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沙漠与绿洲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沙漠与绿洲气象
沙漠与绿洲气象

魏文寿

双月刊

1002-0799

dom@idm.cn

0991-2635441,2612069

830002

新疆乌鲁木齐市建国路46号

沙漠与绿洲气象/Journal 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6年,是新疆气象局、新疆气象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该刊立足新疆、面向全国。主要介绍气象科研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气象服务效益、国内外气象信息动态等。该刊自办发行,主要面向气象部门广大业务技术人员,有关大专院校、民航、部队及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疆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演变特征

    王清平张亚莉万瑜朱雯娜...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机场跑道自动观测系统(AWOS)、微波辐射计及FY-4A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等资料对2019年12月9-13日发生于北疆沿天山一带的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进行观测特征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浓雾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空脊区控制、低层不断有暖平流东伸、地面位于蒙古冷高压后部均压场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2)浓雾发生前,地面明显升温有利于地表融雪、水汽蒸发,为浓雾的形成和维持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浓雾维持期间,地面维持1 m·s-1左右的弱风场、温度露点差≤2 ℃、空气接近饱和、准噶尔盆地低洼地形均为浓雾维持提供有利环境条件.浓雾消散期间,风速增大,急剧降温,快速增湿,有利于雾滴凝结为米雪,使得浓雾消散;(3)Brunt-Vaisala(布伦特-维萨拉频率,N2)指数能较好地反映浓雾期间边界层稳定度,并能提炼出相关稳定度阈值.浓雾期间相对湿度≥85%高度层主要集中在100 m以下的近地层,持续深厚的湿度层为浓雾形成和持续提供较好水汽条件,浓雾期间强逆温层顶主要维持在600 m高度,当逆温层顶高度抬升时,有利于雾滴及气溶胶粒子、水汽粒子向上扩散,能见度好转;(4)FY-4A卫星的多通道可见光及红外通道差图像能较好地监视白天及夜间浓雾的形成、维持及生消变化.

    北疆沿天山一带浓雾AWOS逆温层Brunt-Vaisala指数

    概率匹配订正法在湖北襄阳地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袁良谭江红闫彩霞张玉翠...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6-2020年汛期ECMWF模式预报降水与湖北襄阳区域站观测降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MWF对中雨及以上降雨的预报,第1、2天预报值偏小,第3天预报值偏大;3个预报时段强降雨中心位置偏差无规律.为更好地对ECMWF产品进行释用,提高汛期降水预报准确率,从概率匹配角度研究了不同降水量级订正值,并对2021年汛期ECMWF降水预报进行逐日检验.结果显示:概率匹配订正法可有效地改善模式预报性能,对中雨及以上降雨预报均有良好的订正效果,尤其对第1天暴雨预报改进最为明显.228站平均的TS评分提高了 6%,由11.1%增加到17.1%,漏报情况改良了 13.5%,由85.0%降至71.5%.采用该订正法开展定量降水预报,由于增加了当地降雨概率分布的背景信息,能表现出比原模式更高的参考价值.

    降水预报累积概率概率匹配模式订正

    一次TS型线状对流不同阶段LMI闪电特征分析

    张萍萍林修栋张莉萍连帆...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9年一次尾随层状(TS)型线状对流为研究个例,利用FY-4A闪电成像仪(LMI)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资料、地基闪电定位(ADTD)观测资料、FY-4A云顶亮温(TBB)资料和其他常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LMI闪电数据在TS型线状对流3个不同演变阶段的数据可靠性及观测特征.结果表明:TS型线状对流不同演变阶段LMI观测的闪电具有一定的时空连续性,其分布与ADTD的闪电分布总体一致;对流发展阶段,LMI闪电位置略超前于TS型线状对流前导对流线,对未来0~1 h对流发展具有提前指示意义;对流成熟阶段,LMI观测的闪电与前导对流线位置较为一致,对线状对流发展具有监测意义;对流减弱阶段,LMI闪电一部分位于减弱的前导对流线中,另一部分位于其后侧尾随的积层混合云中.给出TS型线状对流不同演变阶段LMI闪电特征模型图,为LMI闪电产品在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闪电成像仪线状对流监测预警

    深度学习方法预测阿克苏地区冰雹云雷达回波个例分析

    黄静佘勇樊予江
    107-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21-2022年4-9月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资料,基于轨迹GRU模型和GAN模型共同构建一个深度学习的回波外推模型,应用于强对流(冰雹)天气监测预警.采用分阈值和预报时效的评估方法,对深度学习的回波外推模型预测回波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30 min预测时间内,随反射率阈值增加,临界成功指数(CSI)和命中率(POD)逐渐降低,虚警率(FAR)先降低后升高,FAR在反射率阈值为35 dBZ时最低.(2)在反射率阈值为35 dBZ和相同外推时效的情况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回波外推模型和光流法相比,CSI提高0.05~0.15,POD提高0.05~0.15,FAR降低0.05~0.12.(3)在预测反射率阈值为35 dBZ的强对流单体移动路径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回波外推模型与TITAN法相比,预测的单体移动路径更接近实况单体移动路径.

    强对流深度学习轨迹GRUGAN

    廊坊市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特征指标预警应用分析

    王洪峰周涛王清川郭志强...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北京、天津和沧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10-2019年廊坊市发生的29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中的阵风锋、径向速度大值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40 kg·m-2等预警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51.9%的站次出现了阵风锋,其中61.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主体回波移动前方中部到右侧;17 m·s-1以上大风速区作为预警指标,预警的平均提前量达47.2 min.100%的弓形回波雷暴大风出现前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存在≥17 m·s-1的大风速区,以此发布预警可提前37.1 min;71.4%的雷暴大风站点上空或10 km范围内VIL≥40 kg·m-2,平均预警提前量最高,达到52.7 min;依据带状回波前侧或右前侧出现阵风锋发布预警的平均提前量为60.6 min.73.7%的块状回波雷暴大风天气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有≥17 m·s-1的大风速区.结合上游及可能影响区域≥17 m·s-1和≥20 m·s-1大风速区、阵风锋、VIL≥40 kg·m-2出现位置可以提前30~60 min发布雷暴大风预警信号,且可更加精准地预测灾害性大风的落区、出现时间和强度.

    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预警指标阵风锋弓形回波

    云贵高原中部倒春寒特征及其极端类型大气环境场分析

    肖艳林池再香夏阳严锐...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81-2021年云贵高原中部4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以及NCEP 2.5°×2.5°再分析日资料,采用倒春寒指数计算、分级以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云贵高原中部倒春寒天气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确定特重级倒春寒年和无倒春寒年为倒春寒极端类型年,对比分析其环流特征,找出其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1981-2021年云贵高原中部区域年度倒春寒标准化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1998年前后具有一个明显的突变(α=0.01).特重级和重级倒春寒年基本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以轻级倒春寒年和无倒春寒年为主.(2)在特重级倒春寒年,500 hPa极涡偏强,亚洲中高纬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异常环流型,有利于东亚地区环流径向度加大,同时50°N以南温度基本呈负距平分布,表明冷空气活动异常活跃,从而造成地面云贵准静止锋偏强.与此同时,700 hPa云贵高原受异常气旋式环流东侧的偏东气流控制,与华北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底部的偏东气流在云贵高原上空辐合,将南海和东海的水汽向云贵高原上空输送,有利于低温和降水天气的形成.在无倒春寒年,上述形势相反.(3)在特重级倒春寒年,前期夏季、秋季、冬季和同期春季中东太平洋海温均表现为东部型厄尔尼诺;在无倒春寒年,均表现为中部型厄尔尼诺.

    倒春寒标准化指数极端类型云贵准静止锋环流海温

    秋季喀拉海海冰对2020和2021年12月京津冀冷暖反相的影响

    车少静高辉韩世茹李晓帆...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2020年12月气温异常偏低,而2021年12月异常偏高.这两年冬季均处在拉尼娜背景下,但秋季喀拉海海冰异常有明显差异,可能是京津冀这两年12月气温异常潜在的外强迫信号.这2年秋季喀拉海海冰通过中高纬温度经向梯度差异引起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导致京津冀12月气温异常.2020年秋季喀拉海海冰异常偏少,导致12月西伯利亚高压偏强,乌拉尔山阻塞高压亦偏强,欧亚地区为典型的经向环流,造成京津冀12月气温异常偏低,而2021年的秋季海冰和12月环流形势均与2020年相反.

    京津冀初冬气温秋季海冰喀拉海

    基于GEE的阿坝红原机场建设前后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赵芮李耀辉王玮
    138-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阿坝红原机场周边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选取30 m分辨率的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该区域2004-2020年5-9月的遥感影像进行反演,从整体和像元尺度对机场建设前后的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结构变化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机场通航后,其西北及东北方向的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较好,且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增加呈下降趋势.(2)2004-2020年,低植被覆盖度和中低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分别减少60.04%和43.07%,中植被覆盖度、中高植被覆盖度和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分别增长15.13%、50.11%和61.22%.(3)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改善面积远超显著退化面积,改善区主要集中于机场的西北、东北及正南方向,显著退化区主要位于机场的正北、西南及东南方向.

    阿坝红原机场植被覆盖度像元二分模型分布特征和趋势

    陕西省环境气象条件评估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苏静孙娴胡琳林杨...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陕西省10地市2015-2020年PM2.5浓度实况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统计分析EMI和PM2.5相关性及近年EMI的时空分布特征,定量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对陕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2015-2020年EMI可较好地表征和评估气象条件变化导致的PM2.5浓度变化.2015-2020年EMI呈线性降低趋势,气象条件持续向好.月EMI均呈明显的单谷分布特征,EMI冬半年大,夏半年小.各区域EMI总体上呈关中高、陕南次之、陕北最低的分布特点,关中中部、东部EMI最大.EMI正距平百分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各年关中均有60%以上面积正距平,其中2016年冬季关中83.0%面积正距平,37.5%面积正距平超过100%.2020年陕西省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2015-2019年均有明显改善,全省PM2.5浓度较前5 a平均降低24.8%,全省气象条件改善使PM2.5浓度较近5 a降低16.4%,排放变化使得PM2.5浓度较前5 a平均下降9.4%,可见,近年陕西省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成果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陕西省细颗粒物PM2.5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气象条件评估指数(EMI)贡献率

    陕北黄土高原中部生态修复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李明高维英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陕北黄土高原2000-2019年MODIS产品MOD13Q1数据,定边、安塞、志丹、子长、延安气象站1990-2019年月(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等资料,通过差值(比值)、相关系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修复显著区(志丹、安塞、子长、延安)和非显著区(定边)在生态修复前(1990-1999年)、生态修复中(2000-2019年)的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中显著区、非显著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分别以0.123、0.081/10 a的速率增加,显著区为非显著区的1.5倍;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164、0.467 ℃/10 a的速率上升,平均降雨量分别以39.95、25.56 mm/10 a的速率增加,显著区较非显著区升温明显缓慢,但平均降雨量的增加速率明显大于非显著区.(2)生态的显著性修复在2012年之后对年平均气温上升的抑制作用凸显,显著区和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差值在2013年发生突变,2013年为生态修复对年平均气温影响的关键时间点;生态修复显著区在植被生长季(4-9月)对年平均气温上升的抑制较为明显,7月最明显,显著区较非显著区年平均气温降低了 1.05℃;对最高气温的抑制出现在7-8月,对最低气温的抑制出现在5-6月.(3)生态修复中(2013-2019年)显著区的降雨日数较修复前明显偏少近6 d,其减少主要是小雨日数的减少,中雨以上的降雨日数均随着生态修复的开展呈增加趋势;显著区植被生长季降雨量增加最明显,降雨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中雨以上降雨日数的增加;1-7月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增加,显著区与非显著区不同等级降雨日数差值逐渐增大,7月达到最大,8-12月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降低,降雨日数的差值逐渐减小.

    黄土高原中部生态修复NDVI局地气候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