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沙漠与绿洲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沙漠与绿洲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魏文寿

双月刊

1002-0799

dom@idm.cn

0991-2635441,2612069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国路46号

沙漠与绿洲气象/Journal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6年,是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该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气象科研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气象服务效益、国内外气象信息动态等。该刊自办发行,主要面向气象部门广大业务技术人员,有关大专院校、民航、部队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水循环中高原低涡及多季风交汇的研究进展

    华维邓浩夏昌基张永莉...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以其特殊而强大的动力和热力效应,导致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在高原及周边地区交汇.受多季风交汇影响,青藏高原低涡的水循环过程极为复杂,而高原低涡水循环异常往往可造成高原及周边乃至我国中东部地区频发灾害性天气,因此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结构特征、生成发展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从高原低涡水汽输送、低涡降水和云—降水物理过程等角度概括了高原低涡参与水循环过程研究成果,在总结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多季风交汇对高原水循环的影响.对多季风作用下高原低涡影响水循环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多季风交汇高原低涡水循环

    碳边境调节机制最新进展及潜在影响

    谌卓岚张永香陈峰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法规正式生效并进入试运行阶段,出口特定产品到欧盟的企业需为产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支付费用.这将增加所有销往欧盟市场的相关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成本,对欧盟以外国家的生产、贸易、就业和收入产生不利影响,而欧盟国家的企业则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这引发了诸多争议.对此,中国应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积极与欧盟开展磋商,争取全球各国在公平的前提下提升减排信心,同时加紧全国碳市场建设,促进国内的碳价提高到足以反映国内减排成本的水平,促进相关行业的碳排放核算能力建设,以求降低增加的管理成本,并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以降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碳边境调节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单边机制应对措施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暖季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艾克代·沙拉木何清阿力木·阿巴斯古丽帕丽·斯拉木...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4-2021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暖季(4-10月)103个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其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克州暖季降水量呈北部多,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其中西南部山区较小;小时极端降水频次高值区集中在东北部山区、西部及南部高海拔山区(均在50次/a以上);小时降水平均强度≥10mm/h的站点主要位于北部,平原小时降水强度高于西部和西南部山区.(2)克州暖季(4-10月)小时极端降水频次、强度有明显的局地差异,其贡献率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浅山区(其中平原高于20.0%).(3)小时极端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为18:00-21:00,低值时段为13:00-16:00;降水强度在凌晨以及20:00-22:00较大,12:00-13:00较小.(4)山区、浅山区和平原3类不同海拔梯度区域的小时极端降水指标存在差异,其中平原(低于2 000 m的区域)降水强度最大,频次最低;高海拔山区(高于3 000 m的区域)降水强度最低,频次最高.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日变化特征暖季

    2019年6月下旬中昆仑山北坡两场强降水对比分析

    唐鹏张丽陈天宇李静...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NECP 2.5°×2.5°和EC 0.25°×0.25°再分析等资料,对比分析2019年6月25日(简称"过程1")和28日(简称"过程2")中昆仑山北坡两场强降水过程.结果表明:两场过程影响系统均有高空西南急流、中层低值系统、低层辐合线;"过程1"强降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影响系统移动缓慢,冷空气从东西两侧进入昆仑山北坡,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风将大量水汽输送至昆仑山北坡,低层有偏东和偏北、偏西风辐合;"过程2"为分散、对流性强降水,低值系统移动迅速、对流层有逆温和不稳定层结,午后升温和低层弱辐合、山前偏北风是对流触发条件.中高层偏西偏南风水汽输送至昆仑山北坡,在低层合适的风场将水汽输送汇集到昆仑山北坡是强降水的关键,"过程1"水汽输送强度和厚度明显强于"过程2".另外,地形对于降水的增幅表现在热力和动力两方面.

    中昆仑山北坡强降水水汽

    吕梁山两次夜间暴雨的边界层特征及能量来源与转换

    王一颉赵桂香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NCEP/NCAR 1°×1°再分析、FY-2E卫星数据等资料,对分别由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和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造成的两次吕梁山夜间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粒子后向轨迹追踪,结果表明:过程1受边界层南风急流和西南气流影响,山西西部低空急流偏西分量和晋中盆地边界层西南气流的增强是对流不稳定能量重建的重要因子.过程2则受边界层南风和东风急流作用,南风急流被显著抬升到对流层中高层,形成含有冰晶层的中高层云系,东风急流则供应低空水汽.两次过程边界层(0.8~1.2 km)粒子携带的水汽均明显超过低层(1.5~3 km),是夜间短时强降水所需水汽的最大贡献者.700 hPa及以上非绝热作用产生扰动有效位能,之后向扰动动能的转化是两次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发生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夜间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边界层短时强降水能量转换

    鄂东北春季三类典型极端强降水特征分析

    罗金芳吴君涛姜敏张慧娟...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61-2020年降水资料、NCEP/NCAR 2.5°×2.5°和ERA5资料,对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个例天气系统及物理量的异常度、配置与降水落区的关系进行分类对比研究.结果发现:(1)鄂东北春季极端强降水有3种典型形势,即地面倒槽型、冷锋前沿型、暖低压型.3类极端强降水过程500 hPa均有南支槽缓慢东移,湖北以东、东北地区到日本有异常强的高压或高压脊,东高西低的形势使降水持续时间长.850 hPa偏南急流异常强盛,鄂东北位于切变辐合区.强降水发生前地面暖低压异常发展,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鄂东北大多数春季极端强降水与低层水汽、中低层垂直速度的异常密切相关.鄂东北及周边为低层水汽辐合和垂直速度异常度负值之和大值区.

    春季极端强降水异常度

    2021年辽宁西部两次暴雨过程典型特征对比

    常姝婷苏亚乔汪兵张放...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数据,利用Barnes带通滤波法,借鉴计算地形阻挡气流上升高度的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2021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发生的两次暴雨过程(简称"6·27"暴雨、"7·13"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降水中心均位于北镇市,高空均有冷涡生成,下游高压脊阻挡冷涡东移,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水汽通过南边界流入暴雨区,975 hPa均存在风速辐合线和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由于高空冷涡、下游高压脊、低空急流、对流不稳定强弱不同,以及975 hPa风速辐合线、中尺度气旋式辐合中心、85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配置不同,导致"6·27"暴雨局地性强,降水时段集中,雨强偏大,而"7·13"暴雨影响范围较大,降水时段较分散,强降水维持时间长,雨强偏小.从雷达特征上看,降水最强时,"6·27"暴雨影响北镇的是低质心高效率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长;"7·13"暴雨是高质心降水回波,对流云区维持时间较短,因此"6·27"暴雨雨强较大,北镇最大小时雨强达68 mm.

    暴雨Barnes带通滤波中尺度地形增幅

    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分析

    商林孟祥新汤子东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山东省122个国家地面观测站数据,对2021年山东夏季降水异常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2021年夏季山东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25.3%,降雨过程较多,其中,6月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造成;7月中旬降水偏多主要是由于副高强度偏强,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为山东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下旬降水偏多是由于台风"烟花"带来强降水;8月降水偏多主要是下旬副高强度偏强,水汽输送充沛造成.此外,2021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呈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近3次拉尼娜事件发现,夏季副高强度偏强是造成近3个拉尼娜衰减年夏季山东降水空间分布异常的主要原因.夏季副高强度是拉尼娜次年山东夏季降水的重要预测因子.

    山东夏季降水拉尼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势高度场风场

    一次桂北暴雨过程中低涡的发展维持机制

    覃皓周云霞农孟松黄晴...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观测、卫星数据及ERA5再分析数据,从动力和热力角度对引发2020年5月24-25日广西北部暴雨过程的低涡发展维持机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在滇黔桂交界一带生成,随后逐渐发展东移,对流云团及降水落区主要分布在低涡东侧及南侧.涡度方程诊断表明,低涡的发展维持主要受涡度平流项和水平散度项影响.水平风场对涡度的输送使局地涡度减小,水平风场的辐合效应使局地涡度增大.将原始风场分解为地转风和非地转风分量后发现,非地转风分量主导了局地涡度的变化,非地转风水平散度项正贡献最大,扭转项次之,两者是造成低涡发展维持的主要原因.在热力作用方面,低涡发展移动过程对流层中层附近的潜热加热正反馈有利于低层低涡的发展维持.

    低涡涡度方程非地转潜热加热

    1991-2020年暖季河套灌区强对流天气主要流型及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张玉荣姚晓娟白舜耀赵明明...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河套灌区1991-2020年542个冰雹个例和281个短时强降水个例主要流型及环境参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有新疆低槽(涡)、东北冷涡、蒙古冷涡、西南气流4类影响系统,冰雹天气主要有蒙古冷涡、西北气流、东北冷涡、巴尔喀什湖冷涡4类影响系统;(2)河套灌区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各关键参数预报阈值均有差异,最低阈值的建议值采用箱线图25%百分位值,其中△T850-500分别为26和33℃,K指数均值分别为27和35 ℃,CAPE均值分别为515和405 J·kg-1,0~6 km垂直风切变均为7×10-3 s-1,0℃层高度均值分别为4 656和4 069 m,-20℃层高度均值分别为8 070和7 054 m;(3)冰雹需要更大的K指数、△T850-500以及更强的低层暖空气,同时冰雹有更低的0℃层和-20℃层高度,较低的0℃层高度可以防止冰雹下落过程融化.此外,下垫面因子对不同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海拔高度是影响河套灌区冰雹分布的主要因素.

    强对流天气短时强降水冰雹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