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剧场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的优势与路径选择

    栾开印张超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文旅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内需驱动型消费的升级,小剧场建设正在步入快车道.小剧场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契合年轻群体的消费选择,也更易与其他行业产生联动效应,在繁荣演艺市场、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构建以小剧场为核心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实行"示范小剧场+精品剧目"的品牌化战略,打造"公益性+营利性"小剧场的多元发展格局,做好小剧场文化消费的政策引领与政策保障,是加快培育小剧场文化消费新业态的基本路径.

    小剧场文化消费消费业态文旅融合

    论地方戏曲移植改编的创新机制及其意义——以福建莆仙戏为例

    张丽娟王晓平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移植改编是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福建莆仙戏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传统剧目资源,在当代移植改编潮流中居于领先地位.以其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地方戏曲移植改编的基本机制即原剧种的初次改编、二度创作定型和再度创作适应.机制上的创新体现在再度创作中或融入新的舞台理解,进行音乐唱腔的调整,在演唱上谱曲制韵,在表演上融会贯通,合理增添特色科介表演;也体现在创新表达地方文化元素,即在消化剧本内核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舞台理解.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改编后使剧目获得新的审美理解,提升审美阈值,使剧本克服时空壁垒,发挥普适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价值.移植改编既是地方戏向外传播的重要表现,也使得原作走向经典化.这一阐发对于总结促进地方传统戏曲发展的深层机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地方戏曲莆仙戏移植改编创新机制对外传播

    泉州"海丝"文旅产业与地方戏曲融合路径探究

    崔杰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地方戏曲剧种繁多、演剧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时至今日,这里不仅保留着大量"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同时依托于深厚的宗教民俗和戏曲文化等历史积淀,成就了其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风貌.本文将从当地闽南戏曲剧种的文化生成入手,探究泉州剧种与"海丝"文化的互动关系,并结合近年来泉州在践行"海丝"文旅融合过程中的举措,从"非遗保护传播"和"戏剧全域联动"两个方面,透视泉州"海丝"文旅产业与地方戏曲融合发展的独特经验.

    世遗IP闽南戏曲"非遗"文旅全域联动

    艺术尝试与自我革新:黄维若戏剧创作述评

    危瑛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维若的戏剧作品兼具灵动与深刻,涉及歌剧、话剧、京剧等.常年在戏剧领域内的深耕和影视剧的编剧经验使他尤为重视戏剧作品的文化内涵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他对历史的深刻认知使其作品在文化反思与人性挖掘层面达到了一定高度,他擅长在宏大叙事中发现、刻画小人物,描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体验,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运用舞台挖掘人性的多维,撬动历史,思考现实.

    黄维若戏剧创作拟历史剧守正创新

    民族音乐剧《古微鲁》舞台叙事的互补与自洽

    何马玉涓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年来云南省音乐剧舞台上的一部力作,音乐剧《古微鲁》汲取民间音乐文化养分,并融入当代舞台剧创作理念,借助于丰富的艺术语言,诠释了民族团结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彰显了多民族文化在当代戏剧创作中的独特美学价值.在音乐剧《古微鲁》中,剧诗、情节、音乐、舞蹈和舞美等舞台叙事手段相互补充,弥补了单一叙事的不足,较好地平衡了民族性和当代性、艺术性和大众性的关系,启发业内对音乐剧"讲故事还是讲效果""叙事系统如何自洽"等命题进行思考,为民族音乐剧的本土化创作提供经典案例.

    民族音乐剧《古微鲁》舞台叙事互补

    寻找之旅——音乐剧《古微鲁》的艺术意象与文化探索

    刘华芳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古微鲁》以"寻找千羽衣"为故事主线,在主人公古微鲁的寻找之旅中展现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剧中古微鲁的"返乡"经历凸显了其对"千羽衣"内核由浅到深的认识,舞台上文化元素的选择与呈现、民族音乐的创制与融合共同形塑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美学氛围.剧中的艺术意象、音乐语言、本土化表达等成为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纽带,在舞台上延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创作实践可为今后少数民族音乐剧提供镜鉴.

    音乐剧《古微鲁》精神"返乡"共同体叙事

    寻梦"千羽衣"——音乐剧《古微鲁》剧本与音乐戏剧性思维的挖掘

    傅海燕宋子龙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剧《古微鲁》讲述了彝族姑娘古微鲁寻找"千羽衣"的故事.故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具有哲理深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四个人的衣服拧成一股绳"隐喻为团结或和谐,但其表达不够准确,容易引起误读.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动机的贯串与发展构思缜密,刻画人物形象鲜明,揭示戏剧冲突震撼;音调素材多样融合,不仅保留了民族元素的核心DNA,而且展现了音乐主题的解构与重构,隐喻古微鲁思想的"融合".

    音乐剧《古微鲁》戏剧性思维结构与重构

    (话剧)先生李元昌

    刘米
    51-73页

    粤剧《张九龄》的叙事美学与守正创新:从传统到现代的探索

    郑超然贾力娜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剧《张九龄》是广东粤剧院打造的一部新编历史剧,全剧通过"请旨开岭""相约救民""面圣呈果""阿吉掉崖""月下问佛""九龄独锹"和"感召百姓"等七个篇章,讲述了唐代政治家、诗人张九龄在家乡韶关梅岭"开山"的故事.粤剧《张九龄》通过张九龄这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业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张九龄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的家国情怀.该剧在剧本内容、表演艺术、主题和价值观以及舞台呈现等方面都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戏剧发展理念.它既尊重和传承了传统粤剧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又融入了现代戏剧的元素和价值观,使得这部剧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活力,为历史剧的成功改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粤剧《张九龄》诗意唯美守正创新

    舞剧《昭君出塞》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内涵

    周兴蓉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创民族舞剧《昭君出塞》以汉朝王昭君和亲匈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充满"人性美"的人物形象.《昭君出塞》的成功之处在于其诗意表达,它以唯美的舞台呈现、情感丰富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富有创意的舞台美术设计等多种方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美感,让观众在欣赏舞剧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本文通过对该舞剧的诗意表达进行研究,从人性美的诗化表达角度对舞剧进行评析,探究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原创民族舞剧诗意表达舞蹈舞台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