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1世纪小剧场戏曲创作审美研究

    张立景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小剧场戏曲创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二十多年来,小剧场戏曲创作逐渐搭起一方时尚与专业相互辉映的平台,让一批青年戏曲人崭露头角,也让多部小剧场戏曲作品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这些作品主题深刻,内容新颖,演员积极探索新的戏曲唱念方法和程式形体动作,舞美设计力求写意简约,创作者将创作重心放在观众的审美感受上,不断找寻更为直接和更为愉悦的观演关系.小剧场逐步成为与镜框式大剧场同等重要的演出空间.但是,如何通过小剧场戏曲创作缝合传统戏曲作品与当代审美观念的裂痕,如何让原创精神持续烛照小剧场戏曲舞台创作新空间,应该引起研究者更为深入的思考.

    21世纪小剧场戏曲创作审美反思

    民族文化的赓续与发展:论21世纪以来广西戏曲的编创成就

    朱江勇李慧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广西戏曲的保护与传承、赓续与发展等问题在"非遗"背景下得到学界更多关注.以新剧目编创为视角,总结出21世纪以来广西戏曲编创取得显著成效并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更加关注广西本土文化和本土题材的开掘;二是更加重视作品主题深化与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三是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意识.这些新剧目的编创一方面注重紧贴时代脉搏挖掘广西本土文化与剧种特色,体现出广西戏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赓续;另一方面在创新性和开拓意识上注重寻求地方戏曲可借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新途径,体现出广西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努力,对推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学之间交融互渗、融合互鉴研究,地方戏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1世纪广西戏曲编创成就

    《刘真来啦》:中国式亲情伦理建构的喜剧探索

    王平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刘真来啦》以充满温情的情节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图景,关注当下社会热议的养老、老龄化及亲子关系等话题,凸显孝悌伦理的核心主题,并运用地域方言强化戏剧语言的差异性表达.该剧以喜剧性矛盾和戏剧情境的建构、幽默风趣的语言呈现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探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困境的有效途径,展现了浓厚的喜剧情趣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刘真来啦》亲情伦理喜剧性矛盾戏剧情境

    家庭的沟通模式、符号编码与艺术象征——解析话剧《刘真来啦》

    徐景盛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刘真来啦》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一部优秀原创话剧,该剧以小见大,以简单的人物关系呈现普遍性的"沟通困境",以符号化的隐喻性传递出当代艺术创作的人文关怀.本文从剧中的角色情感关系出发,引入社会学理论的方法,探讨剧中人物关系的多重性和现实意义,并对该剧情境塑造中舞台符号的选取和使用,解读和分析当代话剧创作的符号化美学倾向,总结该剧与现实社会的隐喻化联系,从而揭示《刘真来啦》中在艺术象征方面的创新化探索.

    家庭沟通模式符号艺术象征

    真情流露的现实写照——《刘真来啦》的艺术阐释

    杜青金卓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原创话剧《刘真来啦》从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为出发点,通过艺术塑造,反映当代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制作团队聚焦当下最为火热的社会问题,深刻探讨了如何对"空巢老人"进行情感慰藉的现实课题,以幽默的台词、细腻的人物塑造,来表现所要传达的现实内涵.该剧不仅如实揭示了现实问题的尖锐性,还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出作为现实题材话剧所应具备的艺术性以及戏剧性.

    话剧人物塑造舞台设计戏剧

    土地长歌

    李宝群
    33-49页

    中国最早的革命剧社——火花剧社的成立缘起与文艺宗旨

    陈祖燕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花剧社是1925年2月由中国共产党发起成立的革命剧社,它将戏剧活动与民众动员及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不仅启发无产者走上革命道路,还为上海总工会的民众动员、工人组织与宣传提供服务.火花剧社是第一个由中共组织建立的革命剧社,其成立时间远远早于已知最早的左翼剧社——上海艺术剧社.由于种种原因,该社的社团史及演剧史被遗忘了.梳理和考察火花剧社的成立及文艺宗旨,以揭示它在现代革命戏剧史上的意义及地位.

    火花剧社革命剧社左翼戏剧

    工具论与本体论之争:抗战时期四川戏剧生态研究——从成都报刊《新新新闻》着眼

    胡霞王兆鹏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新新闻》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办报纸,刊登了众多抗战时期四川地区戏剧活动的报道.通过对报纸上这一部分的戏剧史料进行研究,可以大致勾勒出抗战时期四川戏剧的生态面貌.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四川戏剧生态发生了从娱乐到抗战的功能性转变.在全面抗战初期,戏剧内容是由民众自觉主导地转向抗战宣传;而随着抗战的深入进行,戏剧在对人们的思想教化上的重要影响力逐步凸显,国民党政府对戏剧的管控逐渐加强,以至于到了20世纪40年代戏剧被国民党政府高度工具化.但与此同时,仍然有戏剧工作者坚持着对戏剧本体的追求,呼唤其回到与民众紧密联系着的创作土壤中来.

    新新新闻抗战戏剧四川戏剧工具论本体论

    薛若琳先生的史学兴趣、史观及对戏曲研究的影响

    王静波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学兴趣是贯串于戏曲学家薛若琳学术生涯的重要线索,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戏曲研究.通过研读薛若琳先生的论著,可以梳理出以"气节"为关键词的历史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明清戏曲史研究,以及以探讨"历史真实"为核心的历史剧研究.薛先生的历史兴趣主要集中在明中叶至清中叶尤其是明清易代时期.他对该时段的"气节观"、历史人物,以及昆山腔的兴衰规律的研究皆很有见地.他提倡史剧的严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是他的学术动力之一.

    薛若琳史学兴趣史观戏曲研究

    丑角的游戏:戏曲传承与发展的一种路径——以《徐九经升官记》《巴山秀才》为主要观察对象

    张郢格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承与发展"在戏曲领域情况较为复杂,理论层面围绕"传统戏曲""戏曲现代化"等命题展开探讨;创作层面则持续着"戏曲性"与"文学性"的呼吁.传统与现代、戏曲性与文学性应融合而非对立.在编剧学视阈下研究戏曲创作,探寻兼具传统审美与现代意识的戏曲剧作技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优秀剧作通过传统人物承载现代意识,通过游戏思维设置戏剧冲突,使作品走向娱乐化与哲理化,呈现了既有传统戏曲的民间立场又有精英意识的多元审美风格.

    荒诞戏曲丑角人物塑造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