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石油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石油地质
新疆石油地质

李兴训

双月刊

1001-3873

xjpg@petrochina.com.cn

0990-6230361

834000

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新疆石油地质/Journal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97年起成为全国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与全国各石油系统、科研院校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主要介绍新疆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开发研究成果,同时介绍各兄弟油气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徐振平杨宪彰能源段云江...
    505-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库车前陆冲断带煤层膏盐岩层滑脱层构造分层变形油气分层运聚深层油气

    Z4变质岩潜山油藏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

    丁圣刘金华尚娅敏彭湃...
    516-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裂缝地震预测是裂缝型油藏评价的基础.变质岩潜山油藏具有裂缝类型多、不同部位裂缝发育程度差异大、裂缝非均质性强、预测难度大等特征,针对Z4变质岩潜山油藏开展裂缝特征及地震预测研究.Z4潜山油藏裂缝发育程度具有成层性,可分为4段:顶部风化-半充填裂缝段、上部网状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高)、中部低角度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中等)和下部高角度裂缝发育段(发育程度低).提出了综合多尺度通用谱分解、倾角导向的本征值相干处理和迭代蚂蚁体分析的综合裂缝预测技术.将岩心上裂缝产状及发育程度与地震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吻合度较高,提出的多方法综合裂缝地震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东营凹陷Z4潜山油藏变质岩裂缝特征地震预测蚂蚁体

    塔河油田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发育特征

    张长建蒋林汪彦曾清勇...
    52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样式和结构,利用古地貌恢复、古水系刻画、测井地层对比、构造断裂解析、地震属性刻画等方法,进行了塔河油田11区的古水文地貌恢复、岩溶层组格架构建、岩溶洞穴识别和成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南部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古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发育北北西—南南东向树枝状地表深切沟谷,良里塔格组发育近水平状分布、闭合管道结构及溶蚀强度较高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良里塔格组岩溶洞穴系统与澳大利亚Judbarra地区Bullita洞穴系统成因相似,属于典型的表生岩溶扩散下渗型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上奥陶统恰尔巴克组泥岩段为隔水层,控制了良里塔格组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侧向溶蚀作用;沟通地表水系的断裂为岩溶水主要下渗溶蚀通道,随着区域基准面下降,岩溶水沿断裂下渗进入中奥陶统,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形成断溶体.塔河油田加里东运动中期Ⅱ幕表生岩溶"双层"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的认识对上奥陶统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塔河油田奥陶系加里东运动中期迷宫型岩溶洞穴系统断溶体古地貌古水系

    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喷发模式新认识

    许方哲朱建峰刘玉虎冷庆磊...
    53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岩性组合与典型火山碎屑岩存在差异,其岩心、薄片见火山灰球、淬碎角砾等特殊构造,储集层物性较差,无典型的火山岩丘状包络机构,火山岩可能形成于特殊的喷发环境.根据地震波反射特征、岩心描述、薄片特征及分析化验资料,识别不同喷发环境的典型标志,结合已钻井岩性组合、区域构造背景等,建立该区的火山喷发堆积模式.研究表明:该区火山岩经历了3个喷发期次,分别处于陆上、水陆交替和水下喷发环境.水下喷发火山岩纵横比小,常呈宽缓盾状,原生孔隙不发育,溶蚀孔、脱玻化孔等发育,储集空间整体以中—小孔隙为主.陆上喷发火山岩孔隙较发育,物性较好,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

    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火石岭组火山岩储集层岩性组合喷发环境识别标志储集空间

    中拐凸起南斜坡八道湾组油层低阻成因及识别

    李枫凌方鑫鑫张镇马思洁...
    541-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南斜坡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低阻油层与一般低阻油层对比,储集层具有形成时期早、埋藏深度大、岩石粒度较大、泥质含量低等特点,低阻成因具有较强特殊性.在对国内外典型低阻油层成因机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该区钻井、录井、测井、试井、岩心化验分析等资料,从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储集层特征、成藏条件等多角度,开展八道湾组油藏低阻主控因素研究.该区油藏低阻的形成受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共同控制,低构造幅度、弱水动力沉积等宏观背景下,低油水分异程度、高地层水矿化度及低凝灰岩岩屑含量,是油藏低阻的主控因素;束缚水饱和度偏低,是油藏低阻的次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层电阻率与油气指示系数关系图版,与该区试油和试采资料对比,符合率92.9%,为中拐凸起南斜坡八道湾组低阻油层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八道湾组低阻油层成因机理主控因素油层识别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开发参数

    陈军军杨兴利辛毅超柳朝阳...
    552-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为低渗透油藏,常规开发指标计算方法并不利于油田进行油藏地质研究、开发政策制定与成本控制.对延长油田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产量递减规律、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采比、含水率、注水利用状况及采收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河西区块长6油藏产量递减规律为双曲递减模式;区块注水开发潜力较大,目前该区块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为74.54%,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为36.94%,注采连通率为27.27%;合理注采比约为2.5,随着采出程度增加,含水率上升速度先增大,后有所减小;根据存水率、耗水指数及水驱指数可知,开发后期,区块注水开发效果逐渐变好,最终采收率增加,研究区在开发过程中含水上升率应尽量小于6.1%,地层合理压力应大于9.1 MPa,在该开发条件下,研究区最终采收率约为23%.

    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藏递减规律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注采比含水率注水利用状况采收率

    窄条带状背斜油藏边部注水开发产能影响因素

    谢启超田亚飞乐平宋鹏...
    560-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JY油田Y油藏为典型窄条带状背斜油藏,其储集层注入水极易沿河道中心方向突进,导致油井快速水淹,产量递减快;由于对水体大小、构造幅度、储集层物性等产能影响因素认识不清,此类油藏开发难度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窄条带状背斜油藏精细数值模型,通过对比论证提出了"边部注水+逐步转注"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水体大小、构造幅度、储集层物性等参数对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部注水+逐步转注"开发不仅可以增大边水能量,使得井网双向受效,还可以有效延缓构造高部位油井的见水时间,大幅度降低油井含水率.另一方面,在考虑油藏构造特征的前提下,量化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产能特征,明确了水体大小、构造幅度、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之比等参数的合理界限,论证了不同储集层物性下油藏面积的适应性.可为同类型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窄条带状背斜油藏边部注水产能影响因素稳油控水油井转注数值模拟

    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剖面动用规律及其改善

    周丛丛曹瑞波孙洪国樊宇...
    567-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对象转向性质较差的二类B油层,现有聚合物与油层适应性不强,剖面动用规律不明确,不同地区聚驱开发效果差异较大.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矿场剖面数据统计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二类B油层剖面动用规律和剖面改善方法.结果表明:从吸水层动用情况来看,喇嘛甸地区由于发育厚层河道砂,油层物性好,油层有效厚度动用比例最高,油层以多次动用为主,突进层多,相对吸液量高;萨中和萨南地区河道砂发育规模小,薄砂层较多,物性差,有效厚度动用比例较低,但聚驱后,有效厚度动用比例相比水驱分别增大了12.5%和15.4%,渗透率为100~300 mD的储集层吸入剖面改善明显;从未吸水层动用来看,二类B油层纵向非均质性强,导致层间有效厚度未动用比例较高,剖面改善应以均衡层间动用为主;抗盐聚合物高、低质量浓度交替注入可延缓含水率上升时间,增加低渗透层吸液量,聚驱采出程度提高显著.在喇嘛甸北北块A区开展了DS1200抗盐聚合物和高、低质量浓度交替注入试验,降水增油效果好,可为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剖面改善提供技术指导.

    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合物驱吸水剖面驱油实验抗盐聚合物

    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伍锐东王睿马恋张春光...
    574-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原油、溶解气、气顶气、凝析油、地层水等多相流体.准确计算地层压力及各相采出程度是该类型油气藏动态诊断及剩余油气挖潜的关键.目前已有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考虑水侵等多种复杂驱动能量,导致各相采出劈分不确定性较大,增加了调整挖潜风险.通过水侵量拟合及牛顿迭代求解法,建立了1套以水侵特征分析及平均地层压力求解为基础的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在M油田Y3气顶油藏应用结果表明,Y3气顶油藏产出油中原油占比为89.7%,凝析油占比仅为10.3%,产出气中气顶气占比为97.9%,溶解气占比仅为2.1%,气顶气与凝析油采出程度分别高达46.6%和31.2%,原油及溶解气采出程度仅为12.1%和1.7%,该结果与生产测试结果一致.

    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水侵平均地层压力分相产出剩余油气挖潜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水平井射孔优化

    李可心张聪李俊刘春春...
    58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效果,基于分布式光纤水平井产水产气剖面监测、水平井录井导向、测井等资料分析,明确了煤岩煤质、煤体结构、水平井钻遇位置以及射孔改造方式是决定煤层压裂改造效果的关键因素.沁水盆地3号煤层中—上部自然伽马低、煤质较好、煤体结构完整,是适合压裂改造的优质层段;根据双自然伽马曲线可准确判断水平井井眼轨迹在煤层中的钻遇位置,确定优质压裂层段及射孔方式.当井眼轨迹位于煤层中部时,采用常规射孔方式可实现高效改造;当井眼轨迹接近顶板或出层时,需采用向下定向射孔方式,实现上部优质煤层的有效改造;当井眼轨迹位于下夹矸层附近时,可采用向上定向射孔方式,实现中部优质层段的改造.该方法现场应用水平井46口,单井日产气量突破2.5×104 m3,日稳产气量达到2×104 m3,储集层压裂改造效率提升10%~50%,水平井开发效果好.

    沁水盆地煤层气水平井煤体结构射孔层段优选射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