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纳兰词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顾海丽
    401-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有“清朝第一词人”之称,其词作自然真切,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创作上还有着独特的认知心理特征。文章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试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对其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验证该理论对解读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可行性,并帮助读者理解诗词语言的深层语意构建过程。

    认知语言学纳兰词心理空间概念合成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民族文化现状调查与开发对策

    吴伟镔郑琳
    403-404,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独峒乡民族文化保存的现状出发,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和对策。

    独峒乡民族文化开发对策

    汉字与饮食文化

    张慧婕
    405-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中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也受到了饮食文化的多方面影响。从几个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出发,可以初步了解汉字中体现的饮食文化。

    汉字饮食文化字体发展

    浅析英汉姓名的翻译

    辛存存
    407-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姓名是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姓名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姓名是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合理准确的进行姓名翻译,正确理解汉语姓名和英语姓名的文化背景,对日常用语及文学等方面的翻译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汉语姓名英语姓名翻译原则翻译策略

    现代汉语三音词的辨识--缘起于两部词典标注的差异之处

    吕晓玲
    408-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建立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简称三音词)语料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两部权威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对一些三音节词语的标注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显示出两点:一是学术界对三音节词判定的标准不一,二是分辨词与语确非易事。我们对三音词的辨识提出几条标准,并对两部词典标注不一致之处进行了分析与归类。

    现代汉语三音词辨识

    浅析清末科举制度废止原因

    罗红
    411-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历史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而科举制度的废止对于中国近代历史而言,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本文将从清末的社会环境、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以及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病三个方面来分析存在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为何在清末遭到废止。

    清末科举制度文化

    大城市下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策略研究

    王茹
    412-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得到精神文化的充实与满足,而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在传播先进思想,沟通党群、群群关系,协调各方矛盾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本文阐述了社区文化建设在城市管理中的主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大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瓶颈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城市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期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效用。

    城市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途径

    汉语国际传播之我见

    张蕙惠
    413-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汉语在世界各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面对世界各地汉语学习的升温,作为汉语的推广者,应研究现今世界一些国家语言的推广的方式,分析汉语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语言推广的方针政策。

    汉语国际传播语言传播文化传播

    功能对等理论下英语合同文本的翻译原则研究

    张薇
    414-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同文本实用性强,翻译价值高。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主要探讨英语合同文本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提出英语合同文本的翻译除了满足“忠实、通顺”标准之外,还应遵循格式对等和语言规范化的原则。

    合同文本功能对等英汉翻译

    非遗保护与发展旅游业的互动关系

    吴仙玉
    415-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性的宝贵遗产,它内涵十分广泛,其具体有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创作文体的不确定性、传承发展的动态性和不平衡性等复杂的特征。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能更好地在开发中注意其原真性和完整性,使保护与旅游开发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人类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永恒的精神家园。发展旅游业可以结合非遗,但必须先要做好非遗保护。加强非遗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发展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承载的关系,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建立健全和完善旅游发展和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

    非遗保护发展旅游业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