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江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江月
西江月

吴华

旬刊

1003-2819

0774-3839498,2822282;2825431;3861466

543000

广西梧州市和平路28号

西江月/Journal Xi Jiang Yu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浅论《边城》的审美价值

    杨娣
    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城》是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也是一篇在国外有较深影响力的名作。

    《边城》审美价值

    论《格林童话》中的原型

    查海麟
    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体系中的原型学说,分析了《格林童话》中出现的人格面具原型、阴影原型、自性原型,并且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这些童话中的原型关于人格整合的深层寓意。

    原型格林童话集体无意识

    蝴蝶迷梦--试析《蝴蝶君》中的蝴蝶夫人情结

    吴应湄
    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黄哲伦戏剧《蝴蝶君》中法国外交官伽利玛与中国伶人的令人惊异的恋情的分析,来讨论伽利玛的蝴蝶梦的出现,毁灭的原因,探究其背后隐藏的西方对东方的理解。借助后殖民主义视角,对这一情结产生的根源,破灭的原因进行分析,采用后殖民主义中的东方主义理论,对西方人心中的蝴蝶夫人情结作具体解释。

    蝴蝶夫人情结东方主义《蝴蝶君》后殖民主义

    远逝的芳兰--浅析屈原作品与楚国政治之关系

    武文娟
    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屈原一生,经历了四代楚王,由于与王族同宗,家即为国的思想在他心中尤显深重,立志报国也就成了他一生政治情怀的诠释,这一思想也同样投射在了他的文学作品中。屈原的诗骚,是文学的思华,同样也是政治的弦歌。因此,从楚之国运的沉浮角度解读屈子文章,颇具意义,它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屈原内心抱负的窗扉。

    屈原楚辞国运政治

    浅析日本新感觉小说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

    侯雯
    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日两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曾出现过一个相同的小说流派---新感觉小说派。二者出现时间有较小出入,但在创作风格上却有很大的契合点和共通之处,本文主要探究二者的实证性影响关系,并且分析中国行感觉派在本土的文化过滤之中又取得了哪些升华和突破。

    新感觉现代主义比较日本

    张爱玲小说在21世纪受众接受分析

    黄婷
    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小说是以悲剧作为主要的线路,每部作品都掺杂着苍凉的气息;而作为当今的人们对着所有的压力,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种伤感的情怀,因此在理解张爱玲的小说时更加容易,张爱玲小说的表现与当代文化心理境域成为了相通之处。

    张爱玲小说21世纪受众接受

    《幽愤诗》中的“自悔”倾向

    宋忻怡
    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愤诗》作于嵇康入狱,处以极刑之前,可以算是魏晋临终诗创作的典型代表。然而对于诗中具体表达的情感,论者多有争议。本文拟将《幽愤诗》置于临终诗群体内,考察其中的“自悔”倾向。

    嵇康《幽愤诗》自悔临终诗

    浅析藏族作家白玛娜珍小说创作的女性意识

    王彤娥
    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白玛娜珍长篇小说《复活的度母》的女性人物描写进行分析,从爱情的悲凉见证藏族女性对爱情的执着,更通过女性的本性善良来刻画出人物特征,用社会的变迁和情感的改变来造就不同女性的心灵记录,把藏族人心里最崇高的宗教信仰来改变主要人物的情感感悟,记录出藏族女性最纯朴的心灵史。

    藏族文学信仰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异化浅析

    李苑君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人生是以彻底的悲观主义为主色调的。反映在其作品中,最大特色就是笔下的女性形象大都具有悲剧色彩,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个被异化的女性角色。因此,许多研究者称词为不正常的异化。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都是基于她们在现实中的无尽的欲望和与之相应的挣扎,同时这也是她们立足于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一种必然。本文从女性异化倾向、女性异化正常化、女性异化背后的反思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张爱玲小说中主要悲剧女性,解读她们人性异化背后的正常化。试图还原在物欲横流却无所依靠的社会里女性生存的本相,并给予今天的现代女性反思和借鉴。

    张爱玲异化女性正常化

    《诗经》中“劳动”意象与情感表达分析

    庞振国
    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其中有很多是关于人们劳动生产的诗篇,是我国先民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们阅读《诗经》,了解当时劳动的情景,以期解开先民劳动的奥秘,解读他们的心灵。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重现他们当时生产劳动的情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地阅读与品味,理解他们当时的生存状况,来试图构建他们在劳动中相切合的场景,甚至相同的心境和相仿的情感投射。

    《诗经》“劳动”意象