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新疆石油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新疆石油地质
新疆石油地质

李兴训

双月刊

1001-3873

xjpg@petrochina.com.cn

0990-6230361

834000

新疆克拉玛依市准噶尔路32号

新疆石油地质/Journal 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自1997年起成为全国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与全国各石油系统、科研院校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主要介绍新疆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开发研究成果,同时介绍各兄弟油气田、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库车坳陷深层盐下白垩系储集层氯盐分布模式及意义

    罗丹婷罗静兰邓超年涛...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布了一批高产、稳产的天然气藏群,其储集层为超深、高温、超压致密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越高,氯盐含量越高,储集层视电阻率越低,储集层中氯盐的分布严重影响流体识别,其对盐下致密砂岩物性的影响较明显.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氯盐含量、常规测井曲线分析等,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盐下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氯盐的分布特征.根据氯盐含量、电阻率、氯盐来源等的差异,提出盐下储集层氯盐分布具有顶渗、侧渗和局部封存3种模式.顶渗模式与侧渗模式的电阻率仅受氯盐含量的影响,顶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垂向分带特征,随氯盐含量的降低,电阻率升高;侧渗模式储集层氯盐含量呈横向分带特征,电阻率自构造带边缘向中心表现出由高到低再升高的趋势;局部封存模式电阻率受应力和氯盐含量的共同影响,氯盐含量分布具有偶发性,电阻率变化幅度大.根据测井响应特征划分了各模式的分布段序列,顶渗模式自上而下发育盐层段、泥岩封隔段、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强影响段、未饱和氯盐影响过渡段和氯盐未影响段;侧渗模式在顶渗模式基础上多发育过饱和氯盐影响段;局部封存模式从上到下划分为盐层段、泥岩封隔段、强挤压应力氯盐未影响段、氯盐应力混合影响段和氯盐应力未影响段.

    库车坳陷深层白垩系盐下储集层高温高压氯盐含量测井响应氯盐分布模式

    源断盖配置油气聚集时期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丛岩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确定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油气富集程度,在烃源岩、断裂和盖层配置及油气聚集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活动期、烃源岩排烃期和泥岩盖层形成期,建立了一套源断盖配置下的油气聚集期的预测方法,并利用其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一下亚段内油气聚集时期.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排烃、南大港断裂开启和沙一中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形成,均为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期,三者配置关系良好且时期较长,有利于沙三段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成藏,预测结果与勘探成果吻合.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油源断裂盖层封闭性油气成藏

    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特征

    刘洪林王怀厂李晓波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找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区,在开展流体包裹体检测、页岩微观孔隙观测、气泡变孔模拟等研究基础上,查明了泸州地区构造埋藏过程和生烃热演化过程,总结了泸州地区页岩气成藏特征和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大,在二叠纪—早三叠世生油,经历了中三叠世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2次构造抬升,中三叠世抬升幅度有限,未导致大规模烃散失,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抬升晚于川东南且幅度小,利于页岩气保存;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有机孔发育,是由于中三叠世隆升时间短,强度小,未发生大规模排烃,大量液态烃保留在储集层中,有利于后期有机孔的大量形成,同时在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地层深埋发生液态烃裂解产气,地层广泛超压,有利于有机孔的后期保存;泸州地区三叠纪隆升虽然时间短、强度小,但是从模拟实验结果来看,可以导致原油稠化和气孔形成,对页岩气富集成藏有利.因此,发生在印支运动期的泸州地区的隆升造成原油稠化,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成藏;泸州地区地层抬升时间晚,页岩气散失时间短,低角度层理缝发育,而纵向裂缝少,均有利于形成超压页岩气富集区.提出的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富集成藏规律,对于指导其他同类型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集层页岩气孔隙成因隆升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宋海强刘慧卿王敬斯尚华...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综合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长7段页岩油气富集程度及其机理进行研究.页岩解析气量与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呈正比,有机质含量控制页岩油气的总含量,有机质发育大量孔隙,页岩油气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有机孔隙中.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孔隙度影响页岩油气的含量及赋存状态,吸附油气主要赋存于微孔中,游离油气主要赋存于中孔和大孔中,但中孔中游离气含量高于大孔,而孔隙度越大,页岩中油气绝对含量越高.砂岩夹层和富有机质页岩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根据粉砂岩、细砂岩与页岩的关系,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气可划分为近源和源内2类,源内又可分为砂岩与页岩互层型、页岩夹砂岩型和页岩型;下伏于富有机质页岩中的砂体和透镜状砂体油气含量最高,其次是上覆于富有机质页岩的砂体和呈舌状或指状与富有机质页岩接触的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长7段烃源岩储集层页岩油气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成因

    孔令印李剑锋吴凯马军...
    3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黄陵—铜川地区延安组煤矿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利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同位素质谱技术,对研究区原油、煤岩和泥岩抽提物进行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煤矿原油姥鲛烷和植烷均势,倍半萜含量丰富,Ts/Tm、C29Ts/C29降藿烷相对较高,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相对较低,ααα-20R规则甾烷呈"V"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轻;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抽提物中Pr/Ph高,倍半萜含量较低、Ts/Tm、C29Ts/C29降藿烷低,C30莫烷/C30藿烷、C29降藿烷/C30藿烷、C31升藿烷及C32升藿烷的22S/(22S+22R)高,ααα-20R规则甾烷呈倒"L"字形分布,碳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偏重.原油特征与煤系潜在烃源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与盆地内长7段深湖亚相烃源岩及其生成烃一致.侏罗系延安组煤处于低成熟阶段,所生成的液态烃不能完全满足自身吸附的需要,不具备排出液态烃的能力,铜川崔家沟煤矿和黄陵店头煤矿原油均来源于下伏的长7段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铜川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矿原油成因

    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的建立及应用

    褚夫建苟拓彬韩跃涛高文君...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Ⅱ类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的基础上,引入了地下含气水率概念,类比建立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此类曲线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在n、m取不同数值时,不仅可以转化为S型含气水变化规律,而且也可以转化为描述凸型、S-凸型、S-凹型、凹型等不同形态的含气水变化规律,丰富了气水混驱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给出了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通式及其对应的含气水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并分别评价了葡北油田三间房组油藏气水交替混相驱和锦州油田S31油藏气顶+边水混驱的开发效果,拟合精度较高,可供其他油藏开发借鉴.

    葡北油田锦州油田气水混驱油藏Ⅱ类广义气水混驱特征曲线地下含气水率变化规律数学模型

    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及喉道体积

    曹同锋高东华李占东王天杨...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相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油井快速水淹,驱油效率降低,开发效果变差.以柳赞油田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分析测井岩电响应、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特征、储集层孔隙特征等,描述柳赞油田多层砂岩优势渗流通道特征,确定了该区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通过建立优势渗流通道喉道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了油藏下一步调驱剂用量,达到了有效封堵优势渗流通道的目的,研究成果可为油田下一步稳油控水提供技术支撑.

    柳赞油田沙河街组砂岩优势渗流通道孔隙特征孔喉半径喉道体积稳油控水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数值模拟

    张如杰乐平张莹李小波...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河油田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开发初期产量高,后期暴性水淹和快速见水井多,产量递减快,针对此类特征,目前尚未建立较好的模拟方法.结合断溶体油藏岩溶特征、地震特征、实钻井井储关系以及三带结构提出断溶体油藏栅状断片结构,根据此认识,通过融合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蚂蚁体属性,得到断裂指示因子,用以刻画栅状断片储集体,利用张量属性刻画溶蚀孔洞型储集体,建立双重介质组分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栅状断片结构是断溶体油藏的主要导流通道;断裂指示因子比断层自动提取技术和最大似然更适合表征栅状断片结构,并在通水源处与张量属性匹配度高,在其他区域匹配性差;与单重介质模型相比,基于栅状断片结构的双重介质模型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断溶体油藏生产动态特征.

    托普台南区块断溶体油藏暴性水淹栅状断片结构地质建模断裂指示因子双重介质模型数值模拟

    多层砂岩油田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

    吕晓光李伟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概述了美国科恩河油田多层砂岩稠油油藏的特征和开发历史,重点讨论了强化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的实践.科恩河油田为水动力圈闭的单斜油藏,蒸汽驱开采后期,碳氧比能谱测井、四维时移热采动态及注采井动态监测结果,孤立单河道砂体识别、追踪,全油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为识别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人工智能、蒸汽泡沫驱、双油管完井分层注蒸汽等措施扩大了蒸汽驱波及体积.加密井、水平井钻井及浅部油藏侧钻水平井可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水平井产量达到相邻直井的3倍以上.为开采油藏下倾部位油水界面附近未动用的"冷油藏",在下倾部位水层钻产水井泄压,使蒸汽驱得以有效波及到该部位剩余油.

    科恩河油田稠油多层砂岩油藏蒸汽驱提高采收率热采油藏管理水平井人工智能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形态

    方正陈勉王溯李嘉成...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四川盆地南部等地区页岩水平井的微地震侧视数据云图中均出现了平行于层理方向数据点的密度与扩展程度都远远大于垂直方向的现象,与传统的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解释结果矛盾,但是目前没有明确的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建立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二次重构,给出了页岩水平井三维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并通过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对裂缝形态以及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裂缝在三维空间中主要呈现出1条主裂缝与多条次生裂缝相互交错的形态,结合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说明了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几何形态呈水平垂直交错;通过对比声发射实验结果和吉木萨尔凹陷露头样品真三轴压裂物理模拟后呈现出的裂缝形态,验证了微地震数据反演方法的可靠性以及页岩水平井水力压裂裂缝的复杂性.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水平井储集层微地震水力压裂裂缝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