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节庆展演、原创引进多轮引擎驱动——2023年上海戏剧演出综述

    成啸王惠仪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是国内戏剧演出市场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尤其是2023年"后疫情时代"完全放开了剧场上座率及海外演出报批的限制.上海戏剧市场在2022年形成的多元格局基础上持续发力,在以戏剧节庆为平台、国有与民营院团共同发力、演艺新空间持续增长、高质量的原创引进剧目等多轮引擎的驱动下,上海的戏剧演出市场全面复苏.

    戏剧节庆国有文艺院团民营院团演艺新空间

    发展、变革与迭代:新时期20年中国京剧演剧创作研究

    戴谨忆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会上发表的"祝词"奠定了新时期文艺的方向,中国再次迎来了文艺的春天;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党和国家文艺政策进行了新的论证和调整,为新时期文艺政策筑起牢固的政策后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以来,京剧创作的重心不仅论证京剧现状"是什么",更是在说明京剧的发展应当"怎么样"."是什么"代表了主流文化对京剧舞台艺术本体传承与发展的认知;"怎么样"则表明了主流文化对京剧"为谁服务"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中饱含传统的赓续、现实的既定、新旧的杂糅、时代的表达等诸多元素,它们共同建构着京剧创作的内在结构逻辑,并最终呈现出新时期京剧创作20年应有的发展、变革和迭代.

    新时期京剧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主流文化

    文化尊重 多元共汇大美——论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的人文交流实践

    许燕滨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友好关系源远流长."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以戏剧为媒介,在文化尊重与文化共享的宗旨下,用心用情用功打造"跨越国度、联通你我"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东方戏剧之美,讲述"一带一路"精彩故事,绘就了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壮阔画卷,为构建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合作长效机制,增进民心相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随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不断走深走实,提升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品牌效能,对构建东方戏剧话语体系,推动中国与东盟在人文交流中实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东盟戏剧周文化尊重多元大美人文交流

    满怀自信的亚洲戏剧文化交流范本——关于十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成功举办的思考

    刘叙武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13年8月至2023年12月,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已成功举办整十届.此一文化盛事荟萃、展览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千姿百态的戏剧艺术,拓展了各参与方的文化视野,明显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从业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业已形成成熟的互动机制,影响力逐年扩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回望这十届戏剧盛会收获的累累硕果,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展望未来无限可期.基于文化自信的各美其美是保持各个国家、不同民族自我特色的不竭源泉.

    中国东盟戏剧周文化多样

    他的元神飘荡在历史与现实上空——曹路生以及他的话剧

    吕效平
    34-37页

    超越与回归:刘桂成戏剧创作理念研究

    桑梦媛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桂成的戏剧创作类型多样,题材广泛,从传统戏到现代戏均有所涉猎,从重现历史风云的《春秋霸主》到以女性视角切入的《大明贤后》和《萧城太后》,再到现代戏《补天》《回家》《潮涌黄河口》《兰桂飘香》等剧作,刘桂成以细腻的笔法和艺术表现力,挖掘人性深度,剖析人性善恶,其剧作充满了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蕴含着传统美学的精神气质.刘桂成在剧作中融入了他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当下社会的现实思考,彰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批判意识.

    刘桂成戏剧创作人物塑造艺术融通

    历史 文化 人性内涵的"活化"——音乐剧《家》意象到物象的美学建构

    程乐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家》由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改编而成,此剧通过形象塑造、情感刻画和思想内涵等方面的"重述",将音乐、舞蹈及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巧妙融合,使这个充满着血与泪的故事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于舞台.此剧在保留原作情节的同时,与时俱进,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情节元素,并巧妙运用舞台色彩变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了音乐剧《家》从"意象"到"物象"的成长过程.

    《家》意象物象

    音乐剧《家》中的空间意象与内心世界的双重构建

    林可心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展演剧目,由中央戏剧学院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演出的原创音乐剧《家》于2023年11月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拉开帷幕.作品在保持原小说《家》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按照音乐剧创作规律,保留了核心人物关系和故事的完整性,用音乐语汇和肢体动作,重新在舞台上演绎了一个多世纪前的恩怨人生.这其中对中国元素的坚守,极富中国特色的空间意象,对舞台内外意象和空间的有效构建,共同营造了 一种诗情画意,写意唯美的舞台样式.

    音乐剧《家》中国意象空间构建

    音乐剧《家》民族化的青春演绎

    卢思嘉宋子龙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家》以全新的舞台语言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家》进行演绎.剧作运用多媒体技术,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沉浸感".剧作围绕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采用传统音乐曲调,综合运用和声,使整部剧作的音乐立体、丰厚.剧中关于四川传统民歌的"改编"与"创造"、京剧艺术的借鉴与融合及舞蹈动作的设计与表现等共同形塑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美和神韵美.

    《家》经典演绎东方美学地域性场景戏剧性文化探索

    潮剧 海峡一家亲

    陈艺天
    59-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