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戏剧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

郝国忱

月刊

1008-0007

5658783

130021

长春市建设街83-2号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戏剧刊物 ......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小剧场戏曲的创新误区及应对策略

    陈雪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剧场戏曲作为一种新兴的戏曲形式在观众市场、艺术探索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积极的表现.当前,小剧场戏曲也面临着一系列创新误区和挑战,如选题独特化不足、创新手法局限以及审美价值的边缘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增加小剧场戏曲的艺术原创力,找到其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点,并对舞台空间的展示进行优化等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当代小剧场戏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小剧场戏曲创新误区应对策略

    戏剧的诗化实验——卢文悦戏剧的审美建构

    赖婧怡张文东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人与剧作家的叠加是卢文悦立足文坛的身份标签,他的戏剧作品巧妙地融合了西方诗歌的和谐韵律与东方文化的独特符号,通过"境"与"韵"的结合,构建出了诗境交融的"景致".经过长期诗化底蕴的磨砺,卢文悦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诗人气质,并以诗入剧,颠覆了传统戏剧的规整秩序,通过人物情节的隐去,群体状态的意识流映射以及文本呈现的视觉性冲击等个性化手法建立了自我的戏剧风格.而在创作主题上,卢文悦倾向于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存在的状态等问题.这些实验性的表述不仅将感官的非理性触动推向极致,也是一种颇具先锋性的诗化戏剧实践.

    戏剧卢文悦诗化实验审美建构

    文旅融合视域下"戏剧+旅游"的现状与思考

    曹敬辉李子慕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印象·刘三姐》的实景演出开始,二十多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集戏剧与文旅融合的特色之路.但随着时代发展,游客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迅速增加,一些过去以"技术"和"奇观"为卖点的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涌现出游客"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的创作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半生不熟"等问题.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坐在剧场观看演出的传统形式,已经很难满足游客对新时代文化作品和旅游体验的需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表演形式的开拓创新,戏剧在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转变.

    文旅融合戏剧现状思考

    传统戏剧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戴士权王钧仪李宁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戏剧体现文化多样性、增强认同感以及成为文化再创新要素.传统戏剧面临着"脱域"、融合以及传播的困境,对传统戏剧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守护本体,保持与传统的连接;又要大胆"破界",在内容、业态与传播上持续创新、整合与裂变.基于此,通过现代性视域、业态建构以及传播创新,探索传统戏剧文化资源的现代化策略.

    传统戏剧戏剧文化文化资源资源开发

    长江流域地方戏曲研究现状及趋势可视化分析——基于CSSCI期刊(1998~2023年)数据

    张安华李迎勋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998年至2023年CNKI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659篇相关论文为研究基础,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我国长江流域地方戏曲研究现状及趋势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研究发现:长江流域地方戏曲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阶段(1998~2005年)、快速增长阶段(2006~2014年)与发展稳定阶段(2015~2023年);目前我国长江流域沿线地方戏曲研究发展不平衡,研究作者之间合作关系不明显;"昆曲""京剧"及"戏曲艺术"是长江流域戏曲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方向聚焦在地方戏曲多元研究、戏曲创作革新研究和戏曲传承发展研究等方面;"非遗"研究和"梅兰芳"研究是当前研究的最新趋势.

    长江流域戏曲系统性研究现状趋势可视化分析

    布袋木偶戏在数字化时代的突围发展

    王婷婷程苑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袋木偶戏作为诞生于我国闽南地区的地方传统戏种,其传承技艺与艺术特征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更新和更为丰富的视听内容的涌现,布袋木偶戏也陷入种种困境:传统剧目受到冷落,新剧目发展滞缓,受众越来越少,尤其在年轻受众中缺乏影响力.为了冲破传统樊篱,科艺赋能的数字化保护成为实现布袋木偶戏传承、发展与传播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得益于它在内容上的积极创新、立体式的组合新媒体传播路径、培养重点IP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布袋木偶戏数字化保护手段的运用或可为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案例.

    布袋木偶戏"5W"模式IP产业化经营

    话剧《千里江山图》的意境内蕴——从"情与景""虚与实""形与神"谈起

    张玮航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亦是戏剧艺术审美活动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关乎中国戏剧的美学特质和文化精神.导演王晓鹰以其"诗化"的语汇,使得话剧《千里江山图》的演出具有独特的美质,"意"蕴藉而苍凉,"境"高旷而深远.以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情景""虚实""形神"三对重要范畴为切入点,论述话剧《千里江山图》的意境内蕴,探析戏剧演出中意境生成的基本要素、结构特征、最高美学追求.

    话剧《千里江山图》意境诗化意象导演美学

    红色题材戏剧的当代表达——从豫剧《永不磨灭的勋章》看红色题材戏的新突破

    付茜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豫剧《永不磨灭的勋章》在保持红色题材戏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主题、挖掘人物、升级舞美等策略,成功地赋予了红色戏剧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该剧打破"假大空"的叙事模式,主题表现从"宏大"走向"细微",采用极具特色的豫剧唱腔、精巧富有深度的舞台空间,成功地塑造了"普通人"赵长安朴实善良、坚韧不拔的英雄形象,打破传统观念和形式的束缚,将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紧密连接,实现红色精神的现代传承,并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豫剧红色题材戏人物形象舞台设计

    经典重构与升华:音乐剧《爱的童话》剧本的创新性表达

    臧婉
    132-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创音乐剧《爱的童话》以创新性表达为出发点,通过"戏中戏"的戏剧结构、极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和深化教育意义的形式,成功地将经典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在该剧中,作者致力于将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所蕴含的爱的主题,进行重构与升华,以幽默、质朴的语言,道具化角色的设定,来进一步传承经典.该剧不仅将音乐剧与童话完美融合,还通过艺术手法实现了音乐与戏剧的交互作用,传达出深刻的人文关怀.这一创新形式不仅丰富了音乐剧的表现手法,也为传统故事的现代演绎提供了新的思路.

    音乐剧《爱的童话》经典重构创新表达

    话剧《澜沧水长》

    边文彤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