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魏明伦戏曲文本系统的内在张力

    廖全京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明伦的十一部川剧大戏的文学剧本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戏曲文本系统.这个系统在与读者、观众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了内在的张力.这种张力主要表现在:批判理性自觉,即在魏明伦的戏曲文本创作中,理性成分占据重要的、关键的地位;生命故事意识,即魏明伦的戏曲文本系统有着明确的故事意识,浸透了对人生与命运的感悟,表现出悖反性、传奇性和通透感;"文学恐龙"情结,在魏明伦看来,现代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的古代韵文,堪称"文学恐龙".自幼酷爱古典诗词的魏明伦在灵魂深处早已形成了"文学恐龙"情结.他的平仄入心的天赋在戏曲文本系统中表现为剧诗修辞技法上的两大招数:句式灵活,在声律对仗中注重变化;苦吟深思,于古今结合中追求意境.

    魏明伦戏曲文本系统内在张力批判理性自觉生命故事意识"文学恐龙"情结

    论魏明伦创作的主体性意识

    万红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明伦是中国新时期戏剧文学的见证者和重要剧作家,他不仅为当代戏剧文学开辟了新的领地,用生动可感的剧作文本丰富了当代川剧演出的舞台样态,而且,其剧作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东方意象,呈现出一种当代戏曲的主体性意识.魏明伦在灵动的叙述和丰满的情境建构中,形成一种独属于中国当代戏曲的表现样式,以其人物形象和叙事策略为依托,建构起一种颇具民族主体性的剧场表达样式.在中国当代戏剧的视域下,以魏明伦剧作中的核心意象和重点场面为研究对象,探察他在对传统戏曲剧目革新的创造中,在叙事策略和主体性建构中的重要成就与贡献.

    东方意象现代性叙事策略主体性

    从电影版到川剧版——对《变脸》中反男权话语的考察

    吴彬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名剧作家魏明伦是一个倡导女性解放者,反男权话语是他的一贯主题.《变脸》是魏明伦的代表作之一,有电影和川剧两个版本,后者改编于前者.从反男权话语的角度考察,电影《变脸》有两条线索:一是以小女孩狗娃的命运遭际为情节主线;二是以封建纲常束缚下寡妇们的命运为副线.因舞台时空的限制,川剧《变脸》在情节构造上砍去了"寡妇沉江"的场面.从舞台剧角度考虑,批判力度减弱.这样的改动使得笔墨更集中,情节更加整一,戏剧性更强,但人物塑造的丰富性则有所欠缺.

    魏明伦《变脸》电影川剧

    《生命册》:灵魂的标记,命运的奥秘

    宋宝珍
    2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生命册》是一部具有现实社会意义和深切人文关怀的鸿篇巨制.该剧通过众多的人物命运变迁,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刻写了时代巨变下小人物的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对于时代、人生以及知识分子的命运有深刻的反思与反诘.在舞台表现上,该剧融入了多种艺术手法,构建出丰富的画面,形成视觉的盛宴,使整部剧在表现出诗化的现实的同时,又生发出有意味的诗意.

    《生命册》现实主义舞台叙事

    时代变迁与生命历程的壮丽史诗——评话剧《生命册》

    张阿利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剧《生命册》尊重原著的叙事风格和情感基调,以舞台为表现空间,浓缩故事戏剧时空,以乡土记忆与现实境遇交替呈现的方式,实现了人民性与时代性的充分表达,以现实主义精神还原了原著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与史诗品质.该剧大胆探索话剧剧作的叙事方式,将当下空间与历史空间交织、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拼贴起一幅宏阔的时代变迁以及人性内心复杂的图景,展开对时代生命议题的深刻反思.

    《生命册》戏剧与文学叙事样态

    深沉的悲剧意蕴悲壮的生命意象——评话剧《生命册》

    穆海亮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根据李佩甫小说改编的话剧《生命册》,具有深刻而多维的悲剧意蕴,映射出沉重而悲壮的生命意象.该剧是包含着国民劣根性批判的人性悲歌,是充满人生悖论的命运叹歌,更是闪耀着精神力量的生命赞歌.在叙事体戏剧的外在结构之下,该剧还裹藏着自省与救赎的意识,成为当代知识分子的灵魂哀歌.

    话剧《生命册》悲剧意蕴生命意象

    话剧《生命册》:奏响现实困境的命运交响曲

    王茸茸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波澜壮阔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生命册》,被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以长达五个小时的话剧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时,它便成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话剧在保留原著主题思想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母题"置换",生发出多元的戏剧主题,构建出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舞台呈现的多重困境中,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小人物的无力感;用多视角叙述的样式,架构起《生命册》深邃宏大的思想内涵;用时空交错的意象,将不同的时空背景交叠融合,承载起庞大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

    《生命册》母题困境多视角叙事舞台意象

    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成熟因素探析——以《天仙配》《女驸马》为考察对象

    张聪赵晓红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发展成熟的越剧、评剧等,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在发展路径上表现出独特性.尤其是"戏改"推行后,促使新知识分子进入黄梅戏创作中,其中"编导"制度让创作分工趋向专业化,汇演汇报模式则提供了不断打磨剧目、检验剧目的契机;而《天仙配》戏曲电影的拍摄在全国范围内形塑了黄梅戏的艺术形象,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从表演文本上反哺了黄梅戏艺术,促使了它的成熟定型;严凤英、王少舫等演员以昆曲、京剧为师汲取表演经验,推动了黄梅戏由小戏向大戏的表演转型,也推动了表演行当的巨大发展.

    黄梅戏编导制汇演模式影像反哺表演艺术

    抗战时期小型剧的街头开放——以"桂林文化城"戏剧活动为中心

    鹿义霞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中国戏剧尤其是话剧更多地走出剧院的高台,走向民间的街头,走向血肉相搏的民族战场.舞台的转变、社会政治与受众的需求,促使戏剧艺术获得新的形式与生命.在此背景下,街头剧、活报剧、田间剧、报告剧、茶馆剧、游行剧、朗诵剧等新形式纷纷出现,上演戏剧的"游击战";独幕剧大兴,以其自身的"简""显""短"成为戏剧演出的排头兵与冲锋队.作为抗战时期知名的文化城,桂林蓬勃发展的小型剧灵活多样.小型剧以其自身时事化、小型化、大众化的特点服务于抗战新形势的需要,并以救亡图存的巨大张力实现了家国情怀的共振.这些小型剧不但紧密配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还创造性地运用民间形式,强化现场宣传效应,呈现出抗战背景下独特的历史个性与民族化特色,体现了战时戏剧的复杂肌理与时代特质.

    抗战小型剧桂林文化城

    吉剧 还我河山

    葛连丰
    57-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