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解读《紫色》中茜丽自我身份的实现

    张淑梅蔡丽坤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论述《紫色》中黑人女性茜丽从身份缺失、身份觉醒到身份重建的过程,分析在三个人生重要发展阶段中对茜丽重建女性身份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指出茜丽重建自我身份之路会给每个受压迫的女性以启示。

    埃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黑人女性自我身份实现

    论《英国病人》中的物质空间含义--探索多文化背景下的身份问题

    张金涛刘珊
    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迈克尔·翁达杰的代表作,小说《英国病人》突出体现了作者对跨文化背景下不同身份共存的解决方法,即构建一种有形的物质空间来实现身份的杂糅。通常,在这个物质空间中,身份界限和民族界限模糊,且其无法被某一身份所操控。本文旨在分析《英国病人》中沙漠和别墅两个特殊的物质空间来体现作者对不同身份和平相处的愿望。

    《英国病人》文化空间身份

    晏几道眼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孙娅男
    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晏几道是宋词的四大开祖之一。不仅受到其父亲晏殊的影响,而且承袭花间词牌,加上自己的创作个性,使得其词有了自己的风格。晏几道的闺音词固然尤其特点,但是他在作词方面的才华也是考前人积累而成的,所以无论是从最早的诗歌题材中找到闺音诗的出现,还要探究从闺音诗到闺音词的流变,宏观其全过程。小山所做闺音词不仅心思细腻,能充分表达女性内心的心境,但是也有但是人们一些传统落后的思想。在矛盾的中看到其闺音词下小山的自我情感。

    闺音词晏几道女性形象创作心理

    解读三毛的创作风格

    刘建玲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作家三毛一生的创作风格变化很大,前期忧郁空灵,中期传奇浪漫,后期寂寞沉静。她的创作风格透过她传奇的一生和她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来。

    自卑自闭自信乐观寂寞悲凉

    《只争朝夕》中的父子关系分析

    吴丽聪
    6-7页

    Seize the Dayfathersonrelationship

    纷乱的时代和灿烂的文学--论文学生产和物质生产不平衡现象

    王若楠
    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物质生产滞后;但就是这样的乱世,却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学。古希腊的物质生产水平远远比不上近代欧洲各国,但它的艺术成就却远胜于近代欧洲各国。总之,物质生产和文学生产的发展并不是平衡的。

    魏晋南北朝古希腊文学生产物质生产不平衡

    从《春琴抄》中解读谷崎润一郎的古典回归

    郭晓
    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谷崎润一郎,日本耽美派代表作家。从初期的西洋崇拜到回归日本古典美,谷崎润一郎通过吸收日本古典文化的养分,创作出诸多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以《春琴抄》为代表,谷崎润一郎迎来了他古典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本文通过阐明谷崎润一郎古典回归的契机,分析《春琴抄》中春琴的人物形象以及物语文体的创作形式等三个方面来发现谷崎润一郎在《春琴抄》中所体现出的古典回归的创作思想。

    谷崎润一郎春琴物语文体古典回归

    灵感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探析

    程赟李炎鸿
    10-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语有云:“忽然兴至风雨来,笔飞墨走精灵出。”这种现象就是灵感。灵感属于意识的范畴,是创作者大脑的活动,灵感的产生依赖于创作者头脑中新旧记忆的碰撞;灵感的源泉是创作者对生活的敏感的记忆;灵感的诱发乃是生活激流的冲击;灵感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内驱力。

    创作灵感内驱力

    《活着》折射的中国人“国民性”生存哲学

    谭惠敏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着》是一部格调冷峻、内涵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当中写实的反映了在残酷的现实底下,中国人悲惨辛酸的生活。然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在如此恶劣的生存境况下,面对亲人的一一离世,却依旧能处之泰然,当中折射了中国人“国民性”的生存哲学。该文试从:一“国民性”的阿Q精神;二“国民性”过度的盲目乐观主义;三“国民性”的逆来顺受性格,分析《活着》折射的中国人“国民性”的生存哲学。

    《活着》中国人国民性生存哲学

    论新写实小说世俗化倾向的表现

    樊婷婷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写实小说作家放弃重大题材,而专著于重建世俗世界,着力表现凡人、凡俗的世俗生活,再现生活的原本色相和人的原生状态,从而形成新写实小说世俗化的创作倾向,由此,一批具有世俗情趣和世俗关怀的作品出现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就不足为奇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俗化趋势也是新时代下文学发展中人们审美方式的一次必然性蜕变。

    新写实小说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