模式、贫困农户参与认养农业模式和政府对合作社应用认养农业模式进行资助,理想型合作社认养农业模式的经济效果明显优于公司型合作社,公司型合作社认养农业模式存在最佳的贫困农户加入规模。本研究为农民合作社发展、政府扶贫和社区成员参与等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启示。

    农民合作社扶贫博弈模型纳什均衡解社区成员参与

    小农户现代化发展与土地资本化、生产组织化的关系研究

    贺岚
    10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小农户的现代化发展,这是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当前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普遍存在"小农户"与"大市场""大生产"的博弈现象。在厘清土地资本化、生产组织化与小农户现代化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小农户现代化有效路径,从而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具体研究方案是基于"土地资本化"和"生产组织化"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量化评价标准模块中的农户行为、经营管理、土地流转、组织生产等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因素进行梳理,最终形成小农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业经济应该是以农户家庭为基础,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新型经营组织和产业链条的多元带动,依托现代发展方式下的土地资本化、生产组织化两大路径,整合乡村零碎资源形成兼顾农户自身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多维度、多格局新型组织模式。

    小农户集体经济土地资本化生产组织化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王秀婷
    12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心城市是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通过构建"辐射源—辐射通道—辐射腹地"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链、创新链、城镇链维度揭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机制,利用断裂点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特征,并提出协同共建的优化策略。研究发现:中心城市主要通过产业链分工协作、创新链技术溢出、城镇链功能纾解机制带动城市群产业、创新、服务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空间联系呈现极点带动、圈层递减特征,广深辐射范围梯度差异明显,香港辐射范围收缩明显,辐射能级呈现区域不平衡。为此,本文从中心城市能级提升、辐射通道拓展、辐射腹地延伸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中心城市辐射机制"点—线—面"粤港澳大湾区

    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数据分析

    陈校荣孙静怡陈昭
    13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变,数字普惠金融成为挖掘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动力,对激发地区经济活力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2 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创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一结果经过工具变量与更换计量模型验证后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水平对创业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异质性分析显示,不同行业的创业水平受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创新来提高创业活动水平。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制定相关政策以促进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创业粤港澳大湾区

    《新经济》协办第十三届南方智库论坛

    封3页

    《新经济》2025年重点选题方向

    《新经济》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